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夏樂舜, 鄭永利*
(1.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3; 2.麗水海關,浙江 麗水 323000)
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是高質量發展,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由之路。“一標一品”即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綠色食品,作為綠色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其在綠色發展中代表的標準優勢、質量優勢和品牌優勢,是拓寬產業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1]。近年來,浙江省“一標一品”發展,聚焦項目和資金兩大支撐,圍繞特色產業部署創新鏈、暢通資金鏈,著力創設項目載體,創新助企帶農模式,打造縣域富民產業,為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發展建設做出了有益探索[2-3]。因此,總結浙江省“一標一品”助力共同富裕的省域實踐,對進一步研究創新綠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聯結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浙江省著力打造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簡稱“國家地標工程”)和省級精品綠色農產品基地(簡稱“精品基地”)兩個主平臺,推動了“一標一品”的躍升發展。
省市縣三級政策體系的協同構建,為推動浙江省“一標一品”長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省級層面,“一標一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制定出臺了《浙江省精品綠色農產品基地創建辦法》、《浙江省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創建實施辦法》和《浙江省農產品地理標志提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搭建了“一標一品”發展的頂層設計;市縣層面,出臺支持“一標一品”發展的獎補政策,基本建立了“一標一品”長效發展政策支撐體系。
平臺政策效應的逐步釋放與資金鏈的暢通,推動了“一標一品”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建設精品基地35個,總面積9.24萬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4個、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3個,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1 719個,綠色食品產品2 442個,分別比2015年增長122.1%、93.3%;實施國家地標工程4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154個。
“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區域公共品牌”聯動賦能特色產業發展,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建設與多方位證后監管護航產業質量,推動了“一標一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已打造了余杭徑山茶、黃巖蜜橘、浦江葡萄等一批優勢區域公共品牌,2021年,徑山茶品牌價值持續上升,達到27.34億元。同時多年監督抽檢結果表明,浙江省綠色食品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7%以上。
圍繞基地化建設、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集群化認定、品牌化打造“五化建設”,全縣域整建制創建國家地標工程和精品基地兩個主平臺,以項目載體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此路徑適用于創建國家地標工程或精品基地的縣(市、區)。盡管兩個項目定位目標不同,但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帶動一方農民增收致富”。除項目資金保障外,主要通過三條主線來增強產業韌性,一是從生產端發力,聚焦產地環境、種養過程、投入品使用、加工、倉儲、包裝等關鍵環節,結合區域種養特色,制定統一的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模式圖,以“進企入戶+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示范展示”等多種形式全產業推廣,淘汰落后、高風險生產方式,帶動全域生產經營主體,提升生產過程與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層級提升。二是從產品端發力,重塑項目內生產經營主體綠色食品申報流程,按照集中產地產品檢測、集中現場檢查、整體申請認定方式帶動規模主體集群化認定綠色食品,從而讓更多小主體與農戶共享品牌紅利,提升產品價值與競爭力。三是從營銷端發力,通過電視媒體宣傳、微信公眾號接續推介等傳統+新媒體融合方式,多方位宣傳“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區域公共品牌”,增強產品知名度與市場占有度。典型代表有安吉縣白茶產業、黃巖區蜜橘產業、余杭區徑山茶產業等。
安吉白茶與黃巖蜜橘,是全省首批精品基地和國家地標工程“雙項目”加持的特色產業,通過項目建設,“一標一品”融合發展協同打造了安吉白茶富民產業,顯著提升了品牌溢價和經濟效益。2018—2021年安吉白茶品牌價值從37.76億元上升到45.17億元,提高了19.62%。2021年安吉縣綠色食品茶企達到88個,覆蓋規模主體的85%以上,綠色食品監測面積從不足666.67 hm2增加到1.16萬hm2,實現了“全域綠色”;安吉白茶產值31.13億元,貢獻了1/4的農民人均收入,安吉縣入圍全省每667 m2平均產值超萬元的高效示范縣和超兩萬元的示范片區。
黃巖區實現了綠色食品蜜橘主體占規模主體的94%以上,98%以上面積達到綠色食品標準,2020年全區蜜橘產量65 986 t,產值36 719萬元,帶動農戶1.9萬人,人均收入年增長17%。
聚攏各類生產經營主體、農戶,構建以“鏈主”企業為引領的農業產業聯合體,壯大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綠色食品。此路徑適用于在組織制度、生產管理上已較為成熟的龍頭企業、聯合社、專業合作社,或專門成立的助企帶農的省級聯合體。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拉動,一方面是模式的迭代更新,通過“聯合體+企業+合作社”、“企業+農戶”“聯合社+合作社”等產業經營方式,形成利潤返還型、合作經營型、價格保護型、服務型等合作類型,構建農戶與區域特色產業、大市場的聯結機制;另一方面是生產的引領,“鏈主”企業圍繞投入品購買、田間管理、采收貯藏等關鍵環節,制定統一制度,成立統一服務隊,把握關鍵風險點,保障生產質量。典型代表有蘭溪楊梅、嘉興黃桃、桐鄉大米等產業主體。
