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閩江學院 鄭秋錦;福建農林大學 徐樂樂(通訊作者) 陳儀微
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以及電子產品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人們獲得信息資源的方式也在隨之改變。移動圖書館的出現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種可以突破地域、時間、空間限制的有效學習方式。近年來,有大量學者對移動圖書館進行了諸多研究。據以往研究來看,已有研究中主要關注于移動圖書館質量評價服務模式等內容,重點關注功能、內容以及系統平臺的構建以及APP實現層面,對于具體到用戶層面的研究不多,實證研究則更少。此外,現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傳統圖書館或移動圖書館的單一使用行為,對用戶從傳統圖書館到移動圖書館的遷移和使用行為的研究較少。大學生作為移動圖書館服務的最終受眾,是移動圖書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結合大學生特征,了解大學生對移動圖書館的使用需求并提高其使用率,構建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為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方向。同時,并有助于高校對移動圖書館更加有效地引進和使用。
PPM (Push-Pull-Mooring) 理論,又叫“推力-拉力-錨定遷移”理論理論,最早出現在英國學者Ravenstein所著的《人口遷移法則》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該理論得到關注,后經過大量學者研究論證,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PPM理論運用領域較廣,不僅運用于人口學,還涉及營銷學、信息系統,行為研究等領域。基于PPM理論,本研究提出4個假設來預測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其中推力效應、錨定效應和拉力效應為二維結構的自變量,推力效應包含與傳統圖書館相關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質量兩個子結構,錨定效應包含用戶轉換成本和用戶習慣兩個子結構,拉力效應包含與移動圖書館相關的內容服務、系統易用、社會影響三個子結構。以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為中介變量,采納行為為因變量,基于PPM理論構建了大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行為的理論模型。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理論模型
(一)推力效應與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推力效應(Push effect)是對現有產品服務的不滿意度或不滿足度。本研究將用戶對傳統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質量的不滿意感知作為推力效應。推力效應代表了傳統圖書館相對于移動圖書館的不足之處。
信息資源是圖書館重要組成部分。王建偉和劉廣燕認為,傳統圖書館資源已經無法跟上用戶動態調整的信息需求,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以致使用戶會選擇其他平臺;陸康認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是高校用戶對移動圖書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本研究認為,如果用戶在傳統圖書館的使用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源感知到不滿意時,這種不滿意度就會減弱用戶持續使用傳統圖書館的意愿。
服務質量主要指用戶對圖書館提供的一些相關服務的感知。鄭德俊和王碩等通過研究發現,用戶對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由于受到使用目的、環境、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感知差異性是導致用戶滿意度不同的根源;施國洪等研究發現,圖書館員對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影響相對最弱,原因是圖書館員自身素質和知識技能在推進圖書館移動服務方面滯后。因此,雖然傳統圖書館在借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無法為讀者帶來良好的服務質量,用戶仍然會減弱采納意愿。
因此,本研究假設H1:與傳統圖書館相關的推力效應正向影響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
(二)錨定效應與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s)是指阻礙用戶轉移行為發生的因素。在本研究中,可以將其歸結為轉移成本和用戶慣性等對用戶發生采納行為的慣性因素。相對于環境變化而言,其本質特征是“不易改變”。
