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江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小兒骨科 貴州遵義 563000)
骨科疾病作為十分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具有類型繁多的特點,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即使是同一種骨折,也會分為許多不同類型,臨床采用的治療方法也存在一定不同之處。基于此,使得許多兒童骨科實習生面臨困擾,臨床帶教的難度較高。臨床對實踐操作、操作精準度的要求較高,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關注模仿帶教人員技術動作與技能,忽視培養實習生的實踐能力。[1]而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使得師生關系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也不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壟斷者,而是要成為引導者、知識傳授者,啟發實習生的思維。以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實習生主動完成知識建構,增強學習積極性,達到良好的臨床帶教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8 年3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兒童骨科實習的60 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實習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實習生為30 名。對對照組實行傳統教學法,觀察組患者實行支架式教學法。對比兩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教學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兒童骨科實習的60 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實習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實習生為30 名。對照組:女30 名,年齡22—26 歲,平均年齡為23.68±0.49 歲。觀察組:女25 名,年齡23—25 歲,平均年齡為23.76±1.31 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差異,可比較(p>0.05)。
在對照組實習生的臨床帶教過程中,利用傳統教學法,在實習生入科以后,結合兒童骨科的教學內容、實習的時間等,開展相應教學。觀察組則在傳統帶教基礎上,提出支架式教學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在建設支架的階段,要促進實習生進入情境中,還要提出一系列實習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等情況,還要引導實習生了解相關案例、診斷結果與詳細資料,了解如何進行資料分析,做出正確的診斷。如何查體,是否需要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等,引導實習生深入探究。②提供支架。結合最近發展區的核心需求,幫助實習生建立預期支架。帶教人員與實習生存在的認知環境差異,可能導致雙方溝通失敗。為了擴大實習生的認知環境,帶教人員就要選擇符合實際教學需求、代表性較強的臨床典型病例等,還要引導實習生完成病史資料收集、輔助檢查、治療方案編制等工作,并對病例資料有充分的了解。在激發實習生思考的同時,引導其分析臨床資料,掌握與重新記憶兒童骨科理論知識。③完成支架搭建工作。帶教人員需要建設完整的教學支架,并且幫助實習生跨越最近發展區,擺脫理論知識,從實踐層面進行思考。例如,實習生在進行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病例分析的過程中,大多數實習生還存在知識基礎不牢固、想法不成熟的現象。因此,帶教人員需要帶領實習生進行川德倫堡實驗,引導實習生觀察自身側骨盆情況,還可以增強實習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可以以詳細病例、開放式體溫作為支架。在此過程中,帶教人員不需要對支架搭建提出局限,而是要引導實習生進行小組討論,掌握更多的知識。④撤離支架。在為實習生建立支架以后,帶教人員需要幫助實習生逐步拆除支架。支架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促進實習生掌握所學的知識、與兒童骨科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疾病內容、診斷方式、治療方式。在實習生掌握了各項內容以后,帶教人員要放手,逐步撤離支架,鼓勵實習生能自我學習與總結經驗。例如實習生需要對某一疾病臨床表現進行主動分析,了解治療原則、病理特點、影像學表現等,并提出這一疾病的有效護理方案與治療方案。實習生要結合患者的基本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護理方案與治療方案,以此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
觀察兩組實習生考試得分,評估的過程中關注臨床問診、病歷書寫、下達診斷、臨床治療等多項內容。完成臨床帶教工作以后統一進行兩組考試,比較兩組實習生的分數,單項總分為25 分,分數越高表示實習生成績越優異。[2]對比兩組實習生教學滿意度,實習生要對本次臨床帶教工作進行評估,主要從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提高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提升影響分析能力、疾病診斷能力、鑒別能力、綜合醫療技能等方面進行評估,單項總分為10 分,分數越高表示實習生滿意度越高。[3]
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當P<0.05 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考試成績得分明顯低于觀察組,組間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實習生考試成績(分,)

表1 對比兩組實習生考試成績(分,)
觀察組的教學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實習生教學滿意度評分
