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盱眙縣中醫院 江蘇盱眙 211700)
高血壓疾病長期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其中腦出血為其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致殘率、致死率較高[1]。手術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有效措施,但患者術后易出現語言、肢體等功能障礙,導致焦慮、抑郁情緒,影響預后[2]。系統化健康教育強調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完整性,可使患者更全面地掌握疾病知識體系。激勵護理可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及積極性,改善依從性。但目前,臨床關于此兩種干預方法聯合應用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價值報道鮮見。基于此,本文選擇我院82 例患者,展開以下分析。
樣本時間: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選取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82 例,以抽簽法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診斷標準:參考《高血壓性腦出血中國多學科診治指南》[3]可確診。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者;均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者;患者知曉且簽署協議書。
排除標準:動脈瘤、顱內損傷等其他因素導致的腦出血者;腦出血后嚴重意識障礙者;認知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配合度差者。
對照組行系統化健康教育:(1)制定系統化健康教育計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前,以“問答方式”評估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依據評估結果,結合臨床經驗,制定系統化健康教育計劃。(2)健康教育內容:責任護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溝通交流。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播放視頻,詳細講解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知識、手術目的及健康教育內容,告知健康教育時間安排。對于處于恢復期的患者,以“床邊示范”的方式進行指導,如術后肢體康復、語言功能康復鍛煉等。若患者情緒欠佳,可開展病友交流會,加強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產生共情感相互疏導情緒;還可邀請既往臨床治療成功患者,以“現身說法”分享自身經驗與體會,增強患者信心。
觀察組聯合激勵護理:(1)語言激勵法:對患者進行護理期間,及時采用激勵性語言表揚患者的進步,并給予肯定,如“你做得非常對”“你做得很好”等,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的認可與關注,增強自信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小組工作。(2)行動激勵法:以手勢、肢體動作鼓勵并贊揚患者,表達出對患者的關心與期望。開展講座,邀請預后效果良好的患者講解自身經驗,并進行相互鼓勵,以積極的案例增強患者術后康復的信心與積極性,激勵患者堅持術后康復鍛煉。(3)物質激勵法:依據患者性格愛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準備患者喜愛的物品,還可采用“五角星”“小紅花”等激勵標志物。若患者表現良好,及時獎勵標志物,激發患者訓練的興趣與信心。依據患者所得的標志物,可換取相應的書籍、日常用品、餐券等,提升患者興趣,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小組工作,促進其早日康復。(4)家庭激勵法: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的作用,耐心與患者家屬交流,叮囑家庭支持的意義,告知患者家屬應積極表達對患者的關心與呵護,并充分使用鼓勵性語言與動作。
焦慮、抑郁評分標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共20 個條目,所有條目各項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x1.25 取整數部分為標準分。標準分50 分及以上判斷為有焦慮癥狀,50 分以下無焦慮癥狀。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0 分及以上有抑郁癥狀,50 分以下無抑郁癥狀[4]。
自我效能感評分標準:采用慢性疾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癥狀管理、自信心、疲乏,每項總分0-10 分,分值高低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5]。
依從性判定標準:自制依從性評估量表,0 分-60分:差;61 分-90 分:良;91 分-100 分:優。總依從性=優、良之和占總例數的比值。
SPSS22.0 處理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t 檢驗,P<0.05 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基線資料
干預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SAS、SDS 評分
干預前,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更高,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
兩組比較,觀察組依從性更高,P<0.05。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依從性
近些年來,高血壓腦出血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準確性明顯提高,但有一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易遺留不同程度的語言及肢體障礙,部分患者壓力較大,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威脅身心健康[6]。健康教育可增強患者健康意識,提高對疾病認知程度,改善依從性。激勵護理有助于提升患者自信心,促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7]。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接受護理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觀察組的更低,自我效能感、依從性更高,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以“問答方式”評估患者對病情掌握情況,可使患者心情更加輕松、舒適,還可充分了解到患者情況,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系統化健康教育計劃。通過面對面溝通交流可拉近護患距離,改善醫患關系。通過發放健康手冊、播放視頻進行宣教,可使患者更加直觀、全面、系統地學習到疾病知識,提升健康知識認知度。“床邊示范”式健康指導,可使患者感受到被關愛、重視感。依據患者特點行隨機性健康教育,更符合患者需求,效果更好[8-9]。
在此基礎上聯合激勵護理,由高年資醫護人員組建小組,可保證護理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語言激勵法可使患者更直觀地感受到醫護人員對自身的贊揚與鼓勵,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行動激勵可促使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術后護理要點,有助于提升自身知識與技能,還可提高自護能力,從而可改善自我效能感。采用“五角星”“小紅花”等標志物進行物質激勵可激發患者興趣,提升積極性。此外,激勵護理中重視患者家庭支持的力量,可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關心,有助于增強其內心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力量,從而可提升其依從性,促進病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激勵護理、系統化健康教育指導聯合干預方案,可減輕焦慮、抑郁程度,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依從性,臨床價值較高,可進一步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