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通
海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基于對海洋的認識與利用,在實踐中所創造和傳承發展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總和,海洋文化在建設海洋強國過程中發揮著有力的支撐作用。廣東緊臨南海,憑海而立,因海而興,海洋文化的發展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和區位發展優勢。站在走向新征程的歷史起點,探索全省海洋文化建設在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新思路,對推進廣東海洋強省建設有著前瞻性的影響和作用。
廣東地處嶺南地區,面對浩瀚南海,有著遼闊的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嶺南地區海洋文化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環境。廣東的發展與嶺南的海洋文化密不可分,豐富多彩的嶺南海洋文化資源,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精神,是支撐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
嶺南海洋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和底蘊深厚的積淀,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寶貴的文化富礦。在新會古井下沙遺址和臺山腰古新村沙丘遺址考古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
代就有人類在今廣東海岸一帶生活。先民依海而生,古代沿海地區的東夷、百越等部族世代相處,《漢書·地理志》稱:“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多有種姓。”[1]百越部族在后世的遷徙和漂移中,跨越東海、黃海、南海,直到南太平洋各島諸領域,嶺南海洋文化逐步發展。嶺南地區早在秦代之前就開始發展海洋交通貿易,漢武帝平定南越后,東夷、百越等各沿海部族和中原地區的漢民族一起,歷經不斷的融合和交流,開辟了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持續繁榮了近12個世紀。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通商歷史最早、港口最多、線路最長,其海外通商“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2],號稱“金山珠海,天子南庫”[3]。自秦漢以降,廣東的海洋文化遺存極其豐富和珍貴。在陽江市海域發現的南海Ⅰ號宋代沉船,是迄今海上考古發現文物中,年代最久遠、保持最完整、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文物。據最新發掘成果報告,裝載的船貨多達18萬件。[4]東莞市的虎門銷煙池、威遠炮臺和廣州南沙的上下橫檔島、大角山炮臺等海防炮臺群,是廣東沿海民眾抗擊侵略、抵御外侮的歷史見證。嶺南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如源于宋元時期的汕尾漁歌,是傳唱千年的南海之聲,歌詞格式多為七言四句體,充滿江海漁家風情的淳樸;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湛江東海島人龍舞,其“化人為龍、龍舞傳神”極具海島特色,是祈求平安和豐收的一種民間習俗。嶺南海洋詩詞文學的許多作品,豪放而雅健,流傳久遠。初唐被譽為“南天第一人”的詩人張九齡,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5]膾炙人口的詩句;南宋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的千古絕唱;清末黃遵憲在《己亥雜詩》中吟出“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7]的醒世強音。廣東從古至今海洋文化是極其輝煌燦爛的。
嶺南的海洋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和全球視野的氣概,是國際交流合作有力的文化支撐。廣東與國際交往久遠。約2000年前嶺南民眾就開始移居海外,唐朝即通過著名的“廣州通海夷道”[8],將沿海地區的絲綢、奢侈品、瓷器、茶葉、先進的航海技術等傳播至亞歐各地,并吸引了眾多的留學生、留學僧、商人來華定居。“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9]。從而形成唐宋時期獨特的“番坊”“番市”“番學”等現象。北宋出臺的《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隨著海上貿易規模與海上文化交流互鑒范圍的不斷擴大,宋代百姓舉家移居到真臘、高麗、爪哇、龍牙門等地屢見不鮮。這些海外移民將廣東本土文化與海外文化結合且相互交融,粵語在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被廣泛使用,形成了獨特的華僑華人語言文化。海外華僑社會逐步發展和壯大,成為嶺南地區與海外社會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明清之際中西文化進一步交流,帶動中國文化大規模傳播到西方,在歐洲掀起藝術文化領域和日常生活中的“中國風”。同時,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將西方海洋文化從澳門沿西江傳入廣東,對嶺南社會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學東漸,使中國人第一次比較完整地了解了西方文化的面貌,為近代思想文化變革奠定了基礎。在晚清,以容閎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倡導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前后四批120人中,廣東籍占65%,而香山一地占了將近1/3。這120名留學幼童后來成為中國外交、鐵路、電報、航海等行業的佼佼者。
