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韓香 張潞霞 孫琳通訊作者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藥與食品工程學院 山西晉中 030619)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五千年,自古流傳下來的中醫藥典籍以“醫”為主,以“藥”為典著相對較少。傳統中醫四大經典名著中則也只有一部《神農本草經》為中藥學著作。而在民間,將“中藥”與戲劇相結合的著作可以稱之為罕見。而“藥會圖”則就是這樣一本劇中人物的名字皆以中藥的名字命名的著作。
《藥會圖》,也有稱《藥繪圖》,又名《十字梆子腔》。這部“藥性劇”曾經在兩百多年前于山西各地廣泛傳播,后漸洇沒,鮮為人知。
現知的清代藥性劇目有5 個,《藥會圖》極有可能是這幾個藥性劇劇本中最早寫成的一部,其他的藥性劇劇本都是以其為底本,在流傳演唱過程中,好事者增益而成[1]。1994 年《藥會圖》再次被挖掘,山西中醫學院(現山西中醫藥大學)賈治中與楊燕飛兩位教授對路大荒氏在《蒲松齡集》編訂后記中提到的《藥會圖》進行整理點校。將其與孝義地方劇種碗碗腔、皮影戲相結合,拍攝成科普劇《藥會圖》,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山西中醫藥大學學生根據其截選的部分片段創作的優秀作品《藥會圖》于2017 年舉辦的“首屆全國青年說中醫視頻大賽”中榮獲最佳創意獎,探索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中醫藥文化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藥會圖》的宣傳片以及賈治中教授收集的歷代《藥會圖》版本均在山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常年展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預防到救治,人們從新媒體上獲取了大量的中醫藥文化知識。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醫藥文化”“中醫藥”等關鍵詞語話題的播放量分別達到410 萬次、2729 萬次、4053 萬次[2]。本文以《藥會圖》其中的一章為代表,將其以京劇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上播出,并分析其瀏覽量、收藏量等數據,以此為樣本分析出類似的傳統中醫藥文化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優勢和劣勢,并對相關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以抖音為例,用戶“中醫藥傳統文化——藥會圖”在抖音平臺創建于2021 年4 月。首條視頻發布于2021 年5 月14 日,巧妙地借用藥物十八反、十九畏等藥性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如甘草與芫花、海藻之間的沖突,將藥物擬人化、劇情化。
用戶“中醫藥傳統文化——藥會圖”第一條視頻7 天的播放量達2478 次,主頁訪問403 次,作品點贊量347 次,評論265 條,作品分享183 次,漲粉397 人,互動指數超越同類創作者63.44%。藥材唱戲“藥性劇”在抖音平臺前所未有,首先受到相關中醫藥愛好者的廣泛關注,隨著視頻發布數量的增加,戲曲愛好者等其他各方人士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截至2021 年10 月粉絲數量達1.5 萬人,總計收獲7.4 萬個贊,作品發布數量26 個。從抖音平臺數據中心導出的數據顯示,7 月15 日發出新一條視頻后,單條視頻主頁訪問人數凈增3884 人,7 月中旬至7 月底粉絲數量呈指數式增長,播放量最高達2.1 萬次。從粉絲性別方面分析,男性占67%,女性占33%,男性粉絲居多;從粉絲年齡方面分析,23 歲以下的用戶占比5%,24 歲~30 歲用戶占9%,31 歲~40歲用戶占比18%,41 歲~50 歲用戶占比25%,50 歲以上用戶占比43%,查看多數粉絲喜歡列表可得出粉絲中50 歲以上的男性對飲食運動、身材保養、養生保健等詞條頗為關注。
取播放量較高一天的視頻播放量時間分布圖來看,視頻播放大致有3 個高峰期:7 時~8 時、12時~13 時、20 時~22 時,尤其晚間是一天中新媒體流量最高的時間段,是高峰中的高峰,故發布視頻時間點可在此3 個時間段中選擇。
盡管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年長者對養生保健、中醫養生、中醫藥文化等詞條關注愈加密切。每秒觀看的人數和點贊人數占比亦低于同長度熱門視頻;前6 秒處于領先地位,12 秒~15 秒點贊人數落后于熱門視頻,其余時間呈下降趨勢。前期僅試運營,尚未正式推廣,加之專業性過強,因此關注度進入瓶頸期。從已發布視頻來看,剪輯尚可,如第一條視頻劇情簡單且拍攝形式單一,運用到36 秒遠景、18 秒近景、運鏡等拍攝手法存在一定的問題。
目前針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熱搜聚集度明顯不足,以此為渠道,拉近新媒體用戶與中醫藥文化的距離,從而將《藥會圖》推向大眾;識別新媒體用戶心理,利用設置與《藥會圖》相關的反饋評價話題、發放相關調查問卷等渠道小范圍地推廣《藥會圖》。
