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豹,黃莉莉,許佳鳳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浙江省之江鄉村振興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9)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1]。實現共同富裕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硬核標志。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黨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之際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設置為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目標任務,這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描繪了嶄新劃圈,必將推動我國現代化向著更高水平邁進,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劃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發表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理論文章[1],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發展視角和歷史與世界相結合的認識高度,系統全面闡述了共同富裕的歷史背景、時代意蘊、科學內涵與核心要義,深刻而透徹地闡明了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指南、路徑指向和行為指針。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根本性轉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挑戰性任務,也是一項長期艱巨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1997年率先消滅貧困縣;2002年率先消滅貧困鄉鎮;2015年率先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 600元以下絕對貧困;2020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年家庭人均收入8 000元以下情況、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個清零”。1984年浙江省農民收入為446.4元,此后37 a浙江農民收入一直保持持續穩定較快增長,農民收入絕對值2021年增加至35 247元,是37 a前的79倍,年增加值由87.5元增長至3 317元,是36 a前的38倍;全省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連續21和37 a居各省(區)之首,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1.94∶1,是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定題、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深入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核心任務[2]。這既是浙江獨一無二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浙江獨領風騷的重大戰略機遇。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就是要在浙江大地上率先探索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率先展示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基本圖景,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3],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2021年5月20日,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重大政策利好的出臺,激勵著浙江在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也標志著浙江必須擔綱起對共同富裕的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范的全新使命[4]。《意見》中明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四個區”的戰略定位:即: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先行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這個頂層設計的“四區定位”既是目標也是方向,既是路徑也是舉措,要求浙江率先探索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的“兩高”有效路徑,率先探索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兩協調”有效路徑,率先探索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有效路徑,先行示范打造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彰顯人民高品質生活的新圖景,為全國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5]。
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扣黨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和到2035年要分別實現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和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雙重目標”,堅持體制機制和政策創設先行,努力搭建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四梁八柱”,制定出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會議推進、清單管理、試點探索、民情通達”等四大機制,架構“重點任務、重要抓手、重大改革、最佳實踐”等四張清單,研究制定“擴中”“提低”、市民化、數字化等一批重大改革方案,積極構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目標、工作、政策、評價”四大體系,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32個國家部委先后以專項政策、試點批復、合作協議等方式支持浙江省改革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機制、綠色發展獎補機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一批改革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大成集智推動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扎實開局、穩健起步[6]。
立足提供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目標考量,為有效評估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本文探索建立一個由若干相關指標組成的評估指標體系。當前反映共同富裕建設水平和進程的指標大大小小有近百項,這些指標相當分散,掌握這些指標的部門也相當分散。通過遴選和設置若干指標,組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就能較好地評價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水平情況,能客觀地反映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因素支撐、進程變化及外部影響,也能更好地加強對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戰略推進[6]。
按照《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確定的相關目標指標,在遵循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獲取性原則、代表性原則、動態性原則等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要求和具體目標,選擇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指標、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指標、精神文明建設指標、全域美麗建設指標這5個大類一級指標和34項具體指標(表1)。
從表1相關指標數據可以看出,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開局順利、進展良好。通過進一步細致比較2020年基期值、2021年目標值和實際值發現,2021年所有指標均比前一年有較大攀升。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全員勞動生產率、規上工業畝均稅收、人均生產總值3項指標呈兩位數增長。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家庭20~60萬元群體比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項指標呈加速發展態勢。在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方面,每千人口擁有嬰兒照護設施托位數和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增幅居前2位,這表明浙江在“一老一小”服務供給上的成效極為明顯。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以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指標的快速增長為代表,反映了浙江推進精神富有方面的突出成效。在全域美麗建設方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等指標保持長效穩步發展。

表1 2021年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指標評價
