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黎捷 李浩然

摘要: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我國的本土化應用,對發展和完善我國應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以培養全媒型、專家型、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具有實踐性、復合性等特點,與“雙元制”教育理念相匹配。文章通過分析重慶新聞學院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探討“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思路與原則,總結“雙元制”教學模式實施的經驗和措施,以期為該模式全方位在同類專業培養中實施與推廣提供借鑒與思考。
關鍵詞:“雙元制”;新聞與傳播;教學模式;實施與推廣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5-001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雙一流背景下新聞與傳播碩士案例庫建設長效機制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yjg202018
職業院校和企業等用人單位是德國“雙元制”意指的“雙元”,“雙元”各司其職且通力合作完成學生培養任務。當前,德國“雙元制”教育理念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研究比較廣泛,但在專業研究生教育領域中的借鑒與應用還較為鮮見。
重慶新聞學院作為全國首批部校共建院校,積極探索由“專業教師+行業骨干/專業教師+政府部門主管”組成的新聞與傳播專業“雙元制”教學模式,建立任務驅動式、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項目制、工作坊制等教學機制,對提升教學質量、促進高質量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時代變革召喚“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本土化應用
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以前的標準化、流水線、機械性崗位,都將由機器完成,擁有核心職業能力、綜合能力、通用能力等復合型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需求急劇上升。
21世紀以來,我國對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與探索日漸深入,從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借鑒其職業能力培養經驗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我國的傳統教育具有“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而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正是這種傾向的破局,其本土化實踐有利于打破這種傾向,促進我國單一教育觀念的轉變。此外,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以企業為核心,企業培訓和高校教育相輔相成,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標從傳授學生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能力與素養,育人方式從高校單方面育人轉變為高校和企業共同育人[1]。因此,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與時代變革相呼應,在我國的本土化應用對發展和完善我國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適用“雙元制”教學模式
新聞與傳播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復合性、技術性。掌握前沿、精湛的專業技能,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對“雙一流”背景下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新聞與傳播專業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基礎。
2014年以來,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大新聞傳播”培養理念在各高校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得到應用。各高校逐步打破與傳統媒體間的壁壘,重視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目標從培養單一媒體的應用型人才向培養適應融媒體需求的復合型、專家型人才轉變。一方面,建立“大新聞傳播”框架,強化通用技能培養。另一方面,細分專業技能,強調提升崗位職業素養。
鑒于此,重慶新聞學院在制定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強調“文理交叉、技藝融通、行業協同”的“新文科”辦學定位,確定了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人才育人思路,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人文素養,熟練掌握新聞傳播學領域知識、業務技能和研究方法,畢業后能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及實務工作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要達成這一目標,要求在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機制上采取與之相適應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建立“雙師”協同的工作室、項目制等,并且要設置適合學生專業發展需要、適合傳媒行業發展需要的課程。
(三)校地(企)合作滿足推廣“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條件
“雙元制”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雙元”主體,即高校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各司其職、協同合作,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在我國,媒體具有雙重屬性,既要承擔地方新聞輿論工作,又要作為產業融入地方經濟求自身發展。高校教學質量與就業質量之需、傳媒類企業或地方政府部門的人才之需,使校地(企)合作成為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
1.機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
目前,傳媒業存在人員流動率高、高級人才“用工難”的問題,尤其是自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崛起后,專業內容生產缺口增大。與此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使全媒體人才需求急速上升,導致當前很多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存在人才稀缺、人才流動大等問題。而各高校也對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有所要求,傳媒市場急需的人才可以在高校中得到較大滿足。在此背景下,校地(企)合作的現實意義愈發凸顯,雙方合作的意愿也不斷增強。實施校地(企)合作能夠確保人才的專業能力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雙元制”教學模式則能為培養真正適應行業和地方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2.支撐:校地(企)合作共建聯合培養基地
課堂講授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實踐教學方式之一,但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真實項目、真實崗位的訓練不可或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為其技能訓練創造了豐厚條件。聯合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環,即高校通過與政府、企業、其他高校合作的方式,多方打造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實現研究生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共提升、能力素養與職業需求相匹配的聯合培養目標。
自1951年起,我國就陸續出臺研究生聯合培養的相關文件。在早期的聯合培養中,高校與企業處于半松散的合作關系,以委托培養為主。到了21世紀初,研究生聯合培養蓬勃發展,政、產、學、研全過程的聯合培養日益強化。
當前,重慶新聞學院基于重慶市委宣傳部與重慶師范大學的合作基礎,與重慶日報、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華龍網等地方傳媒集團開展廣泛合作,建設聯合培養基地,建立“雙元”主體管理隊伍,打造“雙元”協同師資隊伍,協同合作設計課程體系,確定培養目標,以此滿足地方新聞宣傳工作的需要和地方媒體轉型發展的需要。
3.基礎:“雙元”協同師資隊伍
“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基礎是各有所長的師資隊伍,即高校專業教師對專業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有研究,熟悉教育規律,在專業理論總結和實踐教學上有專長;行業骨干對行業前沿動態有深刻體會,熟練掌握專業實踐技能,在專業生產的技能技巧及“傳幫帶”等實訓環節上有專長。二者相結合,就能突破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局。