嶺南的海洋文化,具有敢為人先和開拓創新的特質,是推動和促進中華民族復興強大的文化動能。明末清初珠江三角洲商業貿易逐步繁榮,康熙平定臺灣后大開海禁,嶺南地區海外貿易迅速恢復和發展,廣東人有著“闖蕩世界”的眼光和氣魄,搶抓先機,在世界各地成為創業立身的開荒牛。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促使嶺南地區民眾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形成以愛國愛鄉思想為特征的文化觀,勇立潮頭,站在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前列。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斗爭,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梁啟超推動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推翻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都是敢為人先精神的生動體現。廣東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民主革命時期是國內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六個地區之一,在建立共產黨組織的過程中走在全國前列,是大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后,廣東人只爭朝夕,敢于“殺出一條血路來”,從創建經濟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深圳先行示范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到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沿海各地推動大膽探索和革新,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的佳績。廣東人以大海弄潮兒的無畏氣概,敢闖敢冒,開拓創新,充分體現可貴的首創精神,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外環境處于前所未有的復雜變動中,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多變數和更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10],昭示著文化是推動中國安全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廣東沿海經濟帶,包括珠三角沿海7市和東西兩翼地區7市,是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繁榮經濟要與繁榮文化同步,把廣東沿海經濟帶打造成現代海洋文化發展極,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深遠,亟須切實部署。
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海洋文明觀。海洋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廣東沿海經濟帶是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作為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結合與對接區,繁榮的對外交往推動著海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要重視海洋文化的宣傳普及工作,摒棄歷史虛無主義的偏見,打破西方國家的海洋文化霸權,用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史實和海洋文化建設新成就,構筑適應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理論體系,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海洋文化的“故事”,樹立以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海洋發展觀。要充分運用攝影、美術、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體育等各種文藝形式,傳播海洋知識,營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海洋意識的濃厚氛圍。要深掘沿海經濟帶優質海洋文化資源,探求國際海洋文化的共同點及契合點,穩步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能力,有效地促進嶺南海洋文化的創新發展。
當前,要大力加強海洋文化理論研究和文化研究載體建設,要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針對海洋文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研討交流,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上力求有新的突破,扭轉海洋文化理論研究薄弱的狀況。廣東省“十四五”規劃中,對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沒有列入其中,這是應當重視和加強的工作。弘揚優秀海洋傳統文化,必須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煉海洋文化的歷史遺產,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專業機構,積極開展粵港澳海洋文化遺產信息的調查研究,有計劃地考察歷史上臨海古村鎮、古碼頭、古港口、古城堡、古代海防工事以及海陸交界的古遺址等,對沿海經濟帶相關的深海領域、古航道進行綜合探測。同時,要加強文化研究載體建設,構建海洋文化遺產綜合信息數據庫,建立廣東海洋文化基因庫,填補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基礎信息的空白,進一步對廣東海洋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為維護海洋主權、海洋開發利用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庫作用。
豐富多彩的傳統海洋文化,迫切需要以信息化推進創造性轉化與應用。深入推進全省“智慧海洋”工程,使科技與文化碰撞出絢麗的火花,讓沿海經濟帶城市居于時尚科技前沿。數字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檔案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應當借鑒數字化技術融合的經驗,利用數字掃描、數字攝影、3D復原、虛擬場景、動畫制作等數字化技術,賦能海洋文化的創新,將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合到海洋產品研發與產銷,打造新型海洋產業。隨著虛擬時代的到來,把元宇宙文化與海洋文化有機結合,使海洋館、文博館等場所利用數字分身進入“虛擬世界”,結合“數字孿生”新型技術,達成仿真虛擬現實的全新藝術效果,形成數字化的海洋遺產保護體系。同時,對散落的海洋文化資源進行分類和儲存,創新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構建海洋文化研究和傳播的新模式,彰顯現代海洋文化研發的品位和內涵,向世界展示廣東沿海經濟帶信息時代的海洋文化新貌。
