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東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人民醫院 寧夏固原 756000)
腦梗死的發生往往與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情況、血管性危險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情緒等存在聯系,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往往情緒控制更加不穩定,導致患者腦血管意外,對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嚴重不利影響。臨床對于腦梗死患者多以西藥治療為主,但是腦梗死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改善肢體障礙問題,患者長期服用西藥會出現一些副作用[1-2]。近年來,隨著中醫的推廣和普及,中醫理論也大量應用在腦梗死患者中。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共98 例,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
研究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研究組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齡49 歲~81歲,平均(68.91±1.46)歲,病程1 年~7 年,平均(3.61±0.86)年。
參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參照組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齡50 歲~82 歲,平均(68.59±1.47)歲,病程1 年~8 年,平均(3.72±0.69)年。
對比兩組臨床效果,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等不良反應控制情況及肢體功能改善情況。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腦梗死患者均接受預防復發干預、并發癥預防及治療干預、止痛治療、營養支持等,接受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干預,緩解患者長期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焦慮心理,幫助患者更加積極配合治療。在此基礎上接受治療干預。
研究組:腦梗死患者接受補陽還五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藥方組成黃芪50 克,當歸10 克,川芎10 克,赤芍10 克,地黃10 克,白術12 克,黨參20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桃仁10 克,紅花10克,地龍10 克;納差者在藥方中加入焦三仙各12克,惡心欲吐加竹茹10 克,頭疼明顯的加天麻10克,夜不能寐者加酸棗仁20 克,煎取200 毫升藥汁,患者早晚各服用1 次。
觀察兩組干預后的臨床效果,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等不良反應控制情況及肢體功能改善情況。詳細記錄相關數據并比較。
本組實驗涉及數據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 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干預完成后,研究組臨床效率顯著較優,(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干預完成后,研究組安全性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安全性對比
干預前,研究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53.67±1.09),肢體感覺功能評分(52.38±1.23),認知功能評分(54.96 ±1.55), 參 照 組 肢 體 運 動 功 能 評 分(52.46±1.73),肢體感覺功能評分(53.27±1.72),認知功能評分(53.73±1.69)。干預后,研究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87.62±3.53),肢體感覺功能評分(82.34±4.57),認知功能評分(83.76±3.25),參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66.36±3.78),肢體感覺功能評分(68.23±3.47),認知功能評分(65.43±3.17),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肢體功能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梗死也就是臨床所說的腦卒中病發概率逐年上升。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時間跨度大,在長時間治療過程中,不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也會導致患者家屬生活質量下降[3]。腦梗死屬于心腦血管類疾病,具有病發概率高、病發突然、病情危急、致死概率高等特點。腦梗死多為血栓堵塞腦部血管,造成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斷,兩者對于患者的神經功能均有嚴重不利影響,進而影響患者肢體功能。
對于很多腦梗死患者而言,最大的“夢想”可能就是重新站起來走路[4]。中醫理論認為患者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情緒失調,導致患者血脈不利,主要發病原理為患者腦部出現淤血。因此,中醫主張治療腦梗死患者要活血化瘀。臨床對于腦梗死患者一向多以西醫為主,雖然臨床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臨床實踐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補陽還五湯由赤芍、川芎、當歸、紅花、桃仁、黃芪、地龍組成,本方重用黃芪為君,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而絡通,以行藥力,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5]。重用補氣藥,少佐活血藥,為本方配伍特點。除了積極治療,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還可以為患者實施中醫護理配合。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性格特點、患者喜好為患者安排床位,病房設施盡可能溫馨整潔,床頭可以放置患者常用物品,病房內保持空氣清新,溫度和濕度適宜,床品定期更換,室內保持光線柔和。科學安排患者的探視,探視人員不可過多過嘈雜,指導患者養成規律的作息。醫護行為盡可能在白天完成,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6]。
腦梗死患者病發初期,身體肌肉張力顯著增加,患者容易受到影響處于不良姿勢,對于術后康復極其不利,對于自己無法矯正體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物理干預幫助患者恢復。腦梗死患者病發早期,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抬腿、半坐等簡單的鍛煉動作,待患者康復有一定效果后,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下床站立、緩慢行走等,并指導患者在力所能及范圍內自行進行穿衣吃飯等行為[7]。腦梗死患者前期訓練重心放在核心肌群的鍛煉上,讓患者能獨立站坐;加強下肢肌力鍛煉,為步行做準備。
肌力訓練:左上肢輔助運動,肩關節外展、前伸,肘關節屈伸,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屈伸,每個動作20 次/ 組;下肢輔助主動運動,直腿抬高、屈髖屈膝,每個動作20 次/組[8]。
護理人員在患者軟癱期還可以選擇患者上肢的魚際穴和下肢的太沖穴進行針刺輔助干預,在患者痙攣期主要選擇上肢的外關、合谷穴、手三里、肩髑和下肢的三陰交穴、陰陵泉進行針刺干預。針刺時,護理人員通過捻轉法刺入,在針感明顯后留針半小時,之后每間隔10 分鐘刺激1 次,針灸治療連續干預30 天[9]。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接受補陽還五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干預,參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效果顯著較優,研究組49 例患者中,3 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總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為6.12%,參照組49 例患者中,5 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2 例患者出現過敏的不良反應,3 例患者出現其他不良反應,總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為20.41%。研究組不良反應控制情況顯著較優,干預前,研究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53.67±1.09),肢體感覺功能評分(52.38±1.23),認知功能評分(54.96±1.55),參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52.46±1.73),肢體感覺功能評分(53.27±1.72),認知功能評分(53.73±1.69),干預后,研究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87.62±3.53),肢體感覺功能評分(82.34±4.57),認知功能評分(83.76±3.25),參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66.36±3.78),肢體感覺功能評分(68.23±3.47),認知功能評分(65.43±3.17)。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肢體功能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針對腦梗死患者采取補陽還五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治療干預,患者臨床效果,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等不良反應控制情況及肢體功能顯著改善,適于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