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劉凡瑀 范希志 孔 穎
(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 新疆克拉瑪依 808900)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尋找關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根據近幾年的數據,大多數高校建有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并開設心理調適的相關課程,同期開展由班級心理委員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相關工作。同時,由在校學生“自下而上”形成的心理社團、心理協會等學生組織,發展迅速,得到高校的重視。但是,由于學校心理健康中心與心理委員以及心理社團相互獨立,聯系較少,浮于表面,無法解決大部分學生的針對性心理問題,更無法發揮三者結合的巨大作用。
在此基礎上,我校區進行深入分析、研討和實踐,不斷吸取外界部分成功經驗,彌補自身細節性缺點,將心理社團、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三者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三心”模式,打破以往情況下相互獨立的局面,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一層地位。因此,完善高校心理社團、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運作模式,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著重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1)宏觀架構式組織結構
目前,我校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社團為主要載體,以“自我學習,自我服務,互助成長”為發展理念,旨在學習心理知識,促進自我成長,服務校區學生,傳播心理文化。由學生自發組織成立的校區級學生社團組織,直屬校區學生工作與安全保衛部,下設學術部、宣傳部、活動部、心委部和朋輩互助團隊,五大部門密切合作,各司其職,在其運行上,通過社團這一大型主體,一方面可以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與心委、朋輩和學生群體緊密聯系,起到穩固的橋梁作用。宏觀框架式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宏觀框架組織結構
(2)微觀職責式工作安排
經過三年的實踐摸索,我校區心理健康服務團隊逐漸走向正規化和專業化,其組成部門分別具有各自的職責和使命。而在心理健康服務團隊中以心理社團為主要載體的學術部、宣傳部以及活動部主要負責學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校級層面向同學傳播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文化,與校區學生工作與安全保衛部緊密配合,完成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領頭羊和先鋒隊。
心理委員隊伍其主要負責班級同學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學生心理狀態的信息傳遞者和心理健康知識的分享者和實踐者。除此之外,還添加了一些特色工作,如開展微電影賞析、心語讀書會、班級團建等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讓心委工作變得有趣、高效,真正地做到為同學們服務;班級心理委員鼓勵并帶領班級同學參加校區心理講座、團體輔導等活動;心理委員在校區朋輩論壇代表發言,介紹班級心理健康特色及相關工作。學校通過這些方式,讓心委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老師的重視。而社團內心委部與心理委員隊伍交互溝通,給予他們更多的引導、支持和鼓勵。
朋輩互助團隊成員主要從優秀社員及優秀心理委員中選拔,其團隊主要為學校學生提供專業化心理服務和支持。隨著隊伍的不斷擴大,培訓內容不斷增加,目前朋輩互助團隊可以進行完成新生心理訪談、新生心理普查、簡單心理輔導和團體輔導的專業性心理健康工作,使得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全校,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果。
目前,許多高校在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培訓督導上,都采用老師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和講解,雖然滿足了學校隊伍心理健康服務隊伍專業化需求,但也存在著因為專職教師不足或者時間沖突等因素而無法進行原定培訓的指標,導致培訓的內容和數量不能滿足專業化需求的要求,從而培訓不夠系統化和專業化,最終效果不是很顯著,依然不能滿足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我校區經過3年實踐,總結出自己的培訓導學模式。此模式中,由社團骨干成員和心委牽頭,由學生自己組建了朋輩互助團隊,團隊成員每周有序開展朋輩心理輔導的學習,按照學習框架、成員自學、自制課件、自己導學,老師點評的方式進行培訓督導。按照此方式,每周團隊成員都可以自行開展培訓,做到了周期性、專業性。培訓結束后,初階成員還可以與中階成員相互交流,解決心中的疑問,更好地完成培訓督導任務。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采用中階成員對初階成員相互輔導及交流的環節,一方面讓中階成員鞏固相關內容,另一方面也讓初階同學更好的接納和吸收專業知識。
根據我國政府及各級教育部門的有關文件要求,各高校以1∶4000的比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同時承擔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咨詢、宣傳、科研及危機干預等工作,因為工作量較大,老師往往感到分身乏術,力不從心。為解決這一問題,充分發揮心理社團、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功能,使其能夠獨立開展活動,變得尤為迫切。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也指出:“高校應充分發揮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支持學生成立心理社團,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在面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峻的情況下,發揮心理社團的主體性,心理委員的主觀能動性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積極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通過“三心”模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普及工作,將更有力地為同學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更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率,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有效措施。
第一,打破了以往三者相互獨立的局面,提高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率。通過不斷地磨合和交流協作,心理社團、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團隊相互促進、共同成長,不管是社員還是心委都以“自助·共享”為發展方向,在自我不斷學習和豐富的同時,將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到校園,分享給身邊的同學,讓心理健康知識普遍化,在增強宣傳力度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宣傳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
