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孫青 圖/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提供
救治一個患兒,挽救一個家庭。從醫數十年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副書記、腫瘤外科主任董巋然收到過不少感謝錦旗,但他一面都沒有掛出來過。這位仁心謙虛的醫生認為,孩子患病終究是不幸的,漫長的治療經歷更加痛苦折磨,即使治愈了也是一段不好的回憶,他不愿意將自己的榮譽建立在患兒和家長們的痛苦上。“孩子的健康比我個人的榮譽更重要,只要孩子一輩子健健康康,就夠了。”
年少時的董巋然理科成績好,對學醫充滿興趣。年幼時,因為經常生病去醫院的經歷,讓他對醫院和救死扶傷、緩解病痛的醫護人員印象深刻。考學時,董巋然沒有太多猶豫,便選擇了醫學院。
本科畢業后,做了三年病理教學的他,考入上海醫科大學小兒外科開始研究生深造。“當時想做外科醫生,自己也有病理學的基礎,加之導師正著手開展兒童腫瘤的規范化治療。”機緣巧合下,董巋然便留在兒科醫院腫瘤外科,潛心與兒童實體腫瘤作斗爭。
“兒童腫瘤近年來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整體呈散發態勢。”董巋然說到自己的專長,打開了話匣子,“其發生原因可能與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但目前依然難以明確直接病因。”比較常見的良性腫瘤有血管瘤,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有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骨肉瘤等。
兒童惡性腫瘤里,有部分治愈率比較高。“目前,肝母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已經可以達到75%以上。分期早的即在Ⅰ期至Ⅱ期的,5 年生存率甚至可以達到80%~90%。還有腎母細胞瘤,一般治愈率也接近90%。”當然,具體還是要看病理類型和分期。總的來說,有相當一部分兒童腫瘤的治愈率是很高的,董巋然希望患兒和家長不要喪失信心。
記者感嘆兒童腫瘤治愈率和生存率的提高給患兒和家庭帶來了希望,但董巋然還覺得遠遠不夠。“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5 年、10 年的生存率。對孩子來說,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要保證日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長期生存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董巋然記得十多年前,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女孩來到醫院找他。“這孩子很有意思,一上來就說,媽媽讓我找董醫生,他知道我。”董巋然確實記得她,她那時候就是一個活潑的孩子。“她小時候得了腎母細胞瘤,是我做的手術。現在,她考上浙江大學,找我開免修課程證明呢。”董巋然的眼里藏不住笑意。其實在他的門診中,多年來治療、隨訪的孩子不在少數,有成功的,也有不理想的。“不管怎么樣,我對他們說,讓我們先定個小目標,過了3年,再過5年,我們一起加油好好走下去。”

微信掃一掃,董巋然主任將在視頻中告訴您如何早期發現兒童腫瘤。
采訪過程中,董巋然柔聲細語,看得出是一位對孩子頗有耐心的醫生。他直言,都說兒科醫生是“啞醫”,這就更需要醫生們耐心負責了。除了患兒,兒科醫生還要面對驚慌失措的家長,理解與安撫,病情說明和手術解釋,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董巋然也常去腫瘤外科的患兒俱樂部,這里的孩子們遭遇相同,自然更能體會同伴們的喜怒哀樂。他也經常加入其中,與孩子們做游戲,給孩子們加油打氣。“其實,這個平臺也是為了患兒家長,彼此可以多溝通,多交流病情。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早日‘畢業’!”