浙江省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各類經濟主體活力持續激發,發展質量效益效率不斷提高,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不斷厚實。2021年,全省生產總值(GDP)為73 516億元,人均GDP突破11萬元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4.3萬元·人-1,全員勞動生產率19.0萬元·人-1,居全國前列。全省家庭農場數達10.3萬家,全年凈增市場主體65.2萬戶,研發投入強度達2.9%,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15%,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工程和數字鄉村建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0%。
浙江省聚力推進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壯大、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三大關鍵節點,著力實施“農業雙強、鄉村建設、農民共富”三大戰略行動,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探索推進擴中提低,有效實現地區、城鄉、收入“三大差距”的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扎實擴展,山區26縣農民收入增速顯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全省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萬元群體比例達72.4%,20萬~60萬元群體比例達30.6%,“橄欖型”收入結構和社會結構正在呈現。
浙江聚集打造7張金名片,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一是“浙里善育”,每千人口擁有嬰兒照護設施托位數2.5個,居全國第一;二是“浙里優學”,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91.0%;三是“浙派工匠”,高技能人才占從業人員比重達28.5%;四是“浙里健康”,縣域就診率達88.9%,縣城醫共體績效評估位列全國第一;五是“浙里長壽”,鄉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達79.5歲;六是“浙里安居”,改造老舊小區814個;七是“漸有眾扶”,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突破萬元,達到10 632.0元。
浙江聚力發揮文化鑄魂塑形賦能的功能,著力打造新時代的思想理論、精神力量、文明和諧、文藝精品、文化創新“五個文化高地”的新豐碑,全面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建設。構建以紅船精神為主的浙江紅色精神譜系,構筑引領未來的精神家園,實施新時代文化建設“186行動”,全域打響“浙江有禮”品牌,持續擦亮“最美浙江人”名片,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人數居各省(區、市)首位。啟動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建成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等文化地標,編纂完成《浙江通志》113卷131冊,成為浙江文化高地建設的一座里程碑。全域文明創建推進度達84.1%。
浙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深化“千萬工程”牽引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迭代升級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場景。著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產業綠色化和生態產業化不斷提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形成,綠色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施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組合拳,人居生態環境和生產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推行,在36個縣率先開展浙江省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應用。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啟動建設首批11個低碳試點縣,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10 a上升。“兩山”轉化通道全面拓寬,累計建成A級景區村11 531個,景區村覆蓋率達56.5%。
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要緊緊圍繞“四大戰略定位”,按照到2025年和2035年“兩階段發展目標”,以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為指向,全面確立四個優先建設思路、打造一批示范標志成果、謀劃一批重大改革方案,率先在推動共同富裕上取得歷史性成效和發生歷史性變革。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要牢固樹立補短板的思路導向,努力補上共同富裕的發展短板,確立四個優先的建設思路。
一是確立“農業農村優先”建設思路。推動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是農民,最大的瓶頸是農村,最大的弱項是農業。要確立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為主攻方向,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新時代城市人才、資金、技術要素的“上山下鄉”,著力在現代農業、美麗鄉村、未來鄉村、共富鄉村等方面先行示范。
二是確立“山區26縣優先”建設思路。加快推進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是扎實推動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應有之義,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舉措。要從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引導人口集聚和人才聚力上發力。
三是確立“低收入群體優先”建設思路,構建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體制機制,重點提高低收入人口的創業就業能力,加快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完善困難群體就業和民生需求的制度保障,率先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軌同標改革試點,由個人、家庭、集體和各級政府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擔參保費用。
四是確立“集體經濟薄弱村優先”建設思路。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長效機制,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消薄行動和集體經濟鞏固提升行動,探索組建強村公司和強村集團的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飛地”抱團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村集體經濟富民惠民功能,全面深化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
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示范樣板和省域范例,是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核心意圖。浙江要聚焦打造共同富裕省域范例,著力打造一批階段性標志性的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示范性成果。
一是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圍繞提高收入水平,扎實推動“擴中”“提低”行動,千方百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切實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和數量,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的就業質量和水平,全面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持續優化全社會的收入分配結構,形成更趨合理的收入結構體系。
二是率先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和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圍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以高質量供給和高水平建設為路徑,以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為內容,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扎實推動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和每一位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持續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水平。
三是率先基本建成新時代精神文化和文明高地。充分發揮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力、引領力、創新力、競爭力和軟實力作用,扎實推動新時代文化浙江建設,聚焦打造一批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充分彰顯新時代浙江共同富裕的文化高地作用。
