于丹丹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醫學部 河北滄州 0610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交往日益復雜,部分大學生出現自我認知不清、道德觀念模糊、生命意義感缺失等問題。傳統教育理念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較多追求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和學業的成功,忽視了對人的生活、個體生命的關注,導致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認識和珍愛,缺乏抗挫折的意識和能力,常感生活迷茫、不快樂、不幸福,無意義,甚至屢屢出現漠視生命、輕生、傷害他人生命的極端事件。醫學是研究人生命的科學,醫學生不僅承載著個體生命價值,同時還肩負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責任;醫學生不僅要具有珍愛自身生命、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生目標,同時還要具有善待他人生命,呵護人類健康的崇高使命。因此,在醫學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觀、正確的健康觀和公正的醫療救助觀,不僅有助于醫學生個體生命成長,同時也將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1]。
我國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自2005年,部分高校才陸續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探索主要是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方式進行,如2005年,江西師范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開設了“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的公選課,哈爾濱醫科大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2007年,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獨立設置了“生命教育”課程。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開設“生命教育”全校公選課等[2]。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與課程實踐對高校大學生的生命質量提升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研究的理論、實踐和制度層面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尚沒有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操作模式,且課程的局限性容易致使學生停留在對生命的認知、理解層面,對較深層次的生命的意義等無從感知,較難觸及心靈。
體驗式教育是指學習者通過親身經歷,親自體驗,來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教育模式。體驗式教育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化,通過教師設定的教育目標,創設“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的體驗氛圍,使學生在創設的環境氛圍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達到學生由認知向情感行為的轉化。生命的本質是生命體驗的過程,生命教育不僅要傳授生命知識與生存技能,更應是一種觸及靈魂的喚醒與體驗的教育。通過生命中各種體驗,引發學生探索、省思與感動,進而回歸內在,增進認知與實踐行動,最終達到知行合一[3]。生命教育基地是學生體驗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實踐場所,在基地體驗中,讓學生感受生命的脆弱與堅韌,體會到生命中責任與擔當,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具有樂觀、開朗、自信、友善的健康人格和積極向上、昂揚的生命姿態,讓每一個生命最終都能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為社會煥發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構建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關懷、生命與價值的教育內容,從“認知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實現生命價值”四個維度建設人體奧妙科教館、病理標本陳列館、遺體捐獻紀念石、實驗動物紀念石等校內基地,合作共建實習醫院等校外基地,搭建“遺體捐獻網上紀念館、實驗動物網上紀念館”等線上教育基地,教育內容涵蓋“生命的起源與演進” “生命的結構與功能” “生命的權利與責任”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等。通過構建“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生命教育基地群,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生命體驗情境,在體驗中帶來心靈的震撼,實現學生生命由認知到情感升華到行為實踐。(如圖1所示)

圖1
基地群體驗式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展開的教育,它立足于學生個體生命成長和職業價值需求,充分整合學校、社會教育資源構建生命教育基地群,將“認知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內容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貫穿于學生入學、在校、實習全過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美好,進而樹立生命至上的價值觀,形成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品格[4]。
1.人體奧妙科教館中遇見生命之始、探索生命認知
認知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也是生命體驗教育的第一課。學生通過認知生命,認識了生命的過程,了解生命的特性,體驗母親孕育的艱辛,對健康的生命心生敬畏,進而感恩生命、感恩父母。人體奧妙科教館以人類生命的來龍去脈為主線,包括生命的演化、人體的結構、解剖與臨床、生命的意義四大主題展區,為參觀者提供生動、直觀和富有啟迪性的生命教育內容。新生入學后的第一課便在這里進行,生命從哪里來?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人類軀體內部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能從人體奧妙科教館中找到答案。人體奧妙科教館的生命體驗讓復雜神秘的生命過程變得通俗易懂。很多進館學習的同學都會被人體組織世界深深震撼,并對生命產生強烈的敬畏感。他們不禁感慨,“每一個生命都來之不易,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都伴隨艱辛,我們沒有理由傷害它,相比生命,任何困難都不能將自己打到”。
