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婷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武漢自然博物館以世界上的大河為背景、生命為主題、用長江與世界大河進行對話為觀念, 講述大河流域多樣的生物故事, 展現了世界大河的聯系性、差異性以及生命不斷演化的秘密。截至2021年底, 武漢自然博物館免費接待游客644萬人次, 但是游客二次消費少, 急需設計一些具有武漢自然博物館特色的文化產品。
目前, 由于人類活動以及對能源材料的消耗持續增長,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森林、自然草原、沼澤地和淡水濕地等遭到了破壞, 動物自然棲息地正逐漸消失。本設計從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武漢自然博物館大河文化入手進行插畫設計和應用, 為武漢自然博物館設計一些具有大河特色的文化產品。通過藝術設計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重視, 維護全球生態安全, 從而為人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1.展館規模與展區特點
武漢自然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大河流域文明為主題的展館, 于2015年正式開放, 目前總占地面積4.9萬平方米。武漢自然博物館共擁有藏品12000多件, 是一座集展覽、收藏、研究、社會教育、公眾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以水滋養人類、人類締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態為展覽主線, 通過對不同大河區域的環境進行展示, 介紹了大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展區通過共有的水線、同一座山和錯層結構來體現空間的延續, 展現不同的大河, 共同的生命[1]。
2.社會職能
武漢自然博物館內常舉行各種大型主題活動。截至2022年6月, 講述大河文化的“大河講堂”已舉辦了39期, 并舉辦了四屆關于博物館的科普繪畫展, 還有博物館奇妙夜、大河創意工坊等活動。武漢自然博物館自開放以來還舉行了許多“游學”項目, 2019年博物館與武漢市新溝橋小學、鋼城第一小學開展了“穿越時空秘境”館校研學活動, 2021年與武漢市博雅小學、育才小學進行了“昆蟲的奇妙之旅”館校研學活動等。
武漢自然博物館內現有動物模型、動物玩偶、仿真化石、文具、服飾和低價位的飾品等產品, 這些產品在武漢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方面體現不強, 缺少了關于博物館大河文化的表現。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消費者對產品的藝術審美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強, 他們希望可以買到具有博物館特色、體驗感豐富和有一定高級質感的文化產品。因此, 在保證本館大河特色的基礎上, 需要設計出主題鮮明、符合大眾審美、兼有科普性和教育性以及有一定高級質感的文化產品。
目前, 環保主題方面的設計有自然風景類、動物形象類, 缺少關于動物棲息地生態圈類的設計。為了彌補以往研究中關于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在現代設計中的不足, 豐富環保科普的設計類別, 解決如何把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信息快速傳遞給大眾等問題, 本設計選取了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主題, 將野生動物與其各自面臨的棲息地破壞的形式相融合進行設計, 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重視。
1.冰川融化
極地氣候的變化正影響著全球的生態系統, 在1994年到2017年間, 地球已經失去了30萬億噸冰。近年來, 海冰的損失率還在急速上升。研究表明, 2017年的冰川融化速度比20世紀90年代加快了大約1.65倍。在2019年6月的一次格陵蘭島冰川的暴烈融化中, 僅在6月12日一天就有將近一半的冰面出現了融化。這樣的氣候變化和冰川融化會使動植物的生長、地理分布、物種組成等發生重大的變化[2], 對極地動物的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直接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
2.森林減少
調查發現, 由于人為因素, 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原始森林已退化或遭破壞, 這給野生動物的生存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森林減少引發的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也間接影響了原有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進一步造成動植物種群的減少[3]。目前, 每6秒就會有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森林被破壞, 按照現在的森林破壞速度, 24年后28000個物種很可能會隨著森林面積的減少而滅絕。
3.山火頻發
森林大火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災害, 往往會給森林和野生動物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近年來世界各地山火頻發, 2020年山火共燒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近1.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4]。地球另一端的澳洲, 2020年山火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破壞以及30億只動物的死亡。位于南美洲亞馬孫盆地的亞馬孫雨林年年月月都有森林大火發生, 而且大都是放牧或耕種人為造成[5]。我國近年來也發生了多次森林火災, 2020年3月就有山西省長治市、北京市密云區、四川省涼山州、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等地發生了森林大火。
4.海底洞穴坍塌
在很多海洋中都存在著海底洞穴, 這些洞穴對動物來說非常重要, 很多動物在海底巖縫中生活、繁殖。那里原本非常寂靜, 但現在隨著海岸的開發、海底開采、工業船只和游客的到來都增加了海水的污染, 影響了海底的穩固, 對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北極熊
