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雯 趙玉珠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300)
隨著高職院校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大眾對高職院校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越來越受關注。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與本科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用人單位對技術的要求會更高,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其他素質會有更多的考量,所以,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緩就業情況與本科院校畢業生的緩就業情況也會有一定不同。本次調查以山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分析山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緩就業”現狀,以期發現山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針對“緩就業”的態度及“緩就業”現象的發展趨勢。
本次的調查對象是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和在讀學生,選擇了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發放問卷,分別是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職業學院、濟南職業學院、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針對調查主題確定調查對象總體為濟南市高職院校大學生。從調研成本、調研時間、調研精讀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抽樣調查。
針對已確定的調查地點和調查對象,此次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所有受訪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所有受訪者對“緩就業”現象的認知和態度,并以此設計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受訪者信息和現狀分析指標,受訪者信息包含學校、性別、年級年齡、專業、地區、獨生子女七個指標,現狀分析包含周邊選擇“緩就業”人數、畢業后可接受的最長找工作時長、畢業后選擇的方向、對“緩就業”的態度、畢業后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選擇直接找工作的原因、選擇“緩就業”方向的原因、找工作優先考慮的因素八個指標。
受疫情防控影響,本次調查問卷主要采用網絡發放的形式,經過十余天的受訪者填寫,共收到有效問卷1501份,其中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收到有效問卷489份,山東職業學院286份,濟南職業學院237份,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232份,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57份。
如表1所示,在填寫調查問卷的1501人中,有男生1263人,女生238人,男女比例較為失衡,原因是抽取的樣本中多為理工科學校,這也是高職院校中多為理工科院校所形成的,因此專業分布上文理科也較為失衡。此次調查的調查對象中應屆畢業生占比47.3%,略微少于大一、大二學生數量,大一、大二的學生雖然還沒有經歷過就業,但他們對“緩就業”的認識和看法,代表著他們未來的選擇方向,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緩就業”的發展趨勢。在填寫問卷的受訪者中,有96.53%為大學生普遍年齡,也有52名年齡在22歲以上的大學生,他們對“緩就業”的態度,更能夠代表偏大齡大學生的就業態度。調查受訪者的地區分布和是否是獨生子女,重點是為了分析農村學生與城鎮學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對待“緩就業”態度的區別。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統計表
(1)“緩就業”現象的現狀總體分析
本次問卷中,“緩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不打算馬上就業,而是選擇繼續深造、創業、在家陪父母等暫時不就業行為。對于“畢業后您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這一問題,給予肯定作答的有565人,給予否定作答的有936人,比例為1:2,“緩就業”現象已經比較普遍。
此外,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大部分受訪者身邊存在不同數量的“緩就業人”,其中,有24.72%的受訪者身邊有1-2個“緩就業”畢業生,有14.19%的受訪者身邊有3-5個“緩就業”畢業生,甚至有16.59%的受訪者身邊有6個以上“緩就業”畢業生,這也充分說明“緩就業”現象已比較普遍。
在了解受訪者對“緩就業”態度時發現,71.62%的學生對“緩就業”持中立態度,僅有7.06%的同學是反對選擇“緩就業”的,這一數據充分說明,目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接受“緩就業”,態度是積極的。
但在調查“您預計畢業后所能接受的最長找工作的時間”這一問題時,有趣的情況發生了,如表2所示,僅有16.12%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在一年后找到工作,大部分受訪者都希望能更快更早地就業,甚至有28.25%的學生選擇能接受畢業后最長一個月內找到工作。雖然這一數據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最長找工作時間,但是可以充分凸顯學生想要早就業、快就業的意愿。

表2 可接受的最長找工作時間統計表
在選擇“緩就業”的同學中,選擇升學和備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同學所占比例最高,共占49.9%,備考群體是“緩就業”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有26.52%的同學選擇考取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此部分學生是有目標的,是提升性的“緩就業”。而選擇創業的同學所占比例也相對較大,占22.45%,這與普通高等院校情況有較大差別,普通高等院校中學生大多選擇“二戰”、“三戰”,選擇創業的同學寥寥無幾,高職院校學生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多與所學技能有關,也與學生培養方式有一定關系。
根據調查結果,選擇直接就業的同學中,大部分同學是因為經濟原因,或是為了實現財務獨立,或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如表3所示。而在選擇“緩就業”同學中,大部分是由于有其他計劃,但也不乏逃避就業壓力、需要放松一段時間的同學,如表4所示。從這兩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緩就業”是具有積極影響的,只有少數同學時具有消極影響的。

