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德升
(肥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安徽 肥東 231600)
對于稻漁綜合種養來說,這種農業種養形式不僅意味著農業方向所發生的改變,同時還促進了水土資源利用率的提升,也能夠讓農民在糧食種植的過程中,具有更加穩定的積極性,有助于農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大大地降低農藥化肥的應用,同時還能夠促進所種植作物品質的提升,從而助力農業的發展。
稻田養殖本質屬于農業生態系統,不僅將傳統以及現代的種養方式相互綜合,同時也能夠使稻田與魚類養殖相互融合,使兩者優勢互補。魚類的糞便能夠為稻田增加肥力,在魚類動物的活動之下,能夠對于水體實現除草增肥的效果。而稻田中的害蟲則能夠成為魚類的食物。通過稻漁綜合種養的開展,能夠對于病蟲以及雜草,實現有效的控制效果,提高土壤肥力,對水稻的生長起到促進的作用,讓稻田具有更加良好的水體環境。
在稻漁綜合種養的過程中,稻田與魚類可以相互融合,形成特殊的生態系統中,在上述系統之中,不僅需要種植水稻,同時還需要對水生動物進行養殖。在水稻種植區養殖水生動物,能夠讓土壤具有更強的透氣性,提高作物根系活力,達到促進植物生長的目的。同時還有助于水稻增產目標的實現,這樣才能夠實現更大的稻田經濟效益。
稻漁綜合種養能夠為魚類的生長提供支持,首先,稻田的環境能夠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養分以及合適的空間,魚類能夠以水稻種植作為依托,獲得更好的成長環境。通過對魚類的養殖,水稻的種植戶還能夠從多個方面出現實現產出,在獲得水稻效益的基礎上,通過魚類的銷售等途徑提升經濟收入。由此可見,稻漁綜合種養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之內,使農戶獲得更大的效益,為養殖業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思路,從而不斷地推動生態經濟朝現代化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對于目前的綜合種養來說,屬于兩種傳統農業功能的互補融合,具有現代化的特點。以養殖業和種植業之間的結合作為主要的特征,立足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視角,能夠將水產養殖充分地結合水稻的種植,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實現對不同的養殖品種的綜合培育,通過統籌規劃的方式,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在協同作用的推動之下,資源浪費的問題也能夠被有效解決。由此可見,在這種全新的養殖思路的引導之下,能夠減少養殖資源的浪費。
現階段,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對于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為了充分迎合現階段的消費環境,養殖人員通常會在養殖的過程中,針對養殖模式進行開辟和創新,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綜合養殖的發展。綜合養殖模式,能夠充分結合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這兩個領域的共同發展。同時,綜合養殖模式能夠在有限的養殖區域內部,實現效益和產量大幅度提升。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運用期間,首先要做好場地建設,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稻漁綜合種養獲得了持續性發展,做好場地建設,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了傳統養殖模式轉變,確保上述技術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應用。對于稻田技術來說,涉及魚溝開挖技術(圖1)、田埂修整技術、防逃技術等。在魚溝開挖的過程中,應當進行規模開挖。在場地建設期間,需要首先開設魚溝,插秧前邊需要挖好魚溝,可采用十字、田字或目字形進行開挖,確保從原來單一的水稻種植改變為當前的水稻種植加水產養殖,形成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另外,還需做好攔魚柵的形狀,以倒V形狀或弧形為佳,柵欄高度可為120cm,寬度為80cm。此后,需要對田埂進行加固,將高度設置為30~60cm,避免魚類游出。

圖1 魚溝規模開挖
合理選擇品種,能夠幫助提高稻田養殖技術水平,促使養殖規模得到擴大。為了達到提高品種選擇合理性、推動綜合種養模式的應用的目的,則需要進一步對技術進行總結。建議農戶選擇抗病能力強、野食能力強的品種,推出多種典型模式,同時構建科學的技術措施。可以選擇的品種,主要包括河蟹、小龍蝦等。當然,在 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之下,不同的地區都具有差異性的特點,養殖人員也要基于不同地區的特點,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具體的區域內部對水產品的養殖,進行科學的開發。
在正式開始放養魚類之前,需要做好放養準備。農戶需要根據生產的需要,開展放養準備工作,實現良好的田間改造效果,確保能夠為魚類的正常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和環境。除了上文所述的開挖魚溝之外,放養準備工作的另外一方面內容便是消毒。農戶需要對魚溝進行消毒,按照魚溝的面積,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處理,處理7~10d后,便可以放養。需要注意的是,放養準備需要針對養殖類型進行確定,也要在地方現實情況的基礎之上,做好充足的準備。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對魚類的科學養殖,高效地規劃養殖區域。
首先,對于田埂修整而言,在投放魚苗之前,要做好加固和修補的工作,確保夯實田埂,讓其不會出現水分滲漏的問題。再次,加強田間規劃布局。在綜合養殖模式之下,涉及多項環節,比如說施肥、加工、田間規劃、農業種植、水產養殖等等。在其中,主要的內容就是田間規劃布局,強調在科學的視角之上,篩選種植區域,并且能夠嚴格地遵循種植要求,加強規劃設計,從而符合養殖的需要。田間管理和規劃要能夠同時符合漁業和農業栽培條件,并且優先考慮水稻種植,確保所選用的稻谷種子,具有優良的適應性能。同時,所開展的追肥工作也要采用生態肥料,這樣才能夠保持糧食有一個穩定的產量。另外,還要通過對多項舉措的綜合運用,對養殖環境起到改善和調節的效果,從而為漁業產品的生產,打造一個優質的生態空間和環境,針對病蟲害問題的防治,也可以將漁業和農業綜合起來,協調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最后,遵循農藥安全的相關技術規程。