第二,緩解了因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不足的問題,讓心理健康專業服務走到每一位同學身邊。通過嚴格的培訓督導和考核,現有一支專業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朋輩輔導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咨詢功能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活動。總體來說,作為學生的自助組織,朋輩心理委員具有扎根基層的特點,由于生活學習在同一個環境中,對于本校學生所面對的學業壓力、人際環境、職業選擇沖突有切身的體會,能夠較好地理解身邊的同學面對各種挑戰時,內心所經歷的沖突和困擾。
第三,讓心理委員工作得到學生認可和老師的重視,更好地服務同學。已有研究認為,心理委員承擔著志愿者、同行者、學習者、示范者和宣傳者5個角色。但是也有心理委員表示因為同學的不理解和老師的不重視,導致心理健康工作無法有效開展。在“三心”模式下,心理社團是其堅實的后盾,在社團里心理委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在自我學習、自我服務的基礎上,去幫助同學、服務同學。與此同時,社團在心委的促進下進一步發展和壯大,也讓心委的工作得到同學的理解和老師的重視,更進一步地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我校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工作在這種模式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心理社團隊伍越來越大,擁有完善的社團規章制度和社團發展規劃,三年以來累計舉辦50余場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參與人數多達2000余人,分發宣傳手冊卡片2000余份,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相關心理知識推送500余篇,2018-2019年獲得校際優秀社團稱號,積極發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作用,帶領社員和心理委員堅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線工作中,心理委員隊伍現有160余人,每年累計參與相關課時培訓達20余課時,組織開展班級心理活動多場,朋輩互助團隊完成了兩年了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及心理訪談工作,工作時長達50小時,開展團體輔導30余場次,涉及人群豐富,包括新生、入職教師、機關工會、夏令營成員、在校學生,累計參與人數2500人次。目前,我校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穩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初步實現了普及化和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我校區建立了“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心理社團、朋輩心理咨詢員、心理委員三階模式的心理健康網絡。通過心理健康團隊的運作模式,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把心理健康工作真正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在相互激勵和促進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服務水平,打造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為每一位同學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支持。這種團隊合作模式也是我校四級三階心理健康網絡的重要體現和載體,通過心理社團作為主體發揮學校層面的作用,指導整體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促進在學院之間相互交流,加強其聯系,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有序開展,班級心理委員負責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和督導,發揮好志愿、同行、學習、示范和宣傳的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基層。朋輩心理輔導員通過學習考核,可以提供專業化心理健康服務,為同學保駕護航。
為切實做好心理健康服務和宣傳工作,以心理活動為載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的主要方式,打造特色精品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才能更好地宣傳普及。我校在3年的實踐中,提出并圓滿完成了多次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如心語讀會書、心理社團,及心理委員交流研討會暨朋輩論壇、心理游園會、春“游”記、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學生的認可,同時也通過網絡公眾平臺和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教育,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班級心理委員通過交流學習,也開展了豐富有趣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如微電影賞析、心語信箱、減壓活動等都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獲得了一致好評,切實解決了團隊協作。學習減壓、人際交往、感情傾訴等情緒問題,朋輩心理輔導團隊在不斷學習和實踐后,開展了新生宿舍宣講,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心理普查,心理訪談等專業性心理主題活動,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要求,通過三者在不同層面的宣傳教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以來,打造了不同尋求的各類特色精品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是其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一,可以提高人際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參與社團活動的組織舉辦中,可以相互鼓勵,彼此促進,從而克服社交障礙,增強與他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社團屬于學術型較強的社團,在社團內部學習中,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學習能力和個人素養。
第二,可以增強自我服務意識,在心理社團、心理委員隊伍和朋輩心理輔導員團隊學習工作中,通過逐漸積累心理文化知識,有助于確定適合自己的理想目標,理智地對待自己,做好自己的心理衛士。
第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素養,在其學習和互助的過程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給同學樹立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