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阿慶
(龍巖市永定區林業規劃隊,福建 龍巖 364100)
森林公園是指以森林資源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森林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經認定,可供人們游覽觀光、休閑健身、進行科學技術普及和文化教育等活動的區域。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永定城區人口急劇膨脹,由原來的不足4萬人增加到現在近10萬人。永定城區周邊現有的鳳山和南山二個公園,雖在城區范圍內,但面積小,功能單一,已不能滿足城區居民的需要。本文通過對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研究,結果表明:規劃區面積1813.8hm,森林覆蓋率91%,成為永定城區居民休閑康養的又一個森林氧吧;森林、林木、林地權屬清楚;森林旅游資源融合了眾多的自然景觀、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觀等旅游元素,風景資源質量評價分值為36.42分,風景資源質量等級為二級,達到設立省級森林公園的基本條件。在規劃設計上基于大石凹森林公園研究視角,系統梳理該公園設計特點,明確了設計理念,提出了城郊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基本要素和相應的技術措施,旨為進行同類森林公園設計的提供參考。
永定是“紅色搖籃”,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樓之鄉”,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布區。2008年7月,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旅游百強縣”。永定大石凹森林公園位于永定城區東南部,距永定城區(永定汽車站)僅3.0km,省道309線永岐公路貫穿全區,規劃區總面積1813.8hm。行政區域涉及鳳城鎮東坊社區、城郊鎮龍門村、岐嶺鄉新村和內坑村。具體坐落在永定區永興國有林場金豐分場鳳城、園頭山和大斜工區經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達91%。規劃區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1℃,無霜期年平均305d,年平均日照時數1742.8h。年平均降水量1606.9mm。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豐富多彩森林景觀資源。
SWOT分析代表分析項目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建設項目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其評定內容、方法和等級執行GB/T18005-1999《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
在規劃設計上基于大石凹森林公園研究視角,系統梳理該公園設計特點,明確設計理念,提出城郊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基本要素和相應的技術措施。
從項目可行性SWOT分析看,項目建設符合產業發展政策,條件具備,項目建設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優勢: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氣候四季分明;森林景觀資源豐富。
(2)劣勢:資源開發不夠,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期長,后期維護費高;前期缺乏總體規劃,建設水平較低;管理體制不完善,保護不到位。
(3)機遇:省、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支持森林旅游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項目列入永定區“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
(4)挑戰:森林公園的猴子寨溪流一重山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地,人為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將影響到水源地環境和水源水質,保護與合理開發成為關鍵。
風景資源質量等級達到二級標準,超過設立省級森林公園的基本條件。景觀資源調查表明,境內現有景點17處。按景觀類型分:天景2處,地景2處,水景5處,生景2處,人文景6處;按景觀等級分:其中Ⅰ級景點4處,Ⅱ級景點5處,Ⅲ級景點8處。詳見表1。
根據《中國森林旅游區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標準(GB/T18005-1999),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滿分為50分。其中40~50分為一級;30~39分為二級;20~29分為三級。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價分為三個部分,即風景資源質量評價(表2)、區域環境質量評價(表3)和開發利用條件評價(表4)。
表2 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價及因子評分值表
表3 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評價表
表4 森林公園開發和利用條件評價表
從表1、2、3可以看出,風景資源質量評價18.42分、區域環境質量評價9.5分、開發和利用條件評價8.5分,風景資源的質量等級總評分為36.42分,達到二級標準,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的資源價值和休閑健身價值較高。
表1 大石凹森林公園景觀類型一覽表
公園定位準確,設計理念明確,提出的城郊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基本要素和相應的技術措施具可操作性