四是率先基本形成彰顯創新力和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體系。推進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是“國之大者”。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抓好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重點要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為切入點,加快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五是率先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點要推行“兩山銀行”建設,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培育發展生態產品和生態資產交易市場,建立完善綠水青山轉化與綠色發展“共創、共享、共富”機制,努力交出“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金山銀山越來越大”的優秀答卷,讓浙江成為獨特韻味的美麗大花園。
浙江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領航地,一直堅持以改革引領發展、以改革推動發展。當前,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大背景下,要牢牢把握為全國改革探路的要求,積極推動改革工作系統性重塑,謀劃一批重大改革方案,以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相互促進推動改革突破。
一是聚焦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的主攻方向,謀劃土地制度重大改革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指出:“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開啟的。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生產關系,是我國農村改革不變的主線。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還是要從土地制度改革上找到突破口,要把消除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賦予農村農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的財產權利作為主攻方向,重點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改革、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激活改革等。
二是聚焦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方向,謀劃“三位一體”重大改革方案。構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體系,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親自點題、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浙江的“三位一體”改革為富裕農民群眾、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起到了核心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推動“三位一體”新型合作經濟的迭代升級,努力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作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三是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試驗方向,謀劃“擴中提低”重大改革方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核心標志,“擴中”“提低”改革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的核心內容。要圍繞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探索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創新性制度安排。重點要建立就業質量水平穩步提高、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激發、居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展、收入分配結構持續優化、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升、困難群體幫扶精準有效、公共服務支出更加合理、社會風貌普遍向上向善等8個方面的目標體系。核心指標是推動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倍增,核心任務是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在著力發揮好有效市場作用的同時,需要更好地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要努力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7],率先探索出系統化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著力加強資金、土地、人才、科技等各類要素投入對共同富裕的支撐保障。一要建立農業農村財政支出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財政資金投入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省級財政和省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引導財政扶持資金投向改革創新的新領域和關鍵性環節與龍頭性工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三農”要素質量改善和生產率提升的支撐促進作用。二要深入推進 “三塊地”改革,結合義烏、德清等地試點經驗,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精準布局產業用地,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創新宅基地管理機制。三要強化科技人才保障,積極開展招才引智,引導金融、科技、文化等各類人才和企業到鄉村創業創新創富,解決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創新問題[8],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論斷。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構建一個城鄉共建、共享、共治綠水青山的體制機制和規制。二要從加快構建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機制、新體制的要求出發,積極探索符合地方實際、有利生態文明發展的生態治理機制和生態資源管理體制,努力探索建立環境資源管理制度和權益制度,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規制的新供給。三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向美麗經濟發展轉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著力構建起保護綠水青山的獎懲規制、經營綠水青山的管理規制、盤活綠水青山的交易規制、考核綠色發展的評價規制。
要從“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性目標向“一張幸福清單”的高標準目標迭代升級。一要全面拓寬農民農業農村經營的新渠道,支持引導傳統特色產業更好與市場結轉,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文化創意、養生養老等產業。二要不斷拓展農民創業創新的新領域,充分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抱團發展等形式,引導農民的資金和“三權”入股,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帶動農民創業。三是進一步激活農民就業的新通道,通過加強支持引導,努力提升文化素養和就業本領,使盡可能多的農民就近就地實現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均衡與可持續增長。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建設覆蓋城鄉、設施完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公共服務新體系。一是推進教共體建設,加快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做強優質特色教育,完善各類人才培養政策。二是推進醫共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建立醫共體信息管理平臺,健全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激勵機制,著力構建“首診到社區、小病慢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服務一體化”的就醫新格局。三是推進養共體建設,完善政府、社會、個人同向發力的城鄉居保政策,按照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要求,應大幅提高浙江省基礎養老金標準,適度提高現行個人繳費檔次,推進城鄉基礎養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并軌同標試點。
堅持黨對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政府主導,推動多方參與,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打造共建共享的善治智治新格局。一是加快鄉村治理集成化,努力構建數字化背景下基層治理體系,按照“一張網”要求,基本實現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部門工作應納盡納,配齊配強的專職網格員,推動開展各類社會化服務。二是深入推進“三社聯動”,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完善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工人才為支撐的社區治理和社會服務體系。三是不斷健全民主治理機制,深入推進“三治融合”,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群眾導向,有效增強基層民主治理機制的生機與活力,著力解決社區事務行政化問題,以善治智治為引領,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為全國提供共同富裕省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