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發
(甘肅省武威第十七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說,閱讀和寫作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初中階段,應該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全面的結合,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其全面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意識到閱讀和寫作的相互作用,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被應用到語文課堂中,改善了學生被動學習和低效學習的現象。但還有一些教師將閱讀和寫作分開教學,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又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全方位挖掘讀寫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習題訓練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學方式單調枯燥,致使很多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缺乏興趣,提不起學習的積極性。而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了閱讀和寫作的同步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教學內容更加靈活、豐富。學生獲得閱讀優質文章的機會,逐步學習與把握文章的構思和寫作特點,帶來新鮮的學習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到優美的詞句時,認真地記錄下來,當作今后寫作的寶貴資源。
閱讀和寫作的統一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學生可以將閱讀過程中學到的寫作技巧和寫作素材直接應用到寫作中,鍛煉學以致用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習的動力。同時,學生可以借助寫作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抒發自己的閱讀心得,進一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營造富有生命力的語文學習氛圍。在讀寫結合模式下,學生學習的范圍更廣,接觸的語文知識更多,活躍了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產生終身學習意識。
以前,學生的閱讀材料都是來源于教材,沒有很多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機會,閱讀興趣不高。寫作的時候,受到寫作思維和寫作素材的束縛,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缺乏真情實感。為了讓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要將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感悟作者的寫作風格,然后利用寫作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寫作,找到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念,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整體語文學習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教材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材料。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通過課文內容來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巧妙結合。在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將課文內容用視頻、圖片、動畫等形式生動地呈現出來,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觸動學生的內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閱讀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然后,語文教師要抓住契機,鼓勵學生在閱讀完畢后書寫自己的情感體驗和閱讀心得。這樣,既可以提升閱讀體驗,又能夠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描述的事物,將生活中的事物原型帶到課堂上,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和探究,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體會,從而產生更多新的認識。語文教師再順勢讓學生將自己的新發現、新想法寫下來,開展練筆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材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藍本”,教師要設計清晰的閱讀目標,引導學生從深層次的角度去閱讀課文,挖掘課文中蘊含的知識內容,強化整體閱讀能力。可以根據所學內容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從過去的閱讀一篇文章轉為閱讀一組文章,從而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在思維層面建立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色彩。在群文閱讀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閱讀主題去寫作文,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語文課堂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氣氛,開辟讀寫結合的新天地。教師還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課堂上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展示閱讀的重難點,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更準確,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設計寫作訓練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視頻渲染氣氛,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進行自主寫作,提高寫作興趣,形成閱讀與寫作的框架。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收獲,為學習和生活助力。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讀書的時候養成一邊閱讀一邊做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每讀一篇文章時可以從中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增強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教師還要叮囑學生對摘抄的好詞好句要定期翻看,及時鞏固,還可以與其他學生交換摘抄本,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達到共同提升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分享一些實用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啟發,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也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網絡去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章,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對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閱讀批注,在空白處書寫自己的閱讀感悟,并堅持寫閱讀隨筆。當學生在日后翻看這些內容時,會產生新的想法和感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情感的進一步升華。教師要教會學生歸納和整理的方法,強調學生的個人體驗與主動意識,在單元教學結束后給學生發放思維導圖,或者引導學生自主制作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整體回顧單元閱讀內容,內化所學知識內容,以增強寫作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教師要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在班級里建立圖書角,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學校里,實現課外書籍的資源共享。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交流討論的機會,通過組織“記者會”“演講會”等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平時積累的知識內容靈活地運用在交流表達過程中,進一步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建立“采蜜卡”,引導學生像蜜蜂采蜜一樣進行閱讀積累,把閱讀過程中看到的一些有利于提升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知識內容積累起來,并將閱讀的文章按照主題進行歸類,日積月累獲得更多的收獲。
在實際學習中,有些學生不會閱讀,總是找不到閱讀的重點和方向,閱讀理解能力始終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的指導,通過大聲朗讀、默讀、精讀等方式,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語言魅力,學習作者的行文表達技巧。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對閱讀內容的品析應該貫串學生學習的始終。所以教師要做好長遠的規劃,層層推進,幫助學生設立初級的品析目標,完成后再設計高級的品析目標,從而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品析文本的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閱讀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從文章結構、寫作手法到字詞的應用都堪稱典范。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帶領學生細細品讀,學習作者的謀篇布局和寫作技巧,重視聽、讀、說、寫能力的系統形成,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每一篇文章都凝結著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學生在品析時要學會抓關鍵語句,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匯進行反復的推敲,也可以采用詞語替換的形式,選擇相應的詞語取代原文中的詞語,通過閱讀對比,品析詞語替換前后句子的表達效果,更好地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給學生展示品析文章的方法,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他們喜歡上語文閱讀課。一是要從語言特色入手,品析文章的修辭手法、不同句式、詞語運用、思想感情、語言特點等,然后再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二是要從寫作手法進行賞析,包括小中見大、對比、象征、襯托、托物言志、懸念等,緊緊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要從環境描寫進行分析,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挖掘文章的主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掌握閱讀的主動權,從學會轉變為會學,為寫作積累經驗,使語文教學更有連貫性。
閱讀和寫作是貫串語文教學始終的兩大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從閱讀內容中挖掘讀寫的結合點,利用閱讀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作依據,使學生可以及時地進行模仿和練筆,記錄自己的生活與情感。學生可以從閱讀內容中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句式、片段等進行寫作練習,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描寫方式等,寫出更加具體和豐滿的作文,實現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的目標。對于學生仿寫的內容,教師要做好指導和糾正,避免學生走彎路。對于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教師要給予表揚,并且放到班級或者學校的宣傳欄進行展示。對于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要做好原因分析,讓學生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留下了“空白點”,給學生提供了發揮想象的空間,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將這些“空白點”補充完整,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閱讀內容所蘊含的情感,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運用其點燃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學生立足文章角度抒發情感,進而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達到讀寫互促的教學效果。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觀察和體驗,通過直觀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只有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對待事物保持一顆求知的心,勤于動筆,才能夠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和靈活的頭腦,確保作文中的句子和段落都經過仔細斟酌,為學生文學涵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寫作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令學生頭疼的教學內容,很多學生在寫作時總是不知道該寫什么,寫出來的文章毫無文采,究其原因就在于積累的素材有限。為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構建分層式的課外閱讀內容,為不同層級的學生推薦不同的閱讀書籍,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外閱讀中。教師可以在課外閱讀中融入不同類型的內容,為學生推薦優質的電子出版物、網絡美文、優質的閱讀網站等,將靜態、封閉的課外閱讀向開放性和交互性轉變。學生既可以從網絡上閱讀更多文質兼美的文章,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庫,又可以利用網絡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記錄在微博、論壇等公眾平臺上,讓更多的人去閱讀和評價。
教師要積極組織讀書交流會、讀后感征文、閱讀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各類語文活動中得到鍛煉,展現當代中學生的風采,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在交流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他們暢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收獲和感悟。學生之間的深度溝通,一方面優化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的修養和品位,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以提升。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課外閱讀,開展內容多樣的實踐活動,舉辦“語文月”活動,包括圖書跳蚤市場、現場作文競賽、古詩配畫等,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從而鍥而不舍地進行語文學習。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提煉生活經驗,深刻領會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從而助力寫作水平的提高。
總而言之,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尋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點,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找到語文學習的方法和思路,在語文課堂上真正活躍起來。同時,還要融入情感進行讀寫,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