在綜合養殖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如果未能將生產質量擺在首位,并且大力推進漁業和種植業的結合,則會導致無法實現對生態化養殖的大面積推廣。當前,產業化無法實現以及技術無法創新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稻漁綜合種養的效果。當前我縣在生產的過程中舉步維艱,而政府提倡科技強農,但因技術創新不足,故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效果差。
在漁綜合種養發展過程中,產業化水平低、缺少技術示范的問題依然存在。具體體現在三方面。首先,當前產業未能充分結合現代農業,導致產業化示范無法順利實現。其次,在稻漁綜合種養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尚未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導致技術水平低。再次,稻漁綜合種養期間,并未構建示范標準體。最后,針對關鍵技術參數的探討和研究不夠深入。
漁稻綜合種養的保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依然存在,具體而言,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并未得到加強,導致主體缺失。另外,產業化配套技術的集成和發展并未實現,同樣阻礙著漁稻綜合種養的有效實現。
針對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包括選種、種植、田間管理、施肥、除蟲害等多個環節,加大研究和創新的深度。在綜合養殖應用的過程中,也要以不會影響水稻產量以及種植范圍的縮小為基本原則,能夠對于養殖條件進行有效利用,從而推動漁業的持續發展,讓有限的資源條件具有更高的利用率,促進經濟效益的增加。同時不會對水稻的產能以及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技術創新方面以往的養殖模式有待完善,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種植戶應當基于多元模式進行探索,在原有稻魚的基礎上,建立立體式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實現科技強農。并依據稻魚生態為依托,結合當地的地貌特征,分層次開挖池塘,形成自上而下的養殖模式,實現品種多樣的稻魚養殖結構。從單一品種不斷擴增,實現“稻鱉”、“稻蟹”等共生種養模式。技術上從人放天養模式,轉變為種植與養殖技術集成發展,形成一體化的種養模式。根據自上而下的養殖模式為基礎,打造山區梯田種養模式,利用山區微流水,建立生態型種養模式。其中,稻蟹種養技術能夠有效抑制雜草、蟲害,對于稻田生長有一定保護作用。有效減少了除草劑的使用計量;稻蝦種養則采取共作洗頭膏,有著綠色環保的優勢。并且基于該生態系統,能夠保障經濟、生態雙豐收。稻蝦共作利用池塘、湖泊養殖,以種植稻田為中心,構建復合生態模式,從而減少稻田雜草增長趨勢。綜合性系統的影響下,水體肥力得以提升,有效保持區域內稻田土壤肥力,促進稻田健康生長。
首先,從全局角度出發,在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基礎上,在高標準農田整治的基礎上,強化綜合種養機械化應用,推進規模化的開發,實現產業化管理以及現代化運作,加快綜合種養示范田的建設,從而實現特色農業的建設目標。在不斷提高種植技術水平的同時,也要持續地擴大實踐范圍,實現更深入的應用。
其次,有關部門要重視技術普及的工作,加大推廣力度,并且能夠與有關領域的技術人員協同合作,組建技術小組,在種植和養殖一線,在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技術上的支持和溝通。這樣就能夠依靠各領域的技術人員,促進本領域和其他領域技術內容的融合,對于養殖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從科學的角度上給予幫助,從而有助于其解決實際問題。
再次,在具備一定的養殖規模以后,就要在實際工作的基礎上,構建與之相匹配的示范標準體系,并且能夠按照行業、地區的差異,提高所制定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標準中也要對相關的標準指標,比如說養殖原則、目標等,做到明確和標注。在此基礎上還要構建一套評價方法,能夠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從而在綜合養殖工作的推進中,讓所建立的制度體系更加標準、規范,從而提高稻漁綜合種養開展的規范性水平。
最后,為了實現更好的種植效果,促進綜合養殖的深入應用,就要重視起對于技術參數的研究。在水稻種植的多個環節,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從而獲得參數指標,能夠為養殖活動的開展,提供重要參考。并且要立足于該種養殖模式的產出能力、生產效果,提高所給建議的可行性。并且通過調研,預測綜合養殖的未來發展前景,也能夠對于后續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技術上提出保障和支持。
首先,要加強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管理機構要對于一些大規模企業和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從而提出全新的管理和經營模式,通過強化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打造一條健全的產業鏈經營,這樣就能在整個經營鏈條中,實現多項環節的全產業鏈化。比如說,可以充分貫徹休閑農業的發展理念,將稻漁綜合種養的示范區利用起來,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和優勢,推進鄉村旅游,促進產業鏈的構建。
其次,要促進產業化配套技術的集成和發展。技術人員要在應用實踐的基礎上,強化技術指導和反饋,并且加大技術宣傳和推廣力度,這樣也能夠將養殖技術的益處發揮出來,實現更大的技術應用效益。
綜上所述,在稻漁綜合種養的應用過程中,要充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考慮到區域實際,從而提高所應用的技術的有效性,確保該種種養模式能夠在實際應用中,獲得良好的效果,帶動農業和漁業的持續發展,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