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舉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民族手工藝是在民族個性和風俗習慣的長期積淀下形成的, 不僅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精髓, 也反映了民族地區的文化精神、審美價值和民俗風情。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作為地域物質文化的載體, 它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下, 面對高度智能化和數字化的大趨勢, 中國許多地區的傳統民族手工藝正逐漸面臨失傳而走向瀕危邊緣。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和信息化促進區域物質文化的發展, 有利于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 從而促進民族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甘南州地處中國西部地區, 是歷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區域特色, 民族手工藝符號也多種多樣。該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 民族工藝資源豐富多彩, 宗教文化、雕刻藝術、藏族服飾、手工織品、民族刺繡等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區域特色。
民族傳統手工藝作為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 它代表了民族文化意識的豐富性, 并且伴隨民間活動而產生, 與民間文化緊密相連, 是人民群眾質樸智慧的結晶。甘南地區有自己的文化脈絡, 這不僅是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標志, 也是甘南人文精神和情感根源的重要載體。甘南自治州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民族手工藝豐富多彩, 種類繁多, 工藝精湛, 它與藏族人民的傳統文化、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相關聯, 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甘南州民族傳統手工藝來源于生活又體現于生活, 帶有強烈的民俗色彩, 體現甘南州民族文化符號講究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高度統一。如民族服飾、建筑木雕、刺繡、洮硯等手工藝品, 這些民族手工藝品不僅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 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實用功能, 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高度統一的特征。
民族傳統手工藝大多由當地居民完成, 雖然他們沒有科學建模的概念, 但他們有地方性的思維能力和視覺想象力, 可以很好地將民間藝術創造性地運用到地方手工藝品生產過程中, 更加生動地表現甘南人文精神和地方風俗, 實現原生性和創造性并存的特色。
甘南州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材料大多來源于自然資源, 當地的少數民族生活中, 普通的牛毛、羊毛、木材、石材、泥土、礦物質等都可以成為手工藝品的原材料。通過制作這些工藝品, 將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民族的信仰和生動的民族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體現地方民族特色。
總之, 甘南民族手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它標志著當地人民的藝術和物質創造水平, 同時又充分體現出民眾的情感理想與審美情趣, 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手工藝的發展歷史不僅反映了人類在使用工具、材料和利用自然環境等方面的進步, 也為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證據。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發展大致經過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技術和工具發展的初級階段, 所有手工藝品都是手工制作的, 此階段的民族手工藝只講究和追求生活的實用性;第二個時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 手工藝品開始追求藝術性和裝飾性, 同時與藝術審美相融合, 從而使手工藝品富有工藝性和藝術性等;第三個時期是受經濟、文化、旅游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開始與市場接軌, 以市場需求為標準, 不斷創新和開發新的領域;第四個時期是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力度的加強,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也得以傳承和保護, 并在保護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建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互動活態傳承模式, 提出了在新時期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條件下,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試圖尋找新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在相關史前遺址中發現的一些類似于石杵、石磨盤、彩陶等生活用具, 就是甘南州手工藝品的早期雛形。據初步統計, 甘南民族手工藝涉及繪畫(如圖1)、手工織品(如圖2)、洮硯(如圖3)、藏族服飾(如圖4)、藏式彩繪(如圖5)、洮繡(如圖6)、金屬鑄造(如圖7)、雕刻(如圖8)等種類。它因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集實用、觀賞與收藏價值于一體而受到世人的青睞。在新時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民族地區經濟, 成為帶動藏區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產業背景下, 傳統手工藝品不僅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就業面廣等產業化生產的特點, 同時也是一種典型的民族文化資源, 體現了民族民間性和地域特征。甘南州民族手工藝以傳統手工藝為物質載體, 發展至今已成為經濟生產的重要支柱, 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圖1 繪畫

