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秀麗
(安徽省淮北市泉山路學校 安徽淮北 235000)
倍的本質是兩個數量在相互比較,即一個量里包含了幾個另一個量就是它的幾倍。借助圖示將所比較的兩個事物的數量關系對比,直觀化理解1份與多份,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從具體實物數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我把“倍的認識”這一知識融合在學生的直觀感受、動手操作和語言表征之中,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中經歷“倍”的概念形成過程。
師:同學們請看:勤勞的小兔收獲了這么多的蘿卜,誰來用數學語言說一說都收獲多少蘿卜?
生: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6根,白蘿卜有10根。
師:把這兩根胡蘿卜圈起來,表示兩個為一份,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
生:紅蘿卜有這樣的3份。
師:紅蘿卜有幾個2根?(3個2根)
師:誰能用倍來說說紅蘿卜和胡蘿卜之間的關系?
生:紅蘿卜是胡蘿卜的3倍。

圖一
師:為什么紅蘿卜是胡蘿卜的3倍呢?
生:圖上胡蘿卜是每兩個為1份,紅蘿卜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個2,所以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師:真會觀察,圈一圈,數一數,他講清楚3倍的道理了,很好!
師:看圖說很簡單,胡蘿卜每兩個為1份,紅蘿卜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個2,所以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教學時,首先出示教材主題圖,讓學生自己找出數學信息,胡蘿卜2根和紅蘿卜6根兩者相比較,學生說出紅蘿卜與胡蘿卜的關系。
教師示范2根胡蘿卜一圈,讓學生說一說其含義,在理解基礎上,通過像這樣兩根兩根地擺一擺、圈一圈,初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系,借助直觀感知學生第一次嘗試用規范地數學語言表征,明確:胡蘿卜2根為一份,紅蘿卜里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個2根,所以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通過圖形表征、語言表征學生從不確定到明晰紅蘿卜與胡蘿卜之間的倍數關系,讓他們初步感知倍的含義,“幾倍”與“幾個幾”建立起聯系。
師:白蘿卜也跟胡蘿卜作比較,會是幾倍呢?
師:拿出你們桌面上的作業紙,圈一圈,填一填,找找看,究竟是幾倍?
展示生作品:

圖二
生:胡蘿卜每兩個為1份,白蘿卜有這樣的5份,也就是5個2,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讓學生觀察胡蘿卜和白蘿卜的關系,學生借助學習單獨立圈一圈,明確2根胡蘿卜為一份,通過填一填,理解白蘿卜里有這樣的5份,也就是5個2根,借助圖形和文字提示學生自主嘗試找準關系,用倍進行語言表征:明確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學生認識實物帶有具體性和直觀形象性,需要從感受中獲得感性積累,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幾個幾過渡到倍的語言表征,讓學生經歷從對生活中具體實物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再讓學生自主發現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通過知識的遷移形成對新知的鞏固與運用,引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很關鍵,先觀察確定1份圈出來,另一個數量圈了幾個這樣多,就是幾份。
(1)閱讀與理解
師:他們在干什么?(打掃衛生。)真是一群愛勞動的孩子。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信息:擦桌椅的有12人,掃地的有4人。
(2)分析與解答
方法一:

圖三
4人圈一圈,擦桌椅的人數有3個這么多,說明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3 倍。
方法二:
把掃地的(4)人看成一份,然后將擦桌椅的12人(4)個(4)個地分,可以分出(3)組,說明12是4的(3)倍。
方法三:
“求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人數的幾倍”就是要把擦桌椅的12人進行分組,掃地的人4個人一組,看有幾個這樣的一組,實際上就是求“12里面有幾個4”?算式:12÷4=3
總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要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經歷用語言描述問題、畫圖表征數量關系、列除法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

圖四
師:如果白蘿卜這樣往下擺,你能說一說白蘿卜是胡蘿卜的幾倍嗎?
胡蘿卜數量“2根”不變,改變白蘿卜的份數,讓學生分別說出白蘿卜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在這個片段中“1份”標準不變,比較量在不斷發生變化,倍數就發生了變化,強化標準量的唯一性。逐步解開“倍數關系”的種種類型。拓展:白蘿卜的數量一直增加,有20個2根呢?50個2根呢?100個2根呢?讓學生發現:倍可以是無限增大的。

圖五
師:都是紅蘿卜和胡蘿卜作比較,為什么一會兒是2倍關系,一會兒又是3倍關系呢?
后來增加1根胡蘿卜,此時紅蘿卜和胡蘿卜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再把剛才紅蘿卜是胡蘿卜3倍的情況展示出來,和現在進行對比,為什么都是紅蘿卜和胡蘿卜比較,倍數卻不一樣?學生通過直觀地觀察對比,從起初的“1份數不變,幾份數變化”到“1份數變化,幾份數不變”兩個層次的推進,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在“不變”中感受“變”,而這個“變”,就是當 1份發生變化時,另一個量里有幾個這樣的 1份,就是幾倍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進一步理解“倍”的本質。通過不斷地辨析,加強對“倍”的理解。
練習環節通過設計連續的情境,不斷改變兩個比較的量的數量,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系時標準的重要性,要先明確是誰和誰比,再找出倍數關系。

