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徐一杰 伍正燕(四川省骨科醫院急診科)
所謂康復護理,就是為骨折患者在身體以及精神方面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并針對骨折部位的具體情況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為患者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縮短康復所需時間來創造出良好的條件。在康復護理中,醫護人員應對患者加以有效的功能性訓練,從而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根據患者的疾病發展及身體恢復情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避免疾病引發其他并發癥,或者由于患者自行處理不當而造成二次傷害。
(1)康復護理的原則 肢體在保持固定的前提下做好適度的功能訓練,保持動靜結合;在做功能訓練的過程中,骨折對位對線要保持不變;通過功能訓練讓肢體暫時喪失的一些功能得以慢慢恢復;在康復護理的不同階段,護理的重點也要不同。
(2)康復護理的目的 促進骨折部位出現的血腫得以盡快的吸收;對骨折斷裂的纖維連接部分起到加速連接的效果,并加速骨痂的形成;通過護理避免關節由于長期固定而出現粘連僵硬,促進關節活動能力的恢復;通過康復護理,避免出現肌肉萎縮;避免出現制動的綜合征。
做好功能性鍛煉,可以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康復護理的原則之一就是需要做好動靜結合,因此合理引導四肢骨折患者進行功能性鍛煉就非常的重要。這不僅可以避免患者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強直、粘連等一些嚴重的后遺癥,還有利于肢體的功能得以逐步的恢復。因此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盡早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患者也要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在骨折整復、固定、牽引后即開始進行功能鍛煉,并且之后貫穿于整個治療和調理過程。
(1)錯位的部位要盡快準確復位 四肢骨折后,骨折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錯位和畸形,這都會引起肢體功能的障礙,導致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因此骨折患者要做好預防后遺癥的工作,就要盡早地做好骨折部位的準確復位,根據患者的年齡、骨折的移位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整復。
(2)骨折復位后要做好固定 四肢骨折的患者都存在嚴重的創傷,因此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做好對應的治療,在手法整復后需要對相應部位做好長期的固定,避免骨折斷端復位之后再次出現錯位的情況。在手法整復之后,應合理使用小夾板或石膏進行外部的固定,并根據骨折移位的情況合理放置壓力墊。不合理的固定或者關節固定過度都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對于四肢骨折的患者來說,意外的出現對其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因此在臨床康復護理上,需要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法來對患者進行身體和心理上的康復指導。正確的康復護理操作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還可以幫助患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復,所以說做好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可以很好地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讓患者盡早恢復健康,享受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