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晏熙美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 450099)
在體操教學中,無論是跑步還是準備活動都能夠起到熱身作用,但是學生卻不會對技術動作進行復習,無法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打下堅實基礎。很多教師忽視了運動技術本身的特點,導致學生無法根據所學知識獲取新知識。而引入學習遷移理論知識體系能夠強化學生對體操運動技術的正確認知,也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明確在體操教學中產生的正遷移或負遷移的特點,形成全新的情境知識,對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研究遷移理論不僅在體操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體育學習、運動訓練、運動康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遷移與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理解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倡運用“遷移”原則。一個人只有了解并掌握具體的運動技能,才能在全新的環境下積極主動地加以應用。如果學生無法把新學到的技能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沒有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能,或者只是表面上的理解,那么在實踐操作中必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外部環境的細微變化還是個人的細節差異,學習效果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遷移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必須解決新舊技術遷移中的矛盾,及時調整課程設計,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盡可能創造遷移條件,避免或減輕運動技能的主動遷移和技能間的相互干擾。
過去對遷移理論的心理研究主要分為形式訓練說、相同要素遷移說、概括理論說以及關系轉換說幾種理論。形式訓練說是德國心理學家提出的,包括抑制、記憶、思維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各種器官如同肌肉一樣,可以通過反復訓練來提升力量,最終促使人的官能得到全面發展,而且官能也可以實現自動遷移,確保學生能夠在適應場景的前提下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與把握。但是形式訓練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目前學術界對形式遷移的質疑聲音較多。
相同要素遷移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他認為在知識遷移時,兩種情境要素必須有共同點,無論能否觀察到這種共同點,都能夠發生情境遷移現象。如果有遷移現象,則必須有兩種共同要素同時存在。
概括理論認為,通過對他人經驗進行概括分析,人們能夠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遷移,可以將共同要素的影響降至最低,這一理論更強調經驗總結的價值。經驗概括理論與相同要素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相同要素理論認為在遷移過程中需要注重前期與后期的先后順序,而概括理論則認為必須在先期學習中獲得有效知識,才能在后期學習中進行遷移。
關系轉換理論則認為學習者只有對兩種知識的關系結果進行分析,才能夠實現頓悟,而頓悟是突然領悟兩種知識的真正方式。
在現代認知結構遷移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通過對認知結構的深入考察可以明確遷移必須根據先前學習對后續學習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知結構的遷移觀點認為先前學習包括過去經驗積累所得,應用于現代任務學習之中。傳統遷移模式下,必須明確課程先后順序產生的影響,通過可辨別性和對新的學習保持影響,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只有學習新的知識,才能夠對原有的知識功能產生影響,這就是遷移的普遍性特點。遷移主要包括情境遷移、舉一反三等多種方法,只有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習遷移方式,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增強學習遷移的整體效果,從而提高學習遷移的整體質量。
在準備活動中,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增強心理準備。而適當的心理遷移活動,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運動技術屬于一種操作性知識,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會對另一種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在準備活動期間,必須要對這種正向遷移的影響加以利用,同時避免運動訓練的負向遷移,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整體水平。在體操項目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不同的運動技術會對學生的不同身體部位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設計時要將身體的各個關節和肌肉群進行熱身,還應該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設計出不同的準備方法,以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教師在講解單雙杠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項目的特點,對學生的手臂支撐力量進行訓練,讓學生能夠通過俯臥撐、推手等動作進行練習,從而使學生的上肢關節得到充分鍛煉。這樣在訓練運動技術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體操運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消除學生的緊張恐懼等不安情緒。
傳統體操運動過程中通常采用慢跑、徒手操等基本形式作為準備活動,這容易導致學生對體操運動產生枯燥乏味的印象,無法提高學生的心理準備遷移效果。為此,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下,要想提高體操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最主要的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創設有針對性的教學游戲,增強學生對體操運動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運動的技巧和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運動經驗,增強熱身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水平。在體操訓練中,單杠雙杠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很有可能出現操作失誤,甚至引發身體損傷。為此,在課堂活動訓練之前,教師必須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對體操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設計的整體效果。在開展雙杠支撐活動時,教師要讓學生增加俯臥撐的專門準備活動,通過體驗推手、移動重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熟練掌握運動的整體技能。良好的教學準備活動,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熱身效果,也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知識,從而對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正向遷移。
