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鵬程, 應尚蛟, 任立超
(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 永康 321300)
方山柿是浙江省地方特色名果,產于浙江中部山區丘陵,是柿樹科柿屬植物的栽培變種,具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方山柿果實大小適中,味道鮮美,含有大量的糖類和多酚物質,頗受市場青睞。目前,浙江永康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水果生產標準化基地。由于方山柿成熟期偏晚,一般在秋末采收時易出現著色不良的現象,影響果實品質。探究栽培設施對果實成熟過程的影響是方山柿栽培研究的新方向,對其種植和銷售都有積極意義。
光合作用在植物營養物質積累和生理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果園栽培過程中,樹葉和樹枝遮擋陽光會影響果實的生長發育及其品質,在果園鋪設反光膜可調節果樹冠層的微環境,有效提高果樹的相關指標,可促進果實著色,提高果實品質等,特別是位于果樹下部的果實,離反光膜越近,果面色澤的飽和度越大,這對于增加果實的品相非常有利。目前,反光膜措施已在蘋果、桃、葡萄等果樹上廣泛應用[1-3],而方山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蟲害防治及生長環境等[4]。本文研究方山柿果在一定時間內色澤的變化,結合相關指標的測定[5-6],總結果實提前達到采摘標準的天數,實現果園提前上市,增加水果商品的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試驗選取浙江省永康市方山柿主產區內一個典型的柿園,紅壤土,海拔251 m,坡度15°。園內共有柿樹100余株,樹齡在15 a左右,高3.5 m,種植間距為3 m×4 m,常規管理水平均一致。
選取樹齡、長勢、大小相似的30株方山柿,柿果處于正常生長發育階段。將其分為3組處理:(1)選取其中10株樹,清理場地后,在樹周圍平整鋪設特衛強反光膜,用木釘固定好以防風吹散(簡稱反光組),保持設施固定不變,直至試驗結束;(2)選10株樹鋪上同樣的反光膜,8月在該樹頂加蓋50%遮陽網(簡稱反光遮陰組),并保持設施固定不變,直至試驗結束;(3)選10株不做設施處理(對照組)。
試驗在2020年的10月上旬開始,每半個月對反光組、反光遮陰組和對照組3組處理的果實樣品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直到果實成熟采摘結束。
外觀指標。單果重采用電子天平測量;果實大小(果徑)利用游標卡尺測量;色澤采用色卡對照并計算出顏色指標值,根據不同顏色的BGR值,把果實分為紅(a)、橘(b)、黃綠(c)、淺綠(d)和中綠(e)5種色澤。
內含物指標。根據NY/T 1600—2008標準,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果實單寧含量;根據NY/T 839—2004標準,以酚酞作指示劑,采用中和法進行可滴定酸滴定;采用GB 5009.86—2016標準中的熒光法進行維生素C(VC,抗壞血酸)測定;根據GB 5009.8—2016標準中的酸水解-萊茵-埃農氏法進行總糖(以蔗糖計)測定。
利用統計軟件Excel 2007和SPSS 16.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1.1 果實大小
一般來說,樹下鋪設反光膜的果實相對較大,但因果樹種類而異。由圖1可以看出,從10月初到11月上旬,各處理果實大小變化幅度不大,說明這個時期方山柿的膨大已結束,進入成熟期;兩組設施處理的方山柿的單果重略有增長,而對照組則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但變化不明顯。總的來說,兩組設施組的果實大小性狀表現優于對照,可見反光膜對果實增大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說明,柿果密度在10月以后還有些增加,反光組增幅較大,這與柿果在反光膜的作用下,光照強度大,光合作用充分,繼續積累營養物質有關。這與盧婧瑋[7]對永康市方山柿最佳采收期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圖1 果實大小和單果重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2.1.2 果實色澤
一般試驗表明,反光膜對果實色澤的影響較大,可促進著色。如圖2所示,在10月初期,方山柿果實色澤是以黃綠和綠色為主,至10月中旬逐漸增加了橘色,后逐步增加,直至后期部分處理出現橘紅色,這是一個由綠變黃、再由黃轉為橘黃的過程,部分樣品甚至在后期還出現橘紅色。

圖2 不同處理組果實顏色指標隨時間變化
根據方山柿多年的采摘經驗,柿果顏色越趨向紅色,說明其成熟度越高。在10—11月,反光遮陰組的果實樣品最早轉為橘黃,即成熟最早,而對照組成熟最慢。這說明反光遮陰處理在夏季可避免果實曬傷,在秋季可增加光照強度,有利于柿果提前轉色成熟,提前采摘。
2.2.1 單寧
單寧是澀柿中較典型的指標特征。一般情況下,柿類果品在尚未軟化時,單寧含量一直會維持在一定水平,此時柿果口感發澀,不宜食用。而當果實軟化時,單寧固化,柿子不再澀口。本試驗在方山柿硬化時期測定單寧含量,通過觀察其在接近成熟期的單寧含量水平,來輔助判斷方山柿的成熟期,為提前采摘提供一定的證據。
圖3表明,10月上旬的果實單寧含量最低,隨著時間推移趨于平穩。對照組和設施組間的差異無明顯規律,說明在果實未軟化時,設施栽培和普通栽培中單寧凝固水平的起點一致[8-10]。各組單寧含量在10月中旬開始穩定,含量接近16 000 mg·kg-1,此后再無超越,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期間達到最高含量。由此說明,自10月中旬起,可以參考進行柿果采摘。

