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軍 黃佳佳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甘肅天水 741000)
當前,結核病已經被全球列入常見肺部傳染病范疇中,該病發病原因主要是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致。根據WHO 發布的《2021 年全球結核病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 年全年,全球新發的結核病患者總人數約990 萬人,發病率高達127/10 萬,其中我國估算出新發的結核病患者總人數為84.2 萬人,在全球范圍內30 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內我國確診的結核病總人數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印度[1]。結核病缺乏典型臨床特征,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具有較高的漏診率與誤診率,很多患者因為伴有顯著臨床癥狀時才入院就診,但是已經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增加了結核病病原體的攜帶者。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診斷出是否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是臨床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臨床上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方法較多,以細菌學檢查手段的準確度最高,也列為結核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該檢測手段用時長,結果的敏感性偏低,從而限制了該手段在臨床中的推廣。而其他常見的診斷手段有TST,該診斷方法雖然操作簡單,但是應用的抗原為多種分枝桿菌共有,在檢查時容易受到免疫抑制劑、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制劑、患者營養不良、檢驗水平、重疊免疫缺陷病等因素的影響,檢測結果具有較高的假陽性率與假陰性率,限制了在臨床的推廣[2]。近年來,隨著免疫診斷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誕生了新型結核分枝桿菌免疫學檢測技術,其中以IGRA 檢測技術為代表。本文就IGRA 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診斷中的應用進行如下研究。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檢查時疑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156 例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總例數為82 例,女性總例數為74 例,年齡28 歲~68 歲,平均年齡為(48.36±4.34)歲。
1.1.1 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伴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相關癥狀與體征,即患者伴有咳嗽和咳痰,痰液中可見血絲,持續低熱、胸痛、胸悶氣短、乏力盜汗等等;所有病例在近6 個月內未服用任何免疫抑制劑以及抗生素藥物治療;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中。
1.1.2 排除標準。排除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合并損傷、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感染、研途中退出的病例。
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與IGRA 檢測。
1.2.1 所需儀器和試劑。鄭州安圖Autolumo A2000 Plus 化學發光儀、安徽中科中佳科學儀器公司提供的KDC-1044 低速離心機、淮博DRP-9082電熱恒溫培養箱;IGRA 檢測試劑盒(廠家: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結核菌素皮膚試驗試劑盒(廠家:北京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2 試驗方法。
(1)TST 試驗。將0.1 毫升的PPD 試劑注入于待測病例前臂掌側下方1/3 皮膚處,注射方法應用皮膚內注射法,并且注射速度不宜過快,待皮膚可見一塊直徑約5 毫米~6 毫米的圓形皮丘,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應。注射后在48 小時內借助游標卡尺分別測量經記錄下來該硬結的橫向直徑和縱向直徑,將二者的總和除以2 便可以獲得硬結的平均直徑。
(2)IGRA 檢測試驗。抽取所有病例空腹8h 后的靜脈血3 毫升~5 毫升,將樣本加入肝素鋰抗凝管中,再平均地分成3 份。在生物安全柜中將陰性對照培養液(N)、陽性對照培養液(P)和測定培養液(T)按照手柄方向自左向右依次加入至細胞培養板相應的孔內,將其輕輕搖勻后,放置在溫度為37℃的電熱恒溫培養箱內孵育16 小時~24 小時。培養結束后,吸取培養管上清液在安圖A2000Plus 全自動化學發光儀進行測定,得到檢測數據后依據安圖控制軟件自動判別結果。
將羅氏培養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TST 試驗與IGRA 檢測試驗的結果。
陽性檢出率=陽性檢出例數/總例數×100%;陰性檢出率=陰性檢出例數/總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
其中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的判定操作按照《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相關標準,若硬結的平均直徑<5 毫米時,提示結果為陰性;相反,若硬結平均直徑≥5 毫米時,或者局部伴有壞死、水皰、淋巴管炎等癥狀時,提示結果為陽性。IGRA 檢測方法結果判定:若陰性對照斑點數<6 毫米時,A(或B)抗原孔減去陰性對照后得到的斑點數≥6 毫米時,代表檢測結果為陽性;相反,假如陰性斑點的數量≥6 毫米,如果檢測孔的斑點數至少為陰性斑點數的2 倍時,提示結果為陽性[3]。
數據的統計分析應用SPSS21.0 數據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表示,用t 檢驗,當P<0.05 時,提示差異顯著。
將羅氏培養法檢測結果作為金標準,結果顯示156 例樣品中,陽性結果共140 例,陰性結果共16 例;IGRA 試驗法檢出陽性137 例,陽性檢出率為87.82%,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檢出陽性108 例,陽性檢出率為69.23%,IGRA 試驗法陽性檢出率高于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且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陽性檢出率分析[n(%)]
根據結果顯示:IGRA 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且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n(%)]
結核病作為一類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其發病原因為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致,可經飛沫傳播,持續咳嗽、咳痰的時間不短于2 周是結核病的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還伴有痰中帶血、胸痛、盜汗、低燒、疲乏、食欲下降、身體消瘦等等。并非所有的人感染結核桿菌后均可發病,這主要跟機體自身的抵抗力以及結核桿菌的毒力有關,當人體首次感染結核桿菌后,一般情況無顯著癥狀,但是如果機體的抵抗力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時,便可能發病。患者在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初期通常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因此采取高效、科學的手段及早診斷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并針對性治療是控制感染的關鍵[4]。
在本文中,對比了分別應用TST 試驗與IGRA試驗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結果顯示:的陽性檢出率87.82%明顯高于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檢出率69.23%,IGRA 檢測的敏感度96.43%、特異度87.50%、陽性預測值98.54%、陰性預測值73.68%均高于結核菌素皮膚試驗73.57%、68.75%、95.37%、22.92%,且P<0.05,證實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相比,IGRA 檢測的參考價值更高。IGRA 檢測的基本原理為:干擾素γ 作為機體中具有巨噬細胞,其能夠分泌強效的激活因子。GRA 檢測技術便根據當機體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機體中的特異度T 細胞便會跟結合桿菌發生特異度結合,生成特異度抗原CFP-10 與ESAT-6 反應生成γ 干擾素,從而表現出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干擾素γ 水平升高。臨床研究發現,γ 干擾素跟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二者通過相互作用,提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過程中,機體遭受感染后,此時巨噬細胞發揮機體中的第一道防御作用,便會大量吞噬結核分枝桿菌,同時在巨噬細胞中將其消化為大小不同的片段[5]。因此,當體內的干擾素—γ 釋放水平呈現出連續升高時,便提升結核桿菌感染或者結核桿菌致敏。
綜上所述,IGRA 在檢測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中具有較高的特異度和敏感性,可以將其作為診斷結核病的一類新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IGRA 檢測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常見的如:該檢測手段需要采集患者靜脈血,因此對患者的依從性較高;當采集患者靜脈血時,如果樣本放置時間過長,也會影響檢測結果,要求樣本采集后在2 小時內完成實驗。如果時間過長,容易增加樣本被污染的風險,從而導致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下降。除此之外,該檢測手段要求操作人員技術水平高,實驗室設備性能佳,因此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不利于在基層醫院推廣。因此建議基層醫院可先進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針對結果存在疑問的再進行IGRA 檢測,從而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檢測結果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