轉移成本雖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但同樣適用于圖書館領域。譚春輝、易亞和李莉認為,轉移成本是指用戶從當前服務切換到另一種服務必須承擔的成本。比如微信和WhatsApp都屬于移動通信產品,但用戶從微信轉到WhatsApp需花更多時間來熟悉專產品功能,其中的轉移成本促使大多用戶抗拒改變他們所處的現狀。因此,本研究認為,轉移成本對移動圖書館的影響和用戶慣性相關,用戶轉換成本會導致用戶產生慣性,而且用戶慣性越高,其轉移意愿就越低。
用戶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積累的過程。柴宇航、李建、張怡寧等通過以分享類旅游APP大學生用戶群體為對象,探究得出用戶習慣持續正向影響用戶的使用行為;陳明紅,漆賢軍和劉瑩在研究移動圖書館用戶滿意度的關鍵影響因素中發現,用戶習慣作為調節變量對長期頻繁使用的產品持續使用意愿具有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因此,本研究認為,當用戶習慣使用常用的移動產品時,用戶的使用慣性行為將減少用戶對其他移動產品的意愿。
因此,本研究假設H2:錨定效應負向影響大學生移動圖書館用戶采納意愿。
(三)拉力效應與大學生移動圖書館用戶采納意愿。拉力效應(Pull effect)是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吸引力。在本研究中,拉力作用指的是吸引用戶選擇采納移動圖書館的積極因素,可以將內容服務、系統易用和社會影響等歸結為影響用戶產生采納意愿,從而導致采納行為的拉動因素。
內容服務主要通過內容資源的新穎程度、準確性以及全面性等指標來衡量。李艷琴研究指出,在移動閱讀環境下,讀者更希望通過一站式搜索引擎,集成海量信息資源,對圖書館內外的中外文圖書、期刊等各類文獻進行無障礙閱讀;金小璞認為,移動圖書館內容服務的優劣直接影響移動圖書館的質量和用戶持續使用的意愿。
系統易用是影響用戶系統使用者滿意度的關鍵因素。許天才、楊新涯和田琳認為,新一代智慧圖書館系統要以用戶需求為發展導向,實現信息檢索的簡單化與精細化;范哲和劉軼倫從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感知易用性對移動搜索的采納及使用起到中介作用,從而影響用戶系統使用滿意度。
社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社交網絡融入移動圖書館的使用行為中。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線上互動頻率會越來越高。關磊研究高校圖書館持續使用行為研究發現,社會影響正向影響用戶的持續使用意愿;陳珂珂基于社會影響的用戶參與行為研究認為,用戶會受其同伴的影響,發表相似的看法或評論。因此,本研究認為社會影響會促進用戶持續使用移動圖書館。
因此,本研究假設H3:與移動圖書館相關的拉力效應正向影響移動圖書館用戶采納意愿。
(四)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與采納行為。根據理性行為(行動)理論(TRA),在信息系統用戶行為研究中意愿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張長亮、李竟彤和郭宇通過對網絡社群用戶信息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用戶平臺使用意愿對其行為有積極影響。在本研究中,采納行為意愿作為影響移動圖書館用戶采納行為的中介變量,是維持移動圖書館用戶持續采納的基礎性因素。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4: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正向影響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
(一)量表設計。本研究模型共包括9個變量,為提高問卷效度與信度,其測量題項均借鑒與于已有相關成熟研究文獻,并在本研究調查研究背景基礎上結合移動圖書館的特點和情境,對原有測量項有針對性地不斷修改完善,每個變量3道測量題項,最終得出測量量表。
本次問卷分為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描述,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學科背景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問卷的主要部分,主要分析移動圖書館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問卷選項由5點李克特量表組成,請被調查者在(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中選擇。
(二)數據收集與選取。本研究調查對象主要是福建省各地市各大高校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移動圖書館的大學生群體作為調查樣本。本次調研主要通過網絡平臺(問卷星)收集問卷數據。問卷于2022年2月~3月發放,持續1個月,共收到問卷500份,實際有效問卷485份。