圖3 柿果在不同時期單寧含量的變化
2.2.2 可滴定酸
可滴定酸是衡量水果風味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消費者對果實口感的評價,在一定范圍內,其值越高說明風味越好。有試驗表明,鋪設反光膜可降低水果中可滴定酸的含量[11]。由圖4可以看出,可滴定酸在試驗測試時間段呈先升后降的變化過程,各處理組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對照組的可滴定酸在10月下旬略高,而所有組在10月下旬的指標值達到最大,即方山柿果實在10月下旬達到風味頂峰,隨后有減弱的趨勢。

圖4 柿果在不同時期可滴定酸含量的變化
2.2.3 VC
VC對人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含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種水果價值的重要指標[12-13]。本試驗選取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的4個節點測定其VC的含量,加以比較分析。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取樣時間的推移,VC的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10月中旬達到頂峰,隨后開始下降,至10月下旬后趨于恒定。說明在這一過程中,方山柿果實VC含量最高是在10月中旬,且對照組的VC含量也最高。因此,想要取得最佳采摘效果,就要根據此項指標的變化,將方山柿的采摘時期定在10月中旬。

圖5 柿果在不同時期VC含量的變化
2.2.4 總糖
總糖含量是衡量水果品質的重要指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果實品質的優劣。通過鋪設反光膜,增加光照強度,可以提高水果總糖含量,讓果實更甜[14]。由圖6可以看出,方山柿總糖(以蔗糖計)含量變化呈先降后升的趨勢,在10月中旬達到一定峰值,隨后趨于平穩。經設施處理的反光遮陰在后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至10月下旬超過其他兩組,說明光照對方山柿糖分的積累在后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方山柿中最高含糖量是140 g·kg-1,基本處在適合的口感范圍內,采摘時也可根據這一情況,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通過提前或延后采摘的辦法來實現控制方山柿含糖量的目的。

圖6 柿果在不同時期總糖含量的變化
2.2.5 糖酸比
糖酸比是檢驗果實糖度的重要指標,不同水果類型表現不同。有研究表明,一種蘋果的糖酸比高于橘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兩種水果的風味有所區別[14]。本試驗中,方山柿的糖酸比最高達11.3,最低為6.9,處于一般水果的糖酸比范圍內(圖7)。不同取樣時間糖酸比表現不同。從10月中旬開始,對照組方山柿糖酸比一直下降;而兩個設施組略微下降后,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11月上旬時達到頂峰,尤其是反光遮陰組的數值超過其他兩組,說明在方山柿成熟的過程中,糖酸比的變化是復雜的,在10月下旬,3組比值非常接近。也就是說,此時采摘的3組不同的方山柿口感趨同。

圖7 柿果在不同時期糖酸比的變化
試驗研究了不同設施處理下,方山柿果實的外觀和內容物含量在10月初到11月初的指標變化情況,反映出一些規律:方山柿的大小在試驗測試時間段內基本穩定,而色澤也呈現出由黃綠逐漸變黃紅的過程。單寧含量在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趨于恒定;反映果實風味的可滴定酸也出現了先升后降的趨勢,且升降的斜率相近;VC含量在10月中旬升到最大,后稍下降再趨于恒定;總糖含量變化有一個先降后升的過程[15-16],后逐步穩定。試驗過程中還測定了方山柿的優果率,即無病斑、無畸形、無曬傷、大小正常的果實比率,對照組為67%,反光組為79%,反光遮陰組為83%。綜合方山柿的各項指標表現認為,方山柿果實的采摘期宜在10月中下旬,過早或過晚都達不到風味最佳。
綜合各指標的數值和比較可以發現,3組處理中,反光遮陰組最有利于方山柿顏色變紅,反光組最有利于總糖積累,對照組在內容物指標方面并未表現出相比設施組的明顯弱勢,但是在色澤和外觀指標上與設施組間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后期,差距有增大的趨勢。另外,反光遮陰組因遮陰的關系,果實曬傷比率明顯低于其他組,而著色情況也較優良,且設施處理比對照組的果實轉色要提早1旬左右。
綜上表明,為解決南方夏季高溫強光天氣危害方山柿的正常生產發育,導致葉片干枯、落葉落果,影響果實品質,可以通過遮陰網處理提高果實外觀品質。對于果實口感可以通過鋪設反光膜的方式,增加果實總糖積累,提高果實糖度。通過對柿樹進行遮陰及反光膜處理,可以使柿樹在不受自然條件影響的最佳環境條件下生長發育,并提高營養成分含量,實現提前采摘,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