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盧文昕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房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但居住區道路通行中的無障礙問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殘疾人等行動不便人群及健康人的出行便利性需求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關注。因此,國家首先在源頭上加以控制,如《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住宅設計規范》,均對無障礙通行方面做出了相應要求,發布了《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具體指導,上海市、重慶市等地方也相繼出臺了有關無障礙設施的相關地方法規。設計單位依據項目特點和國家及地方規范、規定進行無障礙出行設計,以滿足使用要求和功能完善,其中住宅區道路是無障礙通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6.34%,其中視力殘疾1233萬人(14.6%),肢體殘疾2412萬人(29.07%),多重殘疾1352萬人(16.3%)。《2020年度國家老齡化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13.5%;全國老年人撫養比為19.7%,比2010年提高7.8個百分點。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與2010年相比,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齡人口、65周歲以上老齡人口分別增長8637萬人、718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4.63個百分點。從數據反映,為方便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的無障礙通行的無障礙通道建設是必需的。
現今無障礙建設的理念已從“方便殘疾人”發展到“建筑以人為本”,服務所有需要的社會成員,如滿足推嬰兒車、購物車、老年人行走等需要,體現了我國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更深層次的認知。住宅區的無障礙通道作為無障礙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從行走的安全和便利上加以高度重視。
(1)《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3.5.2.2條規定“無障礙通道上有高差時,應設置輪椅坡道”。此條有兩個關鍵詞,“高差”和“坡道”,有高差則就應有坡道,高差和坡道相伴相生。
由于部分人員對規范的理解偏差,片面地認為只要有“無障礙”這個詞語,“無障礙樓梯”或“室外臺階的無障礙設計”即是滿足了規范的無障礙通道通行要求,混淆了無障礙通道、樓梯和臺階無障礙設計的概念和適用范圍,把“無障礙樓梯”或“室外臺階的無障礙設計”作為無障礙通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是錯誤的(見圖1、圖2)。

圖1 無坡道,不滿足無障礙通行

圖2 梯步旁加裝坡道,滿足無障礙通行
(2)《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2.0.9對“無障礙通道”的定義:“在坡度、寬度、高度、地面材質、扶手形式等方面方便行動障礙者通行的通道”,重點強調的服務人群是“行動障礙者”。“行動障礙者”一是指下肢行動不便者,二是因視覺障礙導致的行動不便者。此條也可以延伸理解為服務于諸如輪椅、推嬰兒車、購物車等人群。
(3)《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2.0.11對“無障礙樓梯”的定義是:“在樓梯形式、寬度、踏步、地面材質、扶手形式等方面方便行動及視覺障礙者使用的樓梯”。
《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3.6.1對 無 障礙樓梯表述為:無障礙樓梯應符合下列規定:距踏步起點和終點250mm~300mm宜設提示盲道;踢面和踏面的顏色宜有區分和對比;樓梯上行或下行的第一階宜在顏色或材質上與平臺有明顯區別。
從2.0.11條和3.6.1條可以看出,無障礙樓梯多次強調了盲道、顏色、材質,主要是針對視覺障礙者,在視力和色盲(弱)兩個方面加強規定,主要是針對方便視覺障礙導致行動不便者提出的要求。
(4)《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3.6.2對 臺 階的無障礙設計表述為:臺階的無障礙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三級及三級以上的臺階應在兩側設置扶手;臺階上行或下行的第一階宜在顏色或材質上與其他階有明顯區別。此條再次強調了因視覺障礙導致的行動不便者。
由于部分設計人員對無障礙通道理解上的偏差,出現了在居住區人行大門出入口通道、小區內組團路人行通道、小區路至單棟建筑出入口等存在高差的地段,僅僅采用臺階相連。此類做法均不符合國家規范設計關于對無障礙通道設置的要求(圖3)。

圖3 原只有臺階,不滿足無障礙通道要求,在加裝電梯后滿足了要求
居住區道路在高差處的連接通道均只有臺階、沒用坡道(或垂直升降設備),無法實現無障礙通行。部分設計人員就將建筑地下車庫內的電梯作為無障礙通行電梯,以此來滿足無障礙通行要求(圖4)。