表3 直接就業的原因統計表

表4 “緩就業”原因統計表
在調查畢業生擇業優先考慮的因素這一問題中,“發展前途”和“薪資水平”是學生擇業的首要考慮因素,其次是然后從高到低依次是興趣至上、就業地區、工作穩定、工作環境、可以學習提高個人能力、工作時長、平等與尊重、專業匹配度、只考慮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從排序中可以看出,比起專業是否匹配、在工作中是否能夠得到平等與尊重,學生在就業時更加看重工作是否喜歡、是否穩定、就業地區是否滿意等,再加上對薪資水平和發展前途的要求,畢業生時非常看重就業崗位水平和質量的,這可能也是導致一部分學生選擇“緩就業”的原因。
(2)性別與“緩就業”差異分析
為了解性別是否與“緩就業”有一定關系,對性別與“畢業后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進行交叉分析,在男生中有37.93%的受訪者會在畢業時選擇“緩就業”,在女生中有36.13%的受訪者會在畢業時選擇“緩就業”,男女生在選擇“緩就業”的比例上幾乎一致,沒有明顯區別,在男女越來越平等的社會中,男性與女性就業需求和就業壓力的差別越來越小。
(3)獨生子女與“緩就業”差異分析
為了解獨生子女是否與“緩就業”有一定關系,對“是否為獨生子女”與“畢業后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進行交叉分析,獨生子女中有42.73%的受訪者會選擇“緩就業”,非獨生子女中有34.58%的受訪者會選擇“緩就業”,可以看出,非獨生子女選擇“緩就業”的可能性會更小一點,可能與家庭壓力,或自己承擔的責任有一定關系。
(4)家庭與“緩就業”差異分析
為了解家庭是否與“緩就業”有一定關系,對“您來自以下哪類地區”與“畢業后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進行交叉分析,來自農村的受訪者有35.46%會選擇“緩就業”,來自小城鎮的受訪者有42.77%會選擇“緩就業”,而來自大城市的受訪者有43.69%會選擇“緩就業”,其選擇“緩就業”的比例隨地區逐漸升高,來自大城市的同學家庭條件較為優越,家庭經濟壓力較小,父母對孩子“緩就業”的包容度與支持度要相對更高,所以孩子的就業壓力也會相對較小,進而選擇“緩就業”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畢業生就業時,家庭引導也非常重要。
(5)周圍人態度與“緩就業”差異分析
為了解周圍人態度對自己選擇“緩就業”的影響,對“您身邊有幾位選擇‘緩就業’的同學”與“畢業后是否會選擇‘緩就業’”進行交叉分析,身邊沒有“緩就業”的同學有87.13%在畢業后也不會選擇“緩就業”,身邊有1-2位以上“緩就業”同學的人有44.74%畢業后會選擇“緩就業”,身邊有3-5位以上“緩就業”同學的人有60.56%畢業后會選擇“緩就業”,身邊有6位以上“緩就業”同學的人有73.9%畢業后會選擇“緩就業”,并且周圍人“緩就業”的越多,其畢業后選擇“緩就業”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周圍人的態度對畢業生是否選擇“緩就業”有很大影響。
通過對濟南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發放調查問卷發現:
第一,“緩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學生們對“緩就業”的態度也呈積極態勢,在調查同學中僅有7.06%是反對畢業后選擇“緩就業”的,并且升學、出國、應征入伍、備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考取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創業是“緩就業”同學的主要選擇,備考群體是“緩就業”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
第二,“緩就業”同學中,大部分是由于有其他計劃,但也不乏逃避就業壓力、需要放松一段時間的同學,針對這部分同學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支持和引導,并且大多數同學在第一次就業時非常看重薪資水平和發展前途,針對這一點,學校也應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
第三,在針對不同特點同學選擇“緩就業”的差異分析中發現,性別并不會影響“緩就業”的態度,男女生在選擇“緩就業”的比例上幾乎一致,沒有明顯區別,影響學生選擇“緩就業”的主要是家庭和周圍人的態度,獨生子女、來自大城市家庭的學生選擇“緩就業”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周圍“緩就業”的人越多,其畢業后選擇“緩就業”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家庭也是影響學生是否選擇“緩就業”的一大影響因素,在調查中也發現,家庭經濟壓力和盡早實現經濟獨立是學生選擇直接就業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職院校應與家庭建立適當聯系,共同指導和引導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