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昭
在醫院里,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一句醫囑就是“飲食要清淡”。于是很多人認為不吃肉、少吃油就是清淡,其實這是誤區。長期不吃肉類會造成蛋白質缺乏,而油脂攝入不足,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脂溶性維生素A、D、E 缺乏,不利于營養均衡,會導致體質下降,讓人更容易被疾病侵襲。
從營養學角度來講,醫生所倡導的清淡飲食是在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合理搭配營養,并采用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營養成分的烹制方法得到的食物。清淡飲食的標準概括來說,就是“一多三少一忌”和合理的烹飪方式。
食物多樣化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因此清淡飲食也應該做到食物多樣化,主食應粗細搭配,副食應葷素搭配,這樣才能保證為身體提供全面、充足的所需營養。
少油 每天烹調油的攝入量控制在25 克~30克。首選各種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欖油、茶油等,建議經常換著吃。
少鹽 成人每日攝鹽量應不超6 克,日常飲食應特別注意隱形鹽,如醬油、雞精、咸菜、咸魚、咸蛋等高鹽及腌制食物。盡量選擇新鮮、未加工的食材。
少糖 每天添加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 克以下,最好不超過25 克。
忌辛辣 辛辣食物雖可促進食欲,但對口腔及胃腸也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易損傷消化道黏膜,增加胃腸負擔,引起口腔潰瘍、便秘、胃腸道等嚴重問題。
合理的烹飪方式 多選擇蒸、煮、燉、燜、拌等方法烹調食物,避免或少用煎、炸、紅燒、干鍋等重口味的方式烹飪。
只要科學選擇食材和烹飪方式,就能在實現清淡的同時也能夠享受食物的美味,還能夠收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