圖2 手工織品

圖3 洮硯

圖4 藏族服飾

圖5 藏式彩繪

圖6 洮繡

圖7 金屬鑄造

圖8 藏式木雕
如今,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已取得一定規模與進展, 現代文化語境中民族手工藝既要繼續發展成為活態文化, 又要創新, 轉化為時代的需要。因此, 充分了解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特點將有助于其在現階段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沖擊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中正攜手前行, 但甘南州民族手工藝在新形勢下仍然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境。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文化集民族特色與當地群眾的智慧于一體, 很好地傳承了傳統文化。在互聯網盛行的大背景下, 在信息與數據時代來臨之際, 數字化推廣平臺的建設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甘南州民族傳統手工藝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巨大挑戰, 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帶來的信息和數據, 數字化整合民族手工藝資源, 為民族手工藝傳承和保護提供數據依據, 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仍在以傳統的方式發展, 基本缺乏數字化的整合, 導致其創新和開發力度不夠, 嚴重影響了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在經濟、文化、旅游業等大力發展的今天, 雖然甘南州民族手工藝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受到眾多收藏家的喜愛, 但大都仍然以傳統的審美趣味為主, 缺乏一定的文化創新意識。這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傳統手工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創新挑戰。目前, 甘南州傳統民族手工藝產品樣式及功能比較單調, 墨守成規, 缺乏文化創新意識也是限制甘南民族手工藝發展的原因之一。我們不應盲目仿古, 而應利用現代設計理念在傳統的基礎上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元素的再設計, 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時尚理念和現代市場需求的衍生產品, 凸顯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首先, 民族手工藝創作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創作過程枯燥乏味, 多數年輕人都欠缺耐性和恒心, 傳統民族手工藝傳承效率低、傳承方式保守, 導致傳承人嚴重缺乏。其次, 甘南民族手工藝發展模式主要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制作為主, 沒有完全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 不能大規模批量生產, 也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使得傳承人的經濟收益甚微, 生活水平物質條件難以改善, 導致傳承人數量銳減, 甚至有的手工藝技藝瀕臨失傳的危機。年輕一代缺乏保護與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需要進一步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培養制度, 樹立傳承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改善傳承人的待遇, 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繼承和發揚民族手工藝。再者, 民族手工藝的創造、生產和流通周期長, 不能與商品經濟中快速流通模式相適應, 也是造成手工藝產業凋敝和研究型人才流失嚴重的原因。建立系統化和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培養機制, 保護和提高傳承人的權益, 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加入傳承人的行列, 也是當下的首要任務。
借助網絡平臺的資源, 向大眾宣傳和推廣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發展信息, 提升民族手工藝在社會的影響力, 大力推進新時期手工藝文化衍生產品的宣傳推介, 讓大眾對新時期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文化內涵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建立良好的民族品牌形象。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發展, 出現一種產業化和鏈條化的態勢, 出現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 但目前這種生產方式還存在一定的探索性和盲目性, 這勢必會影響手工藝發展的藝術水準。因此, 研究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在當下如何利用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條件是重點。而手工藝人不但需要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能、豐厚的專業知識, 也要恪守良好的行為規范, 這也是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挖掘和整理甘南州傳統手工藝現有資源, 建立數據庫檔案, 為有效保護和傳承手工藝技藝奠定基礎。如今隨著安多藏區旅游業的迅速發展, 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特有的文化藝術價值, 逐漸受到國內外游客的喜愛。我們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能為追逐市場的需求而降低民族手工藝的藝術水準。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地區有關民族手工藝發展的成功經驗, 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和傳承條件, 提倡精品意識, 保護好甘南州的民族手工藝發展和創新流變。
總之, 甘南州民族手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必須順應時代和美學的變化, 順應技術和功能的進步, 促使民族手工藝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與轉型中, 應該賦予傳統手工藝一定的現代文化價值, 使之成為一種新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當代社會背景下, 傳統手工藝不只是一項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 還擔負著民族地區經濟、當地民生、文化生態等轉型和發展的文化使命, 對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保護和振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