臨床實習是實習生十分關鍵的學習過程,小兒骨科與其他臨床學科不同,實習生需要掌握更加穩固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動手實操能力、影像學分析能力等。傳統的實習講授過程中,關注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具有難度相對較高、內容繁雜的特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實習生都反映掌握小兒骨科的相關學習內容比較困難。支架式教學模式作為近幾十年國內外廣泛利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最早的理論是由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更加關注如何實現自主學習,教學者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搭建支架結構體系。近幾年,支架是教學在我國各個專業基礎教學中得到廣泛的利用,醫學院校的帶教人員也嘗試運用在臨床教學工作中,如護理專業教學、外科臨床教學等,教學成果顯著。在兒童骨科臨床帶教的過程中,利用支架式教學模式,主要就是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建設教學支架,并且進行支架式教學任務的分解,促進實習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到帶教教學活動中。[4]在支架式教學法利用的過程中,帶教人員要合理地利用搭建支架的方式,在支架支撐下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堆積到支架上。實習生則要結合實際的發展情況,積極主動參與支架觀察,并對支架建設關系到的知識進行分析,還要進行全面的分析,促進實習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此過程中,帶教人員要抓緊時機拆除支架,并且鼓勵實習生自我分析與總結,提升自我學習實踐能力,將教師的輔助與引導實際效用發揮出來。不單單要將實習生引入相應的情境,還要完成支架搭建的工作,引導其進行獨立的思考與研究,并掌握更多學習知識與內容,開展合作學習與及時的評價工作。
從支架式教學的實際情況了解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顯著,能夠有效提升實習生對兒童骨科知識的興趣,并且鼓勵其參與到帶教活動中,形成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還能對教學的意義進行挖掘。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促進實習生形成與他人協作的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帶教人員還可以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真正達成共識,起到改善師生關系的實際作用,達到良好的臨床帶教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實習生進入最近發展區,為實習生布置相關學習任務、學習問題等,促進實習生可以快速地適應建設的支架,并且鼓勵實習生逐步學習,形成創設支架結構體系的能力。在兒童骨科臨床的帶教過程中,發揮支架式教學的實際效用,有助于提升實習生的平均成績、教學滿意度等。1.提升實習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本次研究中,60 名實習生,超過75%能在教學之前提前查閱學習材料,或是在網上查閱資料等,超過90%的學生則能在小組討論、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發言,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習中有疑問的部分。在利用支架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合理化地進行問題設置,激發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并更加深入探究與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式。實習生自覺地發言,并且與小組成員進行問題討論、收集有用的信息、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等,以此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兒童骨科知識學習。構建支架式教學模式,學生則發展成為主體,并轉變了被動學習的局面。[5]2.有助于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是將實習生塑造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學過程中實習生不需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僅僅需要理解、掌握、記憶問題。而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實習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也不利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能力、積極參與臨床實踐學習的意識。而支架式教學,則能吸引實習生進入到問題情境中,展開積極的討論,獲得研究成果。帶教人員則是結合實際的展示情況,對實習生提問,并且引導其共同研究問題。不單單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還可以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促進專業發展,與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的特點。所以,在理論考試中,實習生的成績明顯提高。3.對帶教人員的要求。帶教人員是整個過程的指導者、組織者,起到了關鍵的效用。帶教人員要拓廣知識面,并且具備較強的化解能力、組織應變能力等。在實習生自主學習與討論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對于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化的解決方案。[6]另外,帶教人員要幫助實習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需要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深度、廣度進行把握,并且進行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傳授。此外,結合實習生在討論中的問題、教學大綱要求等,完成總結歸納工作。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考試成績得分明顯低于觀察組,組間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教學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而言之,支架式教學在兒童骨科臨床帶教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切實提升實習生的學習興趣、疾病診斷能力、影像分析能力等,并提升實習生的綜合實踐技能水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