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雯燕 劉美麟
(天津農學院 天津 300392)
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作為教學范式創新的重要載體,將課程整體性與學生內在提升有機融合,將情感態度與價值傳播有效聯結,使得學生精神與身體健康相輔相成。嵌入式理念下,師生互動能引導學生探索體育奧秘。師生互動超越單純課程學習互動層面,逐步延伸至課堂外與社會上人際交往互動。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實現訓練主客體交融效果,促使高校體育課程文化張力在顯性知識技能與隱性道德規范、價值引領支撐下熠熠生輝,高校學生身體素質、共情能力、情感理解、學習動機、意志力、可塑性等自我收獲感知也得到顯著提升,互動感知、關系感知、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收獲感知的師生互動滿意度指標作用得到彰顯。在今后教學實踐中,要深入探索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多元載體,豐富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底蘊。該文旨在探索師生互動感知、關系質量、學生自我收獲感、學習發展支持感與課程滿意度的結構范式與影響程度,分析師生正式互動與非正式互動之間的因果關系特征。
選用調查問卷形式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問卷的編制參考了之前學者關于該問題問卷體例思路。同時,結合了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實情況,以天津市XX 大學為調查重點。該研究調查人數480 人,其中,高校學生316名,高校教師116名,專家學者48名,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74份。
該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調研問卷的內容設計應遵循能夠實現調研目的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被調研者能夠充分理解和作答的需要。此次調研的內容主要涉及該區域的基本情況、人才情況、參與者對于師生互動影響滿意度的了解程度,以及高校學生師生互動影響滿意度約束條件、主要障礙等。各個維度按照李克特五分制計分,對于回收的問卷進行基本的整理后,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工具對問卷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
第一,師生互動感知是通過語言或行為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感知。與該研究相關的互動感知主要包括互動頻率與數量感知、師生互動水平感知兩方面。主要是對教師和輔導員進行測量,討論職業計劃、人生觀的頻率與水平。測量變量得分越高,師生互動頻率越大。提出假設,H1:互動感知對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正向影響;H2:互動感知對師生關系感知正向影響;H3:互動感知對自我收獲感知正向影響;H4:互動感知對課程滿意度正向影響。
第二,師生關系感知是學生對于體育教師和輔導員的感知。提出假設,H6:師生關系對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正向影響;H7:師生關系對課程滿意度正向影響;H8:師生關系對自我收獲感知正向影響。
第三,學生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主要是師生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咨詢、指導、輔導、支持與服務等情況感知。提出假設,H5: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對自我收獲感知正向影響。
第四,學生自我收獲感知。主要是學生師生互動對于學生三觀形成、未來發展規劃、價值觀與批判思維形成的影響。提出假設,H9:學生自我收獲感知對課程滿意度正向影響。
第五,課程滿意度。主要是學生對于學風、氛圍、課程質量、學術經歷、整體收獲等方面的滿意程度。
基于上述分析,該研究提出了大思政視域下天津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對課程滿意度的影響模型。其中,互動感知包括頻率和水平2個層面;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是中介變量,是自我收獲與滿意度共同作用之后的產物;自我收獲與滿意度是因果關系。
調查顯示,師生互動感知對于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自我收獲感知、師生關系感知和滿意度感知效應分別為0.237、0.202、0.340、0.134,呈現出前者越高,后者越好的趨勢,前者對于后者具有顯著正相關效應。研究表明,高頻次、高水平互動能夠促進學習與發展,強化自我收獲,提升師生關系與滿意度。其中,師生關系感知對于體育課程滿意度效應為0.432,位于直接影響類因素首位。師生關系越好,課程滿意度越高,越被學生認可。調查顯示,從師生互動影響滿意度理論上看,高校學生師生互動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有69.04%的受訪者能夠達到較為理解的程度。參與能力和整體提升的能力并不出眾,實踐結合的層次并不是很完善,僅有21.71%的受訪者是非常了解的。從理論實踐結合角度來說,雖然在研究上仍然存在一定落后和偏離。有的受訪者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理論不太感興趣,但對于具有實踐意義的推進理論和實踐來說,還是表示很喜歡、很有興趣的。調查表明,高校體育課程專職專業人才、教師相對充沛,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前理論和實踐工作需要。但由于缺乏時間和機會參加各種研究和發展實踐,所以無法根據實際情況繼續進行全面的研究。調研中一些師生互動參與者在理論認知層面仍然較弱。雖然實際上擁有了相應的理論,但對師生互動的價值推進的整體策略仍然知之甚少。有的受訪者對于區域師生互動的價值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每一名受訪者都應在該項工作中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絕大多數受訪者仍然對當前高校師生互動影響滿意度推進感到非常滿意,但由于小部分受訪者對目前整體發展參與度不高,從而直接造成了小部分參與者對此持主觀否定的態度。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將課程推廣至學生運動生命周期,形成具有個體終身運動屬性活動行為,更好地展示學生所要表達內涵,實現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效果。適度引入相關專項訓練科目,開拓師生互動視野。積極展示互動交融性,消除單純訓練造成的單一性、單調性。高校體育課程教師互動時,聚焦訓練心理活動緊密地與互動感知現狀聯系,給予學生積極暗示和評價。通過技術特征和心理活動描述,真正將課程魅力與學生體會到的技術性有機結合在一起。
精讀細研了解互動課程編排特點,明確教材整體思路、鍛煉價值和文化出發點,聚焦師生互動提升對基本元素認知程度和互動感知的認知范疇。體會其中蘊含互動價值,拓展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視野,為將來更好地學習和利用奠定基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體會互動的差異,探索具有特色理解路向。引導高校學生通過自參與、體會、感受,最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讓互動課堂變得更為靈活生動、意趣盎然。
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訓練,體會其中所表達內容與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高校體育課程文化和互動感知基本特性。高校互動課堂上,通過教學感受體育課程文本,激發學生學習師生互動興趣,塑造良好鍛煉思維,有效提升課堂效率。互動文本一般都具有極強旋律感、速率波動。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訓練主題的把握、內容意涵感悟,引發了高校學生共鳴,達成了互動情韻升華。
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是體育教育范式創新的重要載體。師生互動感知、師生關系感知、學生自我收獲感知對課程思政滿意度產生正向直接影響。其中,師生關系感知的影響效應最大,學習與發展支持感知只對學生自我收獲感知產生正向直接影響。基于此,教師應探索高校體育課程師生互動多元載體,豐富體育課程師生互動,聚焦學生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