2.病理標本陳列館中體會生命健康之重、學會珍愛生命
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抽煙、酗酒、熬夜、網絡通宵等損害身體健康的行為。盡管公眾媒體、教師、家長常常告誡吸煙、酗酒等行為有害健康,然而說教難以改變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此時,病理標本陳列館就成為學生認識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基地場所。在病理標本陳列館中,正常解剖標本和病理解剖標本以組對擺放的形式對比展示。當學生看到正常的肺臟與長期吸煙造成的炭黑色肺臟標本時,會直觀形象地了解到吸煙的危害和戒煙的健康收益,從而遠離香煙、盡早戒煙;當學生看到正常肝臟與脂肪肝的標本時,會主動認識到飲酒等不良嗜好是如何損害我們的肝臟,了解到我們的內臟不是堅不可摧,而是無比脆弱,提醒學生愛肝護肝,遠離酗酒;當女生們看到正常宮頸和宮頸癌變的標本對照時,認識到過早和不良性行為會導致子宮頸癌,從而學會自尊、自愛,更好地保護自己身體。病理標本陳列館的生命體驗增強了學生對健康的直觀認識,喚醒了學生對健康的重要性、生命的脆弱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危害的重視。很多學生參觀后紛紛表示,“即便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也不能不顧身體健康選取不正當的解壓方式,生活中要戒除不良嗜好和行為習慣,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防止疾病侵襲,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
3.遺體捐獻紀念石、遺體捐獻紀念館中見證生命之偉大、懂得尊重生命,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既是短暫的,也是永恒的。遺體捐獻是各醫學院校人體標本的重要來源,也是醫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途徑,因此,遺體捐獻者被稱為“大體老師”。醫學院校的“大體老師”們用自己的軀體,架起了通往醫學殿堂的橋梁,為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落成遺體捐獻紀念石,建成遺體捐獻網上紀念館,每年組織學生在紀念石前召開遺體捐獻者追思會,感受生命的偉大與無私。追思會上,老師要向學生講述每一個“大體老師”的生命事跡,勉勵醫學生要傳承捐獻者的崇高奉獻精神,謹記醫務人員的光榮使命,要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不懈努力。遺體捐獻紀念活動中,醫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最終都將走向終結,心中有愛,甘于奉獻的生命才更加有意義”。
4.實驗動物紀念石前感知生命之奉獻,實現敬畏生命
動物實驗是在醫學教育與研究等方面應用最為廣泛和普遍的一種實驗方式,人們在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獲得科學研究和實驗數據的同時,實驗動物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從生命的角度而言,實驗動物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需要我們給予尊重和關愛。落成實驗動物紀念石,并作為生命教育基地對學生開展教育。每年的4月24日定為實驗動物紀念日,當天在實驗動物紀念石前全校學生舉行為實驗動物1分鐘默哀儀式。實驗動物紀念石前的生命教育引導醫學生認識到對于實驗動物的犧牲我們無從選擇,但我們能做的是在實驗過程中給它們帶去少一分的痛苦與掙扎,讓每一次實驗都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這便是對犧牲奉獻的動物最大的尊重。教師需引導醫學生懷著感恩與敬畏的心,銘記這些用生命去探究知識真諦的“奉獻者”。
5.張華綠色家園中聆聽生命故事,體驗生命之厚重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張華綠色家園”是由已故重癥尿毒癥患者張華等人發起創建,當時被病痛折磨的張華,以自己的名義組織癌癥病人、殘疾人和大學生志愿者成立一個家園,以綠色象征生命的渴望和頑強。家園人自力更生,不接受任何社會捐助,通過自己的勞動(主要生產衛生用品),獲得與健康人平等對視的“權利”。他們成立家園演講團,為人們講述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成立家園三輪車隊,奉獻社會和殘疾人。在張華、文革的倡導和影響下,19名成員做出了去世后將遺體和器官無償捐獻的決定。家園人“不求生命的長度,但求生命的寬度和厚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學生,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了“生命的尊嚴與可貴”,明白了殘缺的生命也能綻放出堅韌、勇敢、尊嚴的花朵,進一步堅定了獻身醫學教育事業的決心。
6.敬老院中呵護生命健康,綻放生命光彩
設立敬老院為志愿服務、生命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慰問、健康體檢、科普宣傳活動。志愿學生為老人們測量血壓,聽心率,測量血糖等,有針對性地給予健康宣教指導,做到有病早治,無病預防。口腔專業的學生還會針對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進行口腔檢查,講述日常護理知識。敬老院中的生命教育體驗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老人們的生活情況,理解生命的成長死亡規律,樹立愛老敬老的意識,同時通過做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事情,感受到從醫的職責和助人的快樂。
7.實習醫院中直面生命病苦,踐行生命價值
臨床教學與實踐是醫學生培養生命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第三年為臨床見習、實習期,我們以臨床見習、實習為契機,與實習醫院結合,讓醫學生更近距離地感受生命與醫者之美,加強生命教育。組織學生到產房見習,了解生命孕育和分娩的過程,見證生命的偉大;組織學生到醫院急診和腫瘤科見習,體會生命的易逝和脆弱。組織學生到安寧療護病房進行志愿服務,用愛構建起生命盡頭的信仰,用愛實現生命幸福的終點。通過在醫院中見習、實習強化學生對生命、死亡及生存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表達情感、與病患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見習、實習中體驗、感悟、成長,從而懂得每個人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夢想,還有愛和奉獻精神。醫學生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個人的尊嚴與幸福,還要有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
生命的成長之路漫長而艱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生命的溫情與關懷,引導學生在生命體驗中發現生存的意義、生活的精彩、生命的價值,讓生命更加燦爛,更加茁壯,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