圖4 采用地下車庫電梯到達住宅出入口門廳的方法,來解決住宅出入口缺失無障礙通道的做法是錯誤的
這里混淆了一個概念,無障礙通道指的是供人行的通道,行人通過無障礙通道到達各建筑出入口。但車庫出入口不是供行人通行的建筑出入口,也不符合人車分流的設計要求,且對車輛和行人均產生不利的安全隱患。同時車道的坡度不符合無障礙坡度要求,無疑通過這種做法來解決無障礙通道問題是錯誤的。
疊拼下層住戶的出入口與小區道路一般通過平坡相連,而上疊住戶多數則需要通過室外臺階才能達到入戶的門口,上疊住戶嚴格意義上并未達到無障礙通行的要求。設計人員的一種解釋為此室外臺階起點處即是上層住戶的出入口,室外臺階和上疊房屋為一體考慮,滿足了無障礙通行要求;另一種解釋為此類建筑沒有超過6層,滿足現行規范不設電梯的要求。
此兩種解釋筆者認為都是對規范的曲解。無障礙通道從廣義上的理解是居住區的公共走道,無障礙出入口可理解為是從公共走道到單體建筑的最后一段道路,但兩者應有機結合,不可割裂開來。無障礙通道與無障礙出入口之間也應該通過坡道或垂直升降設備連接,只有這樣才體現了無障礙通行的真正要義。
無障礙通道對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建筑容易理解,但對于實際存在多個出入口的建筑(如疊拼住宅)在認識上會有不同的解讀。此類問題在住宅為上下兩戶疊拼的多層建筑上表現尤為突出,延伸到對建筑出入口的不同理解。
疊拼住宅的此類建筑實際有兩個出入口,此處產生爭議的焦點是上層住戶出入口起算點的位置,若是按臺階的起點計算出入口則可以不設坡道或垂直升降設備;若是按入戶門起算則應設坡道或升降設備。目前絕大多數設計采用的是以臺階起點計算上層住戶出入口,看似符合規范實則是對規范的曲解。
期待規范在以后的修訂中對此條加以修改和說明,滿足無障礙通行要求。實際過程中已有不少住戶自行加裝了垂直升降設備,來滿足無障礙出行要求。
另一種解讀是現行國家規范對6層以上建筑才有必須設置電梯等垂直運輸設備的硬性要求,6層以下建筑可不設置電梯等設施,上疊住戶通過室外臺階入戶不違反規范要求,但此類做法實際亦對上層住戶的出行造成不便。
令人欣喜的是,日前國家在央視新聞媒體公布的《住宅建設項目規范》征求意見中,要求今后凡是2層(含2層)以上的住宅均要安裝電梯,這將從規范上徹底解決此類建筑的無障礙出行問題。
整個小區的人行通道出入口只有兩個為無障礙通道。部分設計人員是這樣認為的,根據規范要求,一個地塊的小區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那么只要有兩個無障礙通道出入口就滿足了整個小區道路無障礙通行,其余的道路出入口可以不再考慮,結果出現了部分居住區只有兩個出入口通道為無障礙通道,其余通道出入口不設無障礙通道的現象。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7.1.1條“居住區道路進行無障礙設計的范圍應包括居住區路、小區路、組團路、宅間小路的人行道。”,此條明確了道路的無障礙通道設置要求,言簡意賅就是居住區人行道均要滿足無障礙通道要求。
老舊小區改造中單體建筑加裝了電梯,但無障礙通道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未進行相應的一并完善,未打通最后的便利通道,無法形成完整的無障礙通道。
高度重視無障礙通道設計,正確理解《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相關規定要求并嚴格執行。在總平面設計時合理規劃,從市政道路的緣石坡道、無障礙通道、無障礙出入口整體考慮無障礙通道設置,滿足住戶出行的便利性要求。水平與豎向設計應并重,在平面設計完善的同時深化豎向設計,重點加強對地勢高差處的綜合考慮,將小區的道路與市政道路、大門出入口及各個單體建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障礙通行。
(1)明確無障礙通道設置范圍。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7.1.1 規定要求:居住區道路進行無障礙設計的范圍應包括居住區路、小區路、組團路、宅間小路的人行道。
在要求設置無障礙通道的道路上完成無障礙通道設計,杜絕主要道路有、小路沒有,無障礙通道出入只要有兩個就可以的錯誤認知和做法。
(2)無障礙通道設置易忽視的問題。《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3.5.1.無障礙通道的寬度應符合下列規定:室外通道不宜小于1.5m。
無障礙通道的寬度必須保證,不可以羊腸小道來替代。
《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3.5.2無 障 礙通道應符合下列規定:1.無障礙通道;2.無障礙通道上有高差時,應設置輪椅坡道。
(3)小區中單體建筑設計中出入口應設有無障礙坡道,坡道兩側應設扶手,且入口處的平臺應方便輪椅回轉。在中高層住宅建筑中因規范標準,強制規定建筑出入口設有兩米寬坡道,所以基本都能夠達到無障礙要求。而且此無障礙坡道的理解不僅僅是在建筑出入口處的小范圍,而是應延伸與小區的道路進行無障礙連接。
(4)多層建筑中(尤其是上下兩戶的疊拼住宅),雖然目前規范標準沒有明確解釋上層住戶建筑出入口的起算點,但現階段的臺階確實給殘障人士、行動不便者及人們推車提物活動等的通行帶來不便。本著提升住宅品質,以及提高購房者對高品質住房的體驗好感度,提出加設垂直升降設施的必要性。
(5)設計不應以通過行人搭乘地下車庫電梯到達住宅門廳入口的方式取代建筑出入口無障礙通道。市政道路的車行道在人行道的開口處同樣應設置緣石坡道,保證輪椅等方面的通行。
綜上,建筑無障礙設計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殘疾人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設施,是提高城市品位和競爭力的一個方面。所以在各種無障礙設計中,要以人為本,進一步提高對無障礙設計的認識,積極開展對無障礙設計的科學研究,努力提高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