圖六
師:坑里種什么?白菜和蘿卜才能成倍數關系呢?同桌商量商量,幫小兔出出主意。
生:可以種白菜。把這2根胡蘿卜給圈起來表示看作1份。白菜有這樣5份,白菜的棵數是胡蘿卜的5倍。
師:他的想法里以什么為標準?(2根胡蘿卜為標準)
生:可以種胡蘿卜。3根胡蘿卜看做1份,白菜有這樣的3份,白菜的棵數是胡蘿卜的3倍。(3根胡蘿卜為標準)
總結:小兔既可以種……白菜,還可以種……胡蘿卜。
本環節設置問題:思考“小兔種什么才能使白菜和胡蘿卜成倍數關系?”目的是通過變式練習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式,深化對倍的概念的認識。這里針對倍數關系的數學模型,不斷改變兩個比較量的數量,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系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是誰和誰比,再找出倍數關系,重視意義理解,多角度、循序漸進地建立倍的概念。

圖七
師:可是小兔最后只種了一種蔬菜,他把他的想法藏在了一幅神秘的圖形中。請看。你能從圖中看出小兔到底種了什么嗎?
生:最后小兔種的是胡蘿卜,因為圖形中每三個為一份白菜。
師:他說3顆白菜擺一組,說明他的想法里把誰看做了標準?(3根胡蘿卜)

圖八
思考: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兔吃的什么呀?現在可以說什么啦?
生:白菜的棵數是胡蘿卜的根數的2倍。

圖九
師:現在呢?
生:白菜和胡蘿卜同樣多了。
生:那你能用倍來比一比白菜和胡蘿卜是幾倍關系?
生1:是0倍關系。
師:為什么?
生2:1倍。
師:你認為是1倍,說說你的理由。
生1:因為他們已經同樣多了
生2:因為白菜有1份,胡蘿卜也有1份,所以就是胡蘿卜的1倍。
師:你們聽懂了嗎?(掌聲)
師:那么1倍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他們的兩個數都是同樣多的。
接下來,由“小兔只能種一種蔬菜,它把自己的想法藏在一幅圖中”引出線段圖,讓學生找出白菜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這里除了3倍數和2倍數,還重點講了1倍數。學生自主“幾倍”,讓他們自主完成對“倍”這個概念的模型的有效建構,進一步深化對“倍”這個概念的本質理解,在創造過程中發現逆向思考,通過正向和逆向的對比,理解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提升思維。而1 段線段表示蔬菜個數是具有一般性的,蘊涵著“類”的思想,可以用來表示一類問題的數量關系,也為今后此類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現在,誰來說說你對倍的認識?
生1:找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時,先找標準。
生2:可以用倍解決問題。
師:你們收獲的可真多,老師真佩服你們。你們能用符號語言來表示倍數關系嗎?
(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從○、△、□……中選兩種圖形,用若干個表示出它們的倍數關系。
讓別人一看就明白。
師:看清要求了嗎?拿出學習單,動手試一試吧。
師:完成的孩子請舉手。誰愿意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作品。
展示作品:(學生在分享時一定引導他說清楚是以誰為標準,為什么另一種圖形是這種圖形的幾倍)。
回顧這節課有什么收獲?什么是倍?學生利用圖形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心目中的一個倍數。讓學生體會到除了利用語言、實物、線段可以表示倍,還可以利用圖形來表示倍,多元表征建立倍的概念。
畫圖策略,指導學生學會用圖來描述題意,表達不同數學對象間的關系。教師可以用簡筆畫或圓形、三角形等圖案去替代實物,將圖案與具體實物間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畫出情境中包含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找到兩個所比較的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啟發學生用畫圈或畫弧線的方法表示出來,便于一眼看出兩者的倍數關系。
教師也可以用畫線段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倍數關系。在教學例3時,教師先指導學生畫一條線段表示軍模價錢(8元),再根據“象棋的價錢是軍棋的4倍”,連續畫出4段與第一條線段同樣長的線段來表示象棋價錢。
學生想要借助圖形直觀地把握數學對象,進行數學思考,首先需要把研究“對象”抽象成為“圖形”,再把“對象之間的關系”轉化成為“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研究的問題轉化為“圖形的數量”的問題,進而進行思考分析。而有些學生還沒有學會只保留研究對象量的屬性來畫圖,可能只會畫直觀的實物圖來表示數量關系。線段圖雖然是用幾何線段直觀表示出數量關系,但對第一次接觸的學生來說卻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例2“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中,我先引導學生畫出形象的實物圖;在教學例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中,再引導學生畫出抽象的線段圖,讓學生學會如何用圖來描述題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如何表達不同數學對象間的關系。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少,所以學生要理解倍是比較難的。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圈、說等方式,溝通乘除法意義與倍的知識聯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比較量和標準量的“變化”中,進一步加深對“倍”的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與交流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借助幾何直觀圖,利用多種表征間的轉化,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解題策略,形成數學模型。學生可以此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