主題定位
通過對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區位、景觀資源、區內外開發條件現狀以及項目可行性SWOT分析評價,對其自然、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特色的研究,森林公園定位為:以森林景觀為觀賞對象,以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為主題,通過深入挖掘永定地域生態文化,將現代生態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在森林公園文化中注重體現生態文化特色。以實現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旅游為總目標,建設成為集觀光游覽、康養游憩、野趣探尋、環境調節、生態考察、科普知識于一體的城郊型森林公園。
規劃原則
(1)生態保護優先。
(2)合理布局,特色鮮明。
(3)分期建設、適度超前。
(4)以人民為中心,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5)清潔低碳、安全高效。
設計思路
按照永定區“文旅興區”戰略,“一核兩翼,東樓西湖”規劃布局,增加永定區旅游要素,補齊文旅康養、森林體驗、休閑度假產品供給不足的短板,延長永定“東樓西湖”旅游產業鏈。采用“自(自然)、文(文化)、史(歷史)”三脈分析法,以大石凹的自然森林景觀為基礎,倡導森林生態旅游,展現生態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通過親臨親歷的感受方法,并將現代策劃意識有機地融入總體規劃之中。將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布局為“一芯、兩溪、三大景區”。一芯:以大石凹主入口設立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作為公園的起點,打造成為全園景觀的點睛之筆。兩溪:以猴子寨溪、龍門溪兩條主溪作為景觀分布的景線,沿途進行景觀布局。三大景區:白葉凹景區、當風凹景區和大石凹景區。進行專類園規劃建設,做到整體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為游客提供返璞歸真的休閑度假場所。
主要項目技術措施
(1)游步道:依規劃旅游線路布設,采用透水磚進行鋪裝。
(2)游步道綠化美化:規劃路沿栽植 1~2 行灌木類綠籬樹種,每行栽植 3 株小苗,株行距為 25cm×25cm,樹種選擇花期長、花色鮮艷或具有香味的桂花、紫薇、大花梔子、三角梅、紅葉石楠、南迎春、九里香、黃楊等綠籬樹種。
(3)竹木屋展示:特色竹木屋展示50幢。建筑應與周圍景觀進行合理搭配,并達到休閑度假、娛樂、餐飲、住宿等商業經營服務的要求。
(4)林業生態監測點:由市林業和草原局負責林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統一布局選擇監測點,統一購置空氣負氧離子等監測設備,統一收集、處理、分析全市負氧離子等監測數據,為全市林業建設提供科學的評價依據。永定區林業和草原局負責協調監測點建設有關事宜和監測點日常管理。
(5)樹種鑒定、掛牌:聘請植物鑒定專家和樹木鑒定專家對游步道兩側或附近的植物或樹木鑒定,并將鑒定結果用樹種標識牌固定在植株上,樹種標識牌上標明該樹種的拉丁文名及科、屬、種名,并制作二維碼識別碼。
(6)配套設施:①停車場采用混凝土路面。②戶外座椅:采用耐日曬雨淋且堅固的石板材制作。③公廁:單座公廁設男、女洗手間各1間,并按照公用洗手間的要求進行裝修,安裝必備的沖洗、排污、用 水、用電等配套設施與周圍景觀融。④垃圾桶:采用水泥制作,圓形或方形,大小不一,盡量做到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7)道路硬化:按雙向二車道四級公路建設標準對園林區便道進行整理和硬化。
(8)玻璃吊橋:地點在猴子寨大瀑布,1座,長度約400m,要求建筑應與周圍景觀進行合理搭配,并達到休閑度 假、旅游觀光等商業經營服務的要求。
(9)游覽方式。采用陸游游覽方式。合理利用地形、地勢等地理條件,充分考慮景點特點,緊密結合游覽功能需求,因地因景制宜,統籌安排。
(1)森林公園是自然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林業向社會提供多種生態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形式。加快大石凹森林公園建設步伐,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主導需求向以生態需求為主、多功能利用轉變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需要。項目建設符合產業發展政策,條件具備。因此項目建設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符合全省森林公園發展規劃。規劃區面積1813.8hm,森林覆蓋率91%,成為永定城區居民休閑康養的又一個森林氧吧;森林、林木、林地權屬清楚;森林旅游資源融合了眾多的自然景觀、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觀等旅游元素,風景資源質量評價分值為36.42分,風景資源質量等級為二級,森林、林木、林地權屬明確,界線清楚。達到設立省級森林公園的基本條件。
(3)在規劃設計上基于大石凹森林公園研究視角,系統梳理該公園設計特點,明確了設計理念。將永定區大石凹森林公園布局為“一芯、兩溪、三大景區”。一芯:以大石凹主入口設立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作為公園的起點,打造成為全園景觀的點睛之筆。兩溪:以猴子寨溪、龍門溪兩條主溪作為景觀分布的景線,沿途進行景觀布局。三大景區:白葉凹景區、當風凹景區和大石凹景區。因此,還需深入調查,做好專類園施工圖設計。
(4)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森林景觀、景點較分散,知名度低;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缺乏;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等等,有待今后開發中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