在體現冰川融化對動物棲息地的影響方面, 筆者選擇用亞洲北部葉尼塞河流域的北極熊作為畫面主體進行設計。北極熊生活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 北冰洋地區的浮冰漸漸開始融化, 冰面的縮小使得北極熊的生活范圍越來越小。北極熊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
2.孟加拉虎
在表達森林面積減少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影響方面, 筆者選擇了南亞次大陸恒河流域中的動物孟加拉虎作為畫面的主體元素, 它們棲息在針葉林、闊葉林和印度北部的山地雨林中, 無固定巢穴, 多在山林間游蕩尋食。近年來由于林區開發、人口激增、捕獵等原因, 動物自然棲息地遭到了破壞, 野生孟加拉虎的數量越來越少, 急需保護。
3.穿山甲
在表達山火頻發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方面, 筆者選擇了跨國奔流的湄公河流域穿山甲作為畫面的主體元素。穿山甲多生活在亞熱帶落葉森林山麓地帶或丘陵中。白天常藏匿在洞中, 夜晚外出覓食, 遇敵時會蜷縮成球狀來躲避捕食者的獵殺。因為近年來森林大火和人們的捕獵, 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 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數目。
4.僧海豹
在表達海底洞穴坍塌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危害方面, 筆者選擇用多瑙河流域中的僧海豹作為畫面的主體元素。僧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 原分布于多瑙河流域黑海、地中海等地。由于它會捕食魚類, 因此被視為害獸而常被捕殺, 又由于海水污染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海底洞穴坍塌, 僧海豹所剩已寥寥無幾。
“插畫”一詞源于拉丁文, 本意是照亮, 指插畫可以使語言文字更加清晰明確[6]。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和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 插畫的傳播越來越便利。插畫不像照片單純的寫實, 其是一種非具象的表達, 具有想象與趣味的特征, 藝術感染力強, 容易被人接受, 使人產生共鳴。插畫也可以采用夸張手法來突出畫面中的重點信息, 使畫面更加生動, 并營造視覺焦點。用插畫來傳達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觀念也符合當今的時代特點和形勢要求, 可以體現現代審美特征。基于此, 本文選擇使用插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來進行有關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信息的傳達。
1.中心構圖與對比構成
為了突出畫面中的主視覺形象, 體現主題性, 本插畫作品選用了中心構圖的形式來突出畫面中的動物主體。將動物放置在畫面中心, 體現動物與棲息地環境的環繞關系。在四張插畫中, 零星的冰塊、傷痕累累的森林、山火燒毀的樹木、坍塌的海底洞穴分別環繞著北極熊、孟加拉虎、穿山甲和僧海豹, 來表達動物所面臨的棲息地“困局”。筆者在體現動物形象的設計上用了對比的形式, 將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分別表現在了四種動物的身上, 使有著消散趨勢的部分動物身體與還完好的動物身體形成對比。
2.色彩表達
在色彩的表現方面, 筆者根據動物棲息地的不同地貌特征與棲息地破壞形式分別搭配了色彩。在北極熊棲息地冰川的表現上使用了藍灰色作為畫面主色調, 表達寒冷地區的特征。在孟加拉虎的插畫中, 主要選用了青綠色作為插畫主顏色, 表達熱帶雨林的特征。在穿山甲的插畫中, 根據山火選用了橙紅色作為畫面的主色調。在僧海豹的插畫中, 背景色根據海底的特點選用了深藍色。四張畫面整體的顏色由紅色、綠色和藍色構成, 筆者使用光的三原色作為基調融合其他色彩來進行插畫的繪制, 體現萬物相生的特點, 在這個生態循環里, 動物棲息地任何一個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到生命的輪回, 就像三原色相伴相生一樣, 少了其中任意一色, 這個世界就不再五彩斑斕。
筆者的插畫以線面結合的形式呈現, 在將其轉化為工藝產品的過程中, 為了達到主題明確、符合大眾審美并具有一定高級質感的目標, 所以沒有選擇簡單的打印印刷。考慮到全金屬制作無法呈現出色彩的變化與特點, 而分色金屬制作又會使產品造價過高, 因此選擇將插畫中的動物元素進行掐絲琺瑯工藝吊墜的制作, 分別為葉尼塞河、恒河、多瑙河、湄公河四條大河流域, 設計了“正在融化的北極熊”“凋零的孟加拉虎”“碎裂的僧海豹”和“火中的穿山甲”四件動物吊墜。
包裝盒正面上部是以武漢自然博物館內四條大河流域的動植物和河流名稱為元素, 把生態和文化結合進行圖案設計, 體現現代審美和時尚氣息, 表達博物館的文化內涵。這些動植物分別講述了源于峭壁間葉尼塞河的勃勃生機、印度“圣河”生命的神圣、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河流湄公河的勃勃生機以及世界流經國家和地區最多的河流多瑙河的故事。包裝盒側面則分別是北極熊、孟加拉虎、穿山甲和僧海豹的生存現狀介紹。
吊墜包裝盒置物內層的背景圖分別為四張棲息地保護的立體插畫卡紙。在卡紙上吊墜的周圍有部分凸起環繞著中間的動物。四張卡紙中浮冰、樹樁、燒毀的樹木、塌陷的石塊分別為凸起的部分。這些特殊形狀的凸起可以帶給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 豐富產品體驗。
包裝盒內附贈河流流域的動物知識科普手冊, 科普手冊的封面分別為四條大河的河流流域圖, 手冊的封底左側是一首小詩, 介紹大河流域的風光。右側筆者加入了每條河流流域的動物形象設計, 葉尼塞河流域中有梅花鹿、豆雁、雪兔等。恒河流域中有印度黑羚、塔爾羊、印度眼鏡蛇等。湄公河流域中有雙角犀鳥、斑鼯猴、眼鏡猴等。多瑙河流域中有松鴨、黇鹿、石貂等。

圖1 成品展示
筆者在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插畫設計和文化產品延伸應用的創作過程中, 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現狀和動物保護相關的產品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 深刻認識到現代文化產品設計在宣傳保護動物棲息地方面的缺乏, 以及保護動物棲息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愿本設計作品可以引起大眾對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重視, 愿在任何一個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循環往復的生態圈里, 動物自然棲息地可以不再受到人為破壞, 實現自我維持, 愿這個世界永遠“五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