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 梁 偉 羅秀珍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中醫醫院 山東 濟南 251400)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現階段由于人們飲食習慣改變,導致該病癥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患者患病后常見明顯的上腹脹痛、食欲不振、惡心等癥狀,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加強重視力度,以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該病癥發病因素較多,如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長期酗酒、藥物因素、自身免疫力因素等,均可能誘發該病癥[1]。通過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幫助患者擺脫病痛折磨,以促使患者及早康復。本次研究將以醫院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為對象,分析中醫護理方案系統護理干預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篩選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開展研究,按照入院時間將患者劃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36例,男女比例(1:1)(男18例/女18例),年齡跨度30-70歲,年齡均值(55.56±2.17)歲,病程1-5年,均值(3.26±0.26)年,觀察組36例,男女比例(5:4)(男20例/女16例),年齡跨度32-68歲,年齡均值(55.39±2.22)歲,病程1-6年,均值(3.30±0.27)年。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8歲;(2)患者病情穩定,無其他胃部疾病;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或既往精神病史;(2)患者存在惡性腫瘤疾病;(3)患者中途退出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無明顯差異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病癥狀了解,講解相關疾病注意事項,指導患者規律飲食,按時服藥,定期進行復查。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前提下行中醫護理方案系統護理干預:(1)開展情志護理,患者患病后由于長期遭受病痛折磨,容易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如煩躁、焦慮、抑郁、萎靡、擔憂等,不利于患者病癥治療。通過情志護理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可利用暗示法、移情宜性法等心理方法對患者指導,幫助患者樹立治療自信心,明確病癥治療情況,及時消除心理負面情緒,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開展健康宣教,利用健康教育視頻、健康手冊進行指導,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水平。(2)開展生活護理,指導患者勞逸結合,保證自身充足睡眠,根據天氣添加衣物,避免著涼,尤其是避免腹部著涼。指導患者開展腹部運動,可以通過運周推腹操,適當開展鍛煉,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3)用藥護理,指導患者按時服藥,注意中藥與西藥之間的差異與服藥間隔,兩種藥物服藥間隔需要超過30min,避免擅自更改藥量,并明確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4)飲食護理,患者服藥期間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盡量以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選擇軟、溫、爛性食物,禁忌生冷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同時禁煙戒酒,逐漸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吃飯速度過快,需要細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指導患者開展康復訓練,積極參與相關的健康講座,明確慢性胃炎疾病各項注意事項,樹立治療自信心。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心理焦慮抑郁情緒,以SAS與SDS焦慮抑郁評價量表評分,該量表以50分為臨界值,<50分表示無焦慮抑郁情緒;>50分表示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分值越高其癥狀越嚴重。
(2)觀察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包括上腹痛、早飽、脹氣、餐后飽脹,各維度評分實行0-3分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明顯。
(3)觀察患者生活質量,以QLQ-C30生活質量測定量表評分,量表包含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四個維度,單項分值以100分滿分,分值高-生活質量高。
(4)觀察患者營養指標,包括Hb(血紅蛋白)、ALB(白蛋白)、TP(血清總蛋白)。(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測量)
(5)觀察患者護理滿意度,以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開展,問卷實行21分制,21-15分-非常滿意,14-8分-滿意,低于8分-不滿意,計算滿意度。
1.4統計學處理
2.1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情況
患者焦慮抑郁主狀態SAS評分、SDS評分無對比差異(護理前)(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SAS、SDS)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對比分)
2.2兩組患者癥狀積分
患者各項癥狀積分(護理前)無對比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癥狀積分更低,存在對比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分)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
2.4兩組患者Hb、ALB、TP營養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營養指標(Hb、ALB、TP)無對比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存在差異性(P<0.05),如表4。

表4 兩組患者Hb、ALB、TP營養指標對比
2.5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滿意度觀察組94.44%、對照組80.56%,差異較為顯著(P<0.05),如表,5。

表5 患者滿意度對比[n(%)]
慢性胃炎是一種病程較長的慢性疾病,患者長期患病容易產生明顯的負面情緒,食欲降低,加上病癥反復發作[2],直接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通過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幫助患者改善自身情緒[4],明確疾病對自身產生的影響,逐漸消除負面情緒產生的影響,樹立治療信心[54],主動配合治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6],同時開展情志干預,注重運動指導[7],以提升患者身體機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復身體狀態[8]。
本次研究結果中,患者焦慮抑郁主狀態SAS評分、SDS評分護理前無對比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更低,差異顯著(P<0.05),說明該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消除心理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自信心,早日恢復健康。兩組患者各項癥狀積分(護理前)無差異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癥狀積明顯優于對照組,統計學明顯(P<0.05),說明該護理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身體機能。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無對比價值(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有統計差異(P<0.05),說明該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幫助患者擺脫病痛折磨,提高生活質量。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營養指標(Hb、ALB、TP)無對比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明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該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保證機體營養充足,提升自身免疫力。滿意度觀察組94.44%、對照組80.56%,差異明顯(P<0.05),說明該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身體機能,降低病痛,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行中醫護理方案系統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癥,幫助患者緩解心理焦慮抑郁情緒,樹立治療自信心,提升護理質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