把沿海經濟帶打造成現代海洋文化發展極,關鍵在于海洋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多年來,廣東積極發展海洋教育,在沿海經濟帶高校和專業培養海洋文化研究人才。各高校歷來重視海洋學科的建設,如中山大學建校之初就開始發展海洋學科。1928年,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就是由中山大學的朱庭祜和朱翙聲兩位教授完成的。此后,西沙群島被列為中山大學海洋實習基地。海洋教育是海洋保護、海洋意識的素質教育,涉海高校要促進理工結合、文理交叉,發展新的交叉學科方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提高人才質量。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設立海洋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加強海洋國土觀、海洋主權及海洋強國的教育。沿海有關高校要結合國家重大海洋科研活動開展海洋文化研究,廣泛參與涉海實踐文化活動,如參加海洋文化節、參觀海洋文化古跡、體驗海洋民俗等。積極組織國際交流活動,向海洋教育發達國家派遣留學生、交換生,擴大海洋文化專業的覆蓋面,培養更多學海、愛海、興海的高素質人才,為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由于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及俄烏沖突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東是海洋大省,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也是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在建設海洋強國新征程中要充分發揮海洋文化優勢,內優外順,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海洋新發展格局,要以海洋文化建設引領海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海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迫切要求擴大海洋文化產品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海洋文化創新,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促進海洋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孵化出符合現代發展需要的海洋文化產業。必須創新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創新資本制度、產業組合、人才模式和投資模式,加快將海洋文化資源轉化為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必須推進全省海洋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的創新、示范和孵化基地,集聚上下游文化產業鏈與橫向服務鏈,強化產業鏈的配套和融合發展能力,推動建立粵港澳文旅統一大市場,提高海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同時,要探索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徑,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娛樂休閑旅游、海洋運動、濱海度假、海洋及沿海民俗風情文化旅游,積極開發帆船、潛水、沖浪、垂釣、低空飛行等新興旅游產品,豐富高端旅游產品供給,推動海洋全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海洋新發展格局,要以海洋文化精神推動海洋科技和經濟的全鏈條創新。創新力是當代海洋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嶺南海洋文化的內涵既包含“敢為人先”開拓、拼搏和奮斗的精神,又包含“海納百川”包容、理性和合作的精神,體現了自立與自信。弘揚海洋文化精神,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是構建海洋經濟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廣東海洋資源開發有獨特的優勢,南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可燃冰資源是保障經濟建設的基石,廣闊的海岸線為風力發電、風電制氫和海洋牧場等海洋綜合利用提供良好基礎。廣東應利用海洋優勢打造“深藍智谷”,加大對海洋科技創新園區的投入,構建多種類、多層次的海洋創新基地和載體,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實驗室支撐平臺、科技成果孵化應用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完善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將新型海洋產業體系構建與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相結合,推動海洋科技和經濟的全鏈條創新發展。同時,必須堅持科學理性精神,做到開發和保護并重,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構建海洋新發展格局,要以海洋文化影響力促進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11]“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海洋文明的繼承和創新。為實現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做好海洋文化傳播工作,發揮廣東海洋文化影響力,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根基。要推動廣東成為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先行區,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開展范圍更大、水平更高、內涵更深的區域經濟合作。中國與東盟之間人文交流淵源久遠,RCEP的正式生效迎來巨大發展機遇,應建立RCEP智庫聯盟開展合作研究和咨政建言,為RCEP自貿區提供智力支持。要以南海為核心探索實現海洋防災減災及海洋監測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建立數據共享、各國互惠的全球海洋觀測網,與南太平洋小島嶼國家開展海島生態環境保護及海域防災減災合作。要利用多邊國際舞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重視文化藝術領域的多邊合作,積極爭取國際性海洋文化活動的主辦權和話語權,堅持不懈地發揮海洋文化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行穩致遠,不斷向前推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廣東海洋建設與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堅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海洋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全省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作用,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廣東必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