學習遷移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概念,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具有普遍的聯系,所以遷移學習可能導致一個學習影響另一個學習,這種相互作用可能是正遷移,也可能是負遷移。如果以前的經驗能在新的環境下提高性能,那就是正向傳輸;如果之前的經驗干擾了新情況下的表現,那就是負傳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對課堂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可以有效防止消極遷移的干擾,減少消極遷移的影響。
在運動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相互學習來掌握動作運動技術,確保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體操課堂教學。在體操運動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技術要領尋找到相似的學習場景。隨著學習的不斷積累,關鍵技術的相同要素也就越多,就越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遷移能力。如果從動作技術的重難點入手,也可以幫助學生應對動作技術,使其掌握正確的操作訓練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感。開展動作遷移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只有學生積累足夠的學習經驗才能夠實現教學遷移。學生的概括能力越強,則越能夠根據所學知識,有效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增強對運動技術的掌握效果,提高整體的學習質量。學生在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的過程中,還能夠將這種學習方式應用到新的知識領域之中,從而順利實現知識遷移。例如教師在講解雙杠下和后擺下的動作中,應促使學生熟練掌握重心推移的動作,使學生在學習過關鍵技術之后,主動探索動作技術要領,并對運動技術的特點進行分析,以形成關鍵技術核心。
在體操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所以體操教學并不是階段性的教學,而是伴隨學生一生的教學。要想使學生保持對體操的熱愛,教師就要強化某一運動項目的技能。學習遷移理論能夠根據學生的個人選擇以及興趣愛好特點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體操項目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體操課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傳統的體操課堂教學中,一些學生對體操運動項目不感興趣,對體操活動沒有參與熱情,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體操課程的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通過學習遷移理論,學生可以對喜愛的項目進行深入學習,從而更好地提高運動興趣,增強身體素質,并能切實感受到體操運動的重要作用。
在開展專項化體操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點選擇1 至2 項運動項目,利用學習遷移理論訓練,提高學生的體操項目技能。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獲得理想成績。通過體操學習遷移理論,擅長某項體操項目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從而為國家挑選優秀的體操運動員提供人才支撐。體操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專業化的教學改革,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在體操運動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鍛煉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分析觀察學生的運動表現,然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體操運動水平。
在體操教學中,不同階段的動作難度不一,因此教師應該對難度復雜的動作進行拆解,通過完整與分解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掌握復雜動作。例如體操運動中,前滾翻、側手翻等技巧動作難度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動作要領,還應該做到動作連貫優美、體態輕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倒立的練習手法,強化學生的手臂力量,讓學生在倒立的同時學會蹬腿等技術動作。在完成分解動作之后,學生再將整個動作連貫完成,以確保動作整體的連續性,避免分解指導和移動運動引起的零散動作等問題,從而全面掌握體操技術動作。如果正在學習斜向助跑、挺身騰躍等技術,教師不能讓學生直接練習整個動作,而是要進行分階段訓練。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掌握有節奏的助跑技巧,通過踏板撐手等動作學會協調用力,然后進行撐手、提臀、展髖練習,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分解,使學生對整個動作技巧熟練于心。這樣在反復的分解訓練中,學生就能夠掌握不同階段的身體平衡狀態,提高動作的連貫性和完整性,由易到難,逐漸克服對高難度動作的恐懼心理,以掌握動作要領,增強對技術動作的整體把握情況。
在學習遷移理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進行正向引導,避免產生負遷移。例如,在訓練“雙杠分腿坐慢起肩倒立”的動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練習倒立技術,等學生的倒立平穩之后,再讓學生學習雙杠分腿坐慢起動作,然后進行完整的練習。通過對技術進行分解的方式,學生在練習技術時可以有效降低難度,以便于快速掌握不同技術的動作要領,并且進行合理整合,從而實現正向遷移。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之前學過的某種技能進行全面分析與把握,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的技能。教師要通過對技術動作的全面分析,合理安排不同技術動作的教學順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規范,增強對學生的正向遷移引領。例如,在翻轉和側翻指導中,教師如果在指導過程中將翻轉簡單地設置為側翻,忽略了技術的規范性,則很容易產生負向遷移,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無法達到由簡入難的教學進程。教師應該對不同動作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探究,明確動作之間的連貫性,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步驟,使整個課程教學內容更加精細化,不斷優化不同動作之間的關系,使教學更加合理,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連貫性。遷移測試可用于確定練習程序和指導方法的有效性,如果將其原理教授給學生,學生便可通過學習測試自行評估與檢驗其技能的績效水平。
學習遷移理論是體操改革的重要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學習遷移理論訓練可以為我國體操事業的發展選拔優秀人才,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在開展遷移理論教學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在開展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改革學習遷移理論,增強學生對體操的興趣,使學生不再只關注體操成績,而是通過體操技術的訓練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進而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