如蘭溪市仙鄉楊梅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該聯合社專門設置技術服務與質量檢測部門,成立楊梅營銷、大棚搭建、無人機飛防、整形修剪、綠色農資、種子種苗等7個技術服務隊,打造459.07 hm2綠色食品楊梅園,發展蘭溪楊梅地標產業,帶動1 153個農戶走進綠色食品市場。2021年,該聯合社年產鮮果3 200萬t,純利潤達1 750萬元,帶動農戶開展大棚促成栽培,每667 m2平均效益達3.5萬元以上,比露地栽培翻三番。
嘉善縣姚莊鄉村振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按照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五統一”方式組織生產,帶動姚莊鎮16個村691個農戶走進綠色食品市場。2021年,姚莊黃桃種植戶增收達276萬元,人均收入3.5萬元,比2020年增長12.9%。
圍繞實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五園創建”、“一村一品”“一品一策”建設,建立特色產品池,通過綠色食品發展引領特色產業升級。此路徑適用于生態資源優越、特色產業鮮明、發展潛力大,但又不具備農產品地理標志條件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主體,以主體發展帶動產業提升[4]。典型代表有文成縣務實農業專業合作社放心菜園、慶元縣豐樂菇園有限公司特色菌園、杭州蘭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精品果園、浙江益龍芳茶業有限公司生態茶園等,綠色食品成為山區26縣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助力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2021年,浙江省“五園”創建中農產品綠色食品覆蓋率達60%以上,如文成縣務實農業專業合作社產值達400萬,糯米山藥產業帶動300個農戶,戶均增收2~3萬元。
“一標一品”圍繞縣域特色產業在綠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聯結上多路徑打通了“共”,促進了“富”。但“一標一品”本身也存在著結構不夠優化、分布不夠均衡、內生動力不足等短板,在促富的路徑上如何精準帶動“中層”群體和小農戶,以及數字化賦能“一標一品”產業和促富行動都還有很大探索的空間。因此,“十四五”期間,“一標一品”既要立足自身,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又要突出縣域這個重要載體,聚焦“擴中”“提低”關鍵參與群體,強化項目的統籌整合,加快數字賦能,進一步拓寬助農致富的模式路徑[5-7]。
種植業是浙江省“一標一品”的優勢,也是目前國家地標工程和精品基地的主要格局。然而地區分布和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勢必不利于綠色食品產業和地標產業的長效發展。浙江省應立足當前,著眼全局,科學制定“一標一品”中長期發展規劃,著重圍繞特色化發展,由種植業為主轉向種養同進,尤其在國家地標工程和精品基地兩個主平臺的布局上,向畜禽、無飼料水產、加工和綜合種養拓展,如嵊泗貽貝、龍游蓮子、常山山茶油等,努力厚植優勢、補齊短板,暢通循環[8-10]。同時,要奮力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與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等“國字號”基地創建,做好特色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培育的文章,構建“一標一品”產業新發展格局,為助力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產業。浙江省“一標一品”要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著力做好“提升”和“集成”兩項工作。“提升”方面,要緊盯產業鏈拓展,由初級農產品為主向加工食品躍進,推進特農產品的原產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如茶葉與茶多酚等。“集成”方面,要對標高水平安全,以國家地標工程和精品基地兩個產業發展主平臺為抓手,統籌政策與資金安排,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和推廣應用。一是要加大國家(行業)標準宣貫,如《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二是要加快團體標準體系建設和推廣應用,研究制定一批綠色食品團體標準,加快產地環境、品種種質、投入品管控、儲運保鮮、包裝標識、分等分級等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將標準轉化為簡便易懂的生產模式圖、操作明白紙和風險管控手冊,確保“無標創標、低標提標、有標貫標”,進一步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聚焦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中層主體”和“小農”群體,在原有示范帶動模式基礎上,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休閑農業”四大領域,進一步培育一批由“一標一品”重點龍頭企業或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牽頭,融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帶動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大對冷鏈物流、倉儲保鮮、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政策支持,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貫通,同時推進涉及村集體資源要素入股,增加村集體收入。
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立足“一標一品”產業,強化基礎數據采集、更新、歸集,形成閉環賦能系統,重塑綠色發展治理體系。同時協同推進“一標一品”融入“浙江鄉村大腦、浙農優品、浙農富裕”等場景應用,進一步提高數據采集覆蓋面和信息傳遞精確度;推動“浙農碼”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賦碼上形成優質、優價、優碼分級機制。
圍繞部、省、市、縣四級宣傳載體,構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宣傳推廣矩陣,持續優化“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維度,全方位宣傳“一標一品”發展政策、特色產業與優質主體。以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單元為契機,探索“一標一品”融合發展村建設,推動特色村、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發展齊頭并進,協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一標一品”品牌高溢價,聯動打造新業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