重慶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點的導師和專業教師具備“雙師型”師資特征,他們大多畢業于國內傳媒類專業院校,大都擁有博士學位,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素養,且大部分教師具有一線媒體實戰經驗。這為其在聯合培養過程中與媒體一線行業骨干的協同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思路
“雙元制”教學模式以工作為導向(見下圖),即將學生就業方向的明確、就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培養的重要方面[2]。

高校與媒體作為“雙元”主體,均應堅持以工作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將工作導向融入培養的各個環節,通過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進而使之成為符合媒體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
重慶新聞學院根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將職業能力細分為全媒體核心業務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職業道德能力等,并設置了融合新聞策劃與采編、融合新聞數據挖掘與可視化、視聽產品策劃與生產等核心業務課,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視聽傳播工作坊等媒體調查與綜合實踐課,以及新聞傳播政策、法規與倫理等職業素養課。這些課程共同構成養成性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內實踐結合理論教學,邊學邊練;工作坊遴選校內具有實戰經驗的教師和基地一線業務骨干,聯合設計真實項目,通過經典案例講解和真實任務訓練提升專業技能;畢業實習等則配備校內外“雙元”指導教師,分別負責崗位能力的知識技能傳授與總結、崗位職業培訓與驗收。
(二)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原則
1.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
時代的進步與媒介的發展,對媒體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與素養,不僅要成為采、寫、編、評、播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還要成為善于數據分析與挖掘的技術型人才,并且要具備較強的行業適應能力。為此,高校對新聞與傳媒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必須與行業對其提出的職業能力要求相匹配。
2.課程設置以職業分析為依據
課程設置是學生培養的關鍵一環。新聞與傳播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參考行業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以職業分析為依據。例如,重慶新聞學院為提升學生對融合新聞的采、寫、編、制技能,開設融合新聞策劃與采編課程。
3.課程實施以“雙元”協同為基礎
專業是高校與企業對接的基本載體[3]。新聞與傳播專業應針對新需求,適時調整課程體系。在課程實施中,高校和用人單位要共同協商、共同參與,及時更新課程體系,以確保高校的人才培養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必要時,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用人單位開設課堂實施基地,促進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并行。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產學研結合、校地(企)合作,已成為高等教育尤其是應用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融合是指不同的事物融為一體,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包容形態[4]。校地(企)合作則是指高校和地方政府/企業通過共建機構、共享資源、項目合作等方式協同育人。
(一)建立聯合培養機制,打造利益共同體
在聯合培養基地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雙主體責任、權利和義務的明確。聯合培養基地正常且高效運作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合理的合作機制,通過官方的協議或明確的制度約定聯合培養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聯合的形式與內容,最終達到優劣互補、合作共贏[5]。合作雙方應充分考慮合作基礎、各自的利益訴求,尋求契合點。除建立利益合作機制外,還應制定相應的權責約束機制,即規定雙方應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
重慶新聞學院與重慶日報、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華龍網合作建立了三個重慶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以“雙元”協同為組織制度,高校負責理論教學,合作單位負責實踐業務培訓,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培養目標緊跟新聞技術發展和傳媒業界的格局變化,培養適應媒體深度融合、適應行業創新和產業發展、適應未來新聞輿論戰線的專家型新聞人才。
(二)建立案例庫協同研發機制,教學與實踐資源互哺
高校教學的短板在于教師囿于課堂講授而缺乏實戰經驗,企業生產的痛點在于業務骨干疲于實戰而缺乏理論提升和經驗總結。雙方取長補短的契合點是案例庫的建設。高校教師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過程中需收集并整理經典、前沿案例,企業骨干在業務創新中需接力理論反思和舉一反三。雙方協同合作,一方面,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工作坊、橫向課題合作提升自己的實踐分析能力,并將創意生產和研究內容付諸實踐,實現成果轉化。另一方面,企業骨干可以向高校輸出案例,提供教學資源,提升知名度,并將合作研發的內容進行技術轉化,獲取經濟效益。總之,建立案例庫協同研發機制,可以使高校教學資源反哺行業前沿創新,企業經典案例反哺高校創新人才培育,實現高校和企業的資源互補。
為此,重慶新聞學院與重慶日報、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華龍網等建立案例庫,確定合作范圍、案例研發類型、用途、版權及收益方式等。發揮服務地方的優勢,根據部校共建、校地(企)合作框架組建三方協同研發的組織機構,建立三方協同研發機制,幫助教師掌握實踐教學技能,提升案例使用率;面向政府、行業建立業務培訓機制,幫助業務管理者將案例教學用于業務培訓,提升骨干業務能力,推動案例轉化。案例庫協同研發機制為新聞與傳播專業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撐,也是“雙元制”教學模式在重慶新聞學院得以推進的關鍵保障。
總之,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培養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目前,“雙元制”教學模式在重慶新聞學院的前期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業界指導教師在實踐訓練過程中通過“傳幫帶”,不僅遴選了單位所需人才,還給學生的畢業選題與創作帶來啟迪。此外,校內導師與行業導師聯合研發的案例廣泛運用于課程教學,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
“雙元制”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目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但就現階段而言,“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培養中的運用仍處于探索階段。除了上述關鍵問題的梳理,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如何強化案例教學、實習實訓環節中“雙主體”的協同功能,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等。因此,各界應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思維、設計制度、培訓教師,合力助推新聞與傳播專業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周彥兵.產教融合視域下德國“雙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鑒[J].教育與職業,2020(12):65-70.
[2] 巫海英.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啟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4):166-167.
[3] 張輝.什么是產教融合(為什么要產教融合)[EB/OL].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微信公眾號,https://www.sohu.com /a/311096933_ 100002485,2019-04-30.
[4] 俞啟定.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1):1-7.
[5] 馬成文.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機制優化探討[J].對外經貿,2021(10):111-115.
作者簡介 賴黎捷,博士,教授,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媒介與文化。
李浩然,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