在回收的485個有效樣本數據中,男性約占42.3%,女性約占57.7%,男女比例分布合理。被調查者的年齡分布在18~25歲之間,占全部調查人數的93.4%,移動圖書館主要依托于智能終端,用戶群體基本上以大學生為主,這符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年輕化的特點。在學歷分布上,大部分被調查者(90.7%)具有本科學歷,3.1%的人擁有博士學歷,這說明本次調查對象與移動圖書館的目標用戶群體一致,可以保證問卷的有效性。
(一)信效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19.0軟件和AMOS24.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系統分析。9個構面的所有題項的因子載荷量均大于0.6的可接受狀態,CR值均大于0.7的可接受狀態,同時測量模型題項的SMC值最小為0.381大于0.36在可接受范圍內,AVE值均大于0.5的理想狀態。因此,問卷9個構面的信度水平較高,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另外,構面間的相關系數基本小于其AVE的平方根,表明模型的區別效度較好。
(二)假設檢驗。本研究使用AMOS24.0對結構方程進行檢驗。首先分析擬合度情況,結果為χ2/df=2.915,滿足小于5的判斷標準;GFI為0.880,AGFI=0.853,在可接受區間內,RMSEA=0.063,小于0.08的判斷標準;CFI=0.915、TLI=0.904,均大于0.9的判斷標準。因此,結構方程擬合度較好。本研究的4個假設的檢驗結果都得到支持。
路徑“推力效應→采納意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β為0.497,P值〈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與傳統圖書館相關的推力效應正向影響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假設H1獲得支持。從目前來看,許多傳統圖書館技術仍存在更新滯后,館員在信息化背景下“脫節”等問題,服務質量、環境設備、數字資源等也無法迎合用戶的閱讀需求。基于此,用戶的行為選擇會從傳統圖書館轉向更具相對優勢的移動圖書館。
路徑“錨定效應→采納意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β為-0.241,P值〈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錨定效應負向影響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假設H2獲得支持。由于慣性影響,直接影響到個體的采納意愿,從而降低個體的整體采納行為。通過實證研究,當用戶習慣使用常用產品時,相反會對其他產品感到生疏,因此同等條件下并不會產生放棄常用產品而采納其他產品的行為。
路徑“拉力效應→采納意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β為0.471,P值〈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與移動圖書館相關的拉力效應正向影響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假設H3獲得支持。針對內容服務、系統易用、社會影響三個拉動因素,從用戶的需求出發,逐步提升和完善移動服務。本研究數據也證實,這對促進用戶采納移動圖書館有積極影響。
路徑“采納意愿→采納行為”的標準化路徑系數β為0.652,P值〈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意愿正向影響消費者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假設H4獲得支持。因此,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應不斷突出移動圖書館的相對優勢,科學定位,全面調查用戶真正需求,切實提高用戶的重復使用率。
綜上所述,結合針對大學生移動圖書館采納行為的問卷調查結果著重探究影響移動圖書館用戶采納行為的關鍵因素,將提出以下3點建議。
首先,創新技術以改進服務功能,提高用戶滿意度為主。隨著移動網絡的迅速普及,移動圖書館應不斷加強創新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并在移動服務中熟練運用網絡終端技術、移動通信、無線網絡技術以及各種廣泛應用的多媒體技術來解決當前移動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促進服務手段和方式的改進和創新,提供形式多樣的參考咨詢服務等。
其次,提高用戶感知,讓心理獲得感替代慣性帶來的影響。圖書館要盡量避免坐等讀者上門才提供服務的現象,要提高館員素養,提高互動響應性。用戶可以利用移動平臺隨時向在線館員尋求幫助,圖書館員及時主動幫助和處理用戶提出的問題。增強用戶的情感感知,包括移動圖書館界面美觀度、及時導航、內容多樣、系統易操作、網速快、知曉度高等方面提高用戶對移動圖書館的認知和使用頻率。
最后,加強內容與個性化服務,增強吸引力。移動圖書館要根據用戶需求選購移動資源,即建立面向讀者內容需求的移動閱讀服務系統以及讀者閱讀行為分析和反饋機制,多方面研究讀者的需求。移動圖書館還應該強化個性化搜索功能,設置情景敏感的信息服務模式,基于正確的場景信息識別,根據用戶當前狀態信息的變化,結合目前已使用的用戶知識庫,逐步提升移動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