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541000)唐文娟
平面幾何中“mPA+nPB”型最小值問題常見于中考數學單動點問題壓軸題中,它能夠與二次函數完美結合。此類問題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基礎及一定的思維能力。
當m=n時,問題轉化為求“PA+PB”的最小值問題。如圖1,若點A、點B為定直線l同側的兩個定點,點P在定直線l上運動,此時“PA+PB”的最小值問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將軍飲馬”問題,其常規解法是作其中一定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如圖2,連接A′P,AA′,A′B,由軸對稱變換的性質得到PA=PA′,因為點A′、點B均為定點,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不難得到PA+PB=PA′+PB≥A′B,此時A′B與直線l的交點即為PA+PB取得最小值時點P的位置。其主要思路是利用軸對稱變換將線段AP轉移至直線l的另一側,使兩條線段位于直線l的異側,再運用線段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求解。

圖1

圖2
當m≠n時,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如果再使用軸對稱變換的思路將難以求解,需要另辟蹊徑。下面筆者對當m≠n時,動點分別在定直線和定圓上運動的兩種情形加以探究。
【模型探究】
問題:如圖3,點A、點B為定點,點P為射線BC上的動點,PA+kPB(0 <k<1)取最小值時,點P的位置應如何確定?

圖3
分析:本題的解題關鍵在于如何對kPB進行處理,并且將其與AP聯系起來。考慮到0 <k<1,可利用三角函數進行轉化。
如圖4,在線段AB的一側作射線BD,使得sin ∠DBC=k,過點P作PH⊥BD于點H,構造Rt△PBH,則kPB=PBsin ∠DBC=PH,因 此PA+kPB的最小值問題轉化為PA+PH的最小值問題。過點A作AH′⊥BD于點H′,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垂線段最短”可知,PA+kPB=PA+PH≥AH′,此時AH′與BC的交點即為點P。

圖4
延伸:上述問題可以從條件和結論兩個方面進行弱化或變形。在條件方面,可將“射線BC”弱化為“直線BC”或符合要求的“線段BC”;在結論方面,可將“PA+kPB(0 <k<1)”變 形為“mPA+nPB(m>n)”,而解決“mPA+nPB”型最值問題,需要將“mPA+nPB”轉化為“PA+kPB”的形式,可以通過將PA的系數化為1實現這一過程,即mPA+
【模型應用】
[例1]如圖5,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像經過其對稱軸與x軸交于點D。若點P為y軸上的一個動點,連接PD,求的最小值。

圖5

圖6


[例2]拋物線y=x2-bx+c(b,c為常數,b>0)經過點A(-1,0),點M(m,0)是x軸正半軸上的動點。
(1)當b=2時,求拋物線的頂點坐標;
(2)點D(b,yD)在拋物線上,當AM=AD,m=5時,求b的值;

解析:(1)因為拋物線y=x2-bx+c經過點A(-1,0),所 以1 +b+c=0,當b=2 時,c=-b-1=-3,則y=x2-2x-3=(x-1)2-4,因此拋物線的頂點坐標為(1,-4)。



圖7
評注:本題中AM為定直線x軸上的線段,位置不變,而QM位置發生改變,其解題關鍵之一就是將QM的系數化為1,從而確定AM的系數為進而在x軸異于AQ的一側構造45°角來處理系數最后借助“化斜為直”策略,即將斜線段QH′轉化為豎直線段PQ求解。
【模型探究】
問題:如圖8,⊙O的半徑為r,點A、點B為⊙O外的兩個定點,點P為⊙O上的動點,若k=,探究PA+kPB取最小值時,點P的位置應如何確定?


圖8

圖9
延伸:如果將上述問題一般化,求“mPA+nPB(m≠n)”型最值問題,則需要將“mPA+nPB”轉化為“PA+kPB”的形式,仍然可以通過將PA的系數化為1 實現這一過程,即mPA+nPB=
【模型應用】
[例3]如圖10,以原點O為圓心作半徑為4 的圓交x軸正半軸于點A,點M的坐標為(6,3),點N的坐標為(8,0),點P在圓上運動,求的最小值。

圖10

圖11

[例4]如圖12,拋物線y=與x軸交于點A(4,0),與y軸交于點B,在x軸上有一動點P(m,0)(0 <m<4),過點P作x軸的垂線,交直線AB于點N,交拋物線于點M。

圖12
(1)若PN∶MN=1∶3,求m的值;
(2)在(1)的條件下,設動點P對應的位置是P1,將線段OP1繞點O逆時針旋轉得到OP2,旋轉角為α(0° ≤α≤90°),連接AP2,BP2,求2AP2+3BP2的最小值。



圖13
不管動點P的運動軌跡是定直線還是定圓,解決“mPA+nPB(m≠n)”型最小值問題的關鍵在于對k倍線段長的處理。當點P在定直線上運動時,利用三角函數關系轉化含倍分的線段,使之變為定點與定直線間的連續折線,再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垂線段最短”求解;當點P在定圓上運動時,通過構造以半徑為共邊的母子型相似轉化比例線段,使線段的倍分和轉化為兩定點間的連續線段之和,最終通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解決問題。
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從來都不是靠題海戰術,而是在做題后能夠有效整合同類型的題目,區分條件與結論的異同,歸類梳理,形成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常規思路,進而得到基本模型,以達到“做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效果,逐步提高解題速度,提升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