董巋然介紹說,兒童腫瘤與成人腫瘤在成因和常見病理類型上有較大區別,成人以上皮來源的癌癥為主,兒童腫瘤則多與胚胎發育有關。因為孩子的腫瘤和生長發育關系密切,治療效果要比成人好。
從技術難度上來說,兒童腫瘤手術也比成人手術要困難。兒童實體腫瘤多為腹膜后腫瘤,牽扯到重要的血管、臟器,一有偏頗就會造成損傷。“成人出血200 毫升尚且可控,新生兒出血200毫升可就要命了。”董巋然解釋道。
對于成人腫瘤,外科醫生的做法通常是徹底切除,大眾對根治性治療有著特別的情結。但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一味追求根除腫瘤的方案則根本行不通。切除了重要的臟器,還談什么功能?還怎么生存?這種“成人化”的方式并不適合孩子。
不僅如此,有些孩子在切除了腫瘤后,卻衍生出了其他疾病,發育問題、閉經等并發癥隨之而來,復發及轉移的風險也較高。因此,董巋然一直倡導并踐行兒童腫瘤規范性的綜合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兒童腫瘤的診治方面全國領先,同時也是規范性綜合治療的先行者。“不規范治療帶來的最壞結果就是腫瘤復發轉移和孩子身體功能的喪失。”董巋然非常痛心地說,有的孩子在當地醫院做了手術,但方案不對或后續治療沒有跟上,導致腫瘤很快復發轉移。等輾轉尋到他這里時,已經延誤了治療時機。

董巋然主任(右二)正為患兒進行手術
“醫生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想法。對于腫瘤治療,除了直接開刀,還可以‘曲線救國’”。董巋然曾接診過一個患有肝母細胞瘤的患兒。當時孩子經過化療后,雖然病情穩定,但腫瘤巨大,如果切除會喪失肝功能,等待肝移植又遙遙無期。
董巋然決定采用“二步法切肝”,即先把肝臟和腫瘤分離開,讓健康的肝臟迅速增長;等一周過后,再為患兒施行第二次手術,切除了腫瘤。這樣不僅消滅了病灶,剩余的肝能成功存活,肝功能也得以保留。“這種新理念和新技術其實在2017 年首先運用于成人。后來,我們碰到了情況相似的患兒,于2019 年首次在兒童身上進行了嘗試。”
由于是第一次,手術過程驚險萬分,術中出血、術后發生膽道相關并發癥。董巋然過五關斬六將,再行膽道手術,最后有驚無險,將孩子平安地交到了家長手中。“這個孩子現在恢復得很好。我們常說孩子不來了,就說明他好了。”記者看著笑臉盈盈的董醫生,仿佛看到了孩子心中可敬的董伯伯。
所謂規范性的綜合治療,都強調術前評估和個體化診療。手術是治療的一部分,但不是發現腫瘤就立馬開刀,還要先明確病理,再制訂治療方案。有些需要先化療,腫瘤得到控制后再開刀和化療;有的是術后需考慮干細胞移植或靶向藥物及其他輔助治療。總之,個體化的規范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是為什么董巋然一直強調綜合性規范治療在兒童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重要性。
“早期發現兒童腫瘤,規范性治療兒童腫瘤,即使患病也不必驚慌。”董巋然說。但是,兒童腫瘤的早期發現有一定的難度。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皮膚表面、肚子觸摸來初步判斷孩子體格情況。最科學的方法是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血常規、腹部B 超、胸片等都有利于早期發現兒童腫瘤,規范性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一些治療難度大、預后不好的惡性腫瘤,董巋然一直在思考如何避免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化療后造成的損害可能帶來其他腫瘤或造成孩子正常身體功能的喪失。“除了保證療效,孩子的生殖保護、功能延續將是我們未來研究的重點。”
最近幾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將醫療資源下沉到地縣級醫院,建立監測點監測兒童腫瘤的發生。董巋然說:“兒童腫瘤總的來說還屬于罕見病。‘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能夠做到規范性的綜合治療,但邊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就比較緊張了。”有很多孩子還沒確診就遺憾離開了,或是醫療資源缺乏,只能放棄治療。
為了提高邊遠地區的治療水平,兒科醫院已經在云南、貴州等地,借助互聯網+醫療模式進行遠程診療,開設咨詢通道、實時查房、云上多學科會診等。“你不能要求地縣級醫院的醫生都會處理疑難雜癥,但通過兒科專家的遠程指導,簡單的化療在當地就能完成,且同質化高,有能力接近大醫院的水平。”這樣一來,更多的孩子能夠看到治愈的曙光。
董巋然說:目前該項目還在定點摸索中,已經取得了一些效益;未來將會輻射全國,讓患兒享受到均衡的醫療資源,為全國兒童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