團隊于2021 年10 月開展運營后續調查,本次調查人員共計2060 人,收回調查問卷2016 份,有效問卷1983 份,回收率為97.86%(2016/2060)。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中醫藥大學學生、中醫愛好者、中醫院醫生、社會戲曲愛好者等,教育程度略高,有過中醫藥治療疾病經歷的占總人數的82.3%(1632/1983)。其中69%(1368/1983)的人表示以后會優先選擇中醫藥進行治療,對中醫的信任度較高。但15.8%(313/1983)的人聽說過《藥會圖》,3%(59/1983)的人了解《藥會圖》,77.4%(1535/1983)的人表示如果《藥會圖》在新媒體推廣后,愿意觀看并關注認識《藥會圖》。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中醫藥大學學生對《藥會圖》與新媒體結合興趣度頗高,其次為中醫愛好者、戲曲愛好者及社會其他人士。資金是項目成活和發展的推動力。將“藥性戲”以京劇等形式拍攝涉及到設備、道具等方面,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保證其正常運行,現存在的問題即資金短缺,使中醫藥在新媒體短視頻平臺上的傳播受到一定的阻礙。另外,中醫藥行業新媒體運營水平較低,新媒體運營與中醫藥綜合型人才鳳毛麟角,營銷企劃和普及帶來的傳播效果未能做到平民化、流行化。因此需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多元化引進人才,積極培養中醫、中藥學、信息、新媒體傳播等混合型人才,要重點把握專業知識和技術方面,從傳承和創新中醫藥文化的角度看待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困難固然存在,但《藥會圖》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新媒體結合不乏為一個好的宣傳方式,也為中醫藥文化傳播貢獻力量。
3.3.1 從“老齡化”到“全齡化”,探《藥繪圖》突圍之路。長期以來,社會對中醫養生的定位以中老年人為受眾,《藥繪圖》必須撕掉“老齡化”這個標簽方可助力中醫藥傳播。把握觀眾心理需求,融合休閑娛樂、動畫等多方面內容,迎合年輕用戶的習慣,讓更多的年輕人走近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3.3.2 結合平臺及專業化特點,走科學發展之路。根據新媒體等短視頻平臺播放的特點,前8 秒決定勝負[3],這就要求在短視頻創作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力求科學、專業的內容嚴格把關,用簡潔的語言、生動的形式推進關鍵內容,以獲取最終的勝利。此外,團隊應積極培養或引進集中醫學、中藥學、信息科學、新媒體傳播學等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人才,融合VR、AR 等新技術,指導寫稿、編劇、拍攝等一系列活動,打破原有思維框架,走科學發展之路。
藥材唱戲,大家可能聞所未聞。碗碗腔源自陜西省華山北麓的華陰、華縣的民間說唱藝術,完善于清初。乾隆初年,碗碗腔班社演出在西安,歷史劇一直以皮影戲的形式演出,深受人們的喜愛。1958 年~1970年是孝義碗碗腔第一個輝煌時期;1980 年~1990年,兩次在京現演,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和贊賞。
我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部光輝巨著《本草綱目》,它記述大量藥物,論述諸多有關藥物的采集、炮制、鑒定、培植等方法,補充“七方”“十劑”“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的藥物理論。歌手周杰倫將詼諧幽默的美式嘻哈元素和中國風雜糅使曲風鮮活起來,歌詞用到16 種中藥材名,吸引了諸多年輕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相較于《藥會圖》與碗碗腔的結合,周董的《本草綱目》通俗易懂,更平民化、流行化,宣傳效應也較好,大眾接受度高。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才能更好的傳承。創新是繼承的目的,是中醫藥事業的生命力。傳統的中醫藥文化也必須適應新時代的文化發展,《藥繪圖》與抖音等新媒體結合,為中醫藥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促進中醫藥文化與新鮮事物的融合,中醫實踐者需要打破思維框架,廣泛結合現代高科技,緊跟時代潮流,在交叉、碰撞、融合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使中醫藥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中醫藥,相信中醫藥,使用中醫藥。使中國五千年的中醫藥能夠服務整個人類,關注人類生命健康,為世界醫學文化作出新的貢獻,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中醫藥文化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中醫藥文化正在傳承和創新中發展。中醫藥,正在由遠古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