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劉 瑋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的國家,正是有著優秀的文化才凝聚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正是居住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積累了適合本民族習俗、展現民族特色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傳統文化,才讓中華民族有了賴以生存和發展壯大的根和魂。是維系民族團結,抵御外侵的法寶,是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和源泉。本課題立足四川綿陽地區的實際,對區域性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從文化和教育的視覺進行調研分析,并對傳承路徑提出了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分布在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代表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和精髓所在[1]。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表達,可以轉化成為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傳承弘揚區域性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和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謀取人民幸福的一項重要指標。《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化時代,多種文明互相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血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陸續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化傳承發展的法律法規,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領域。這是我國長期以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政策體系的又一次重要實踐。在政策法規的推動下,各地區積極制定落實政策措施,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實踐活動,逐漸形成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國模式。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綿陽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素有“成都屏障,蜀道咽喉”之稱。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不僅有多彩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非遺文化,還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名人文化資源。境內有鹽亭嫘祖傳說,禹生北川遺跡,文昌發祥地梓潼,太白出生地江油,紅軍長征途經江油、梓潼、平武北川留下的戰斗遺址等紅色資源。三線建設內遷綿陽境內,創造留下的三線建設文化和科學家精神。這些區域性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在國家建設中正發揮積極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綿陽市現有紅色文化紀念碑12處,紀念園紀念館6處,紅軍橋2處,陳列館、展覽館、文物館6處,紅軍醫院舊址2處,烈士墓、烈士陵園5處,紅色歷史建筑3處,紅軍文化園、紅色文化廣場3處,革命舊址20處,紅色文化旅游2處。綿陽區域的紅色文化資源中,不僅有中壩戰役等多處紅軍長征戰斗遺址、紅軍標語,還有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線建設時期留下的眾多的遺址、遺跡和紀念場館,是我國一筆賡續紅色基因的寶貴文化遺產。
此外,截止2022年5月綿陽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2項,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89項,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40項。具體分布見表1所列:

表1 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綿陽市還有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黃帝元妃嫘祖栽桑養蠶在鹽亭,治水英雄禹生北川,文昌發祥地在梓潼,詩仙李白出生綿陽市江油,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出生在綿陽涪城,兩彈一星科學家鄧稼先工作在綿陽多年……厚重的文化底蘊,不僅是綿陽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據不完全統計,綿陽五縣三區一市有歷史文化名人20人,近現代文化名人11人,醫學名人3人,抗戰名人2人,兩院院士26人,軍事人物3人,武術名家1人。
綿陽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長河中一張耀眼的名片,保護傳承好綿陽區域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舉措。
在傳承發展區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中,政府推動、高校助力,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主要采取以下形式推動區域優秀傳統文化在各類人群中的傳承普及。
據市社科聯統計,綿陽市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組織有26家,比較有影響的有綿陽師范學院建立的“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建立的“四川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建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院”等,不少社科組織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陸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研討會,發布了研究課題指南,從理論到實踐,力爭說清楚、講明白傳統文化內涵和外延,為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區域性傳統文化的傳承。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自2017年以來,持續開展了“歐陽修在綿州”“李白與江油”“王右木的革命功績與歷史地位”“平武白馬剪紙”“炳林毛筆”等綿陽地方文化系列講座,展出了紅軍石刻標語拓片、綿陽地方黨史、綿陽地方文獻等,不僅在師生中傳承了地方優秀文化,也面向社會市民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多次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
為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綿陽市積極探索實踐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在推進“三進”工作中,不少中小學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體驗課,與非遺傳習所建立了研學體驗聯系,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親身體驗。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先后在校外建立了11處傳習基地,專門邀請了綿陽市的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高校與大學生們面對面交流,講述非遺文化的發展歷史、項目特色、技藝特點。有的非遺傳承人還走上講臺,與美術專業課程教學結合來傳授非遺技能,培根鑄魂,幫助當代大學生的增進鄉情,樹立文化自信。
綿陽市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開展學黨史教育活動中,各級黨組織利用黨日活動普遍開展了走進“兩彈城”等紅色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溫入黨誓言,座談交流學習英雄的革命精神,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群眾化、常態化。
綿陽地區在傳承區域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雖然做了大量探索性實踐,仍然有許多待完善的方面,如有的地方和部門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理念薄弱;在管理體制上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還沒有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保障條件不充分,運行能力不強;部分非遺項目傳承人收入低,從事傳承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引起重視,并不斷進行創新性探索和研究。
傳統文化是貼近老百姓的大眾文化,它來源于民間,植根于民間,必須立足人民群眾,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群眾性傳承發展的特點,需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精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積極營造濃厚的社會傳承氛圍,才會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永遠在路上。目前,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通過舉辦展覽、展演、學術交流,各類新媒體平臺等的專題宣傳,社區、校園以及社會力量的傳承、體驗、培訓、講座,旅游和文創融合的方式在各地積極推進,為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提倡多元社會力量參與大眾實踐和研學活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途徑和方式還有深度挖掘的空間。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能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經已成為糟粕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運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新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搬套用。”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當地實情,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一地一策,一鎮一色,明確保護和傳承的對象與重點項目,明確部門的職責職能,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明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例。綿陽是川陜革命老區,擁有獨特的紅軍文化資源,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但這些紅色資源分布在梓潼、江油、平武、北川、安州等不同縣區,這就需要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統籌協調發展區域文化資源,將綿陽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串聯起來,將紅色文化開發與地區亮點和區域特色結合起來[2]。綿陽市科技城人才公園以“兩彈一星“科學家代表建造人才墻。城市規劃單位可以此為思路規劃區域傳統文化主題特色公園,傳統文化特色街區,讓傳統文化滲透到群眾生活。通過老百姓自己講好當地故事,樹立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風氣,增進認同感。
要“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育部門應大力提倡在幼兒教育,中小學生思想教育、藝術類課程中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特別是區域文化內容,結合當地實際,種下愛祖國、愛家鄉的文化基因。政府宣傳部門、地方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如圖書館、文化館等,應勇于責任擔當,充分運用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傳承區域傳統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組織文化界、社科界、教育界等社會知名人士進入社區開展“地方文化大講堂”等活動,在幼兒園開設非遺手工技藝體驗活動,從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讓幼兒從生活中體會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以綿陽市為例,為使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梓潼縣在文昌二小掛牌建立了“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梓潼年畫社”,由羅智婉老師和學校美術特級教師楊訊指導同學們開展非遺進課堂活動,將同學們分成初、中、高級不同階段,教同學們臨摹、填色掌握基本繪畫技巧,用黏土、紙張、紙傘等不同材質完成年畫作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多采用師帶徒、父傳子的傳承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方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因此,區域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創新傳承方式,進入大、中、小學等教育機構,與通識性教育、專業課教學結合,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地方高校要按照轉型發展的要求,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深入調研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同地方部門的協作,建立高校定期巡回的傳承機制,多形式開展傳統文化“三進”工作,創造新時期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的途徑。以綿陽市為例,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自2017年至今已舉辦7期“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講座”,邀請3位非遺傳承人進課堂授課,舉辦1次大型非遺進校園活動,活動覆蓋近5000余名大學生,加深了他們對區域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又提升審美素養,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也邀請平武剪紙、葫蘆雕繪非遺傳承人開設專業課程,將非遺技藝通過大學校園進行傳承。實踐證明,校園將是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
新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還須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更好地滲透融通社會教育實踐,探索前沿科技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賦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