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李楠楠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19 世紀末,浪漫主義音樂已經到達輝煌的巔峰,人們為了尋求突破,不懈地追尋著新的道路。以德彪西為首的年輕一代音樂家們進行了種種嘗試,終于在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的努力下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一詞最初是美術概念。在法國舉辦的一場畫展中,一幅出自莫奈之手的畫作《日出·印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幅畫與傳統繪畫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以光影色彩的變幻來表現事物某個瞬間的印象,因而這種風格的畫作被稱為“印象主義”畫作。音樂藝術中的印象主義受到了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兩個方面的影響,其與印象派繪畫的表現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印象主義音樂主要的表現手段是音響和音色。音響變化就是大自然中光線照射強弱不同的表現,音色變化就是光影變幻下事物的不同形態的展現,通過音樂的暗示或隱喻來引導人們感受作曲家想要描繪的意象,印象主義音樂由此確立下來。
1906 年至1908 年,德彪西為鐘愛的女兒創作了鋼琴組曲《兒童樂園》。《木偶的步態舞》就是《兒童樂園》中的一首小曲,全曲幽默詼諧,充滿了童趣和純真,飽含作曲家對女兒的愛。
1889 年,巴黎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博覽會,會上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品,使巴黎人領略到了異國文化的迷人魅力。博覽會演出了來自印度尼西亞“佳美蘭”樂隊熱烈歡快的音樂,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指揮的“強力五人集團”的作品以及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等,德彪西完全被東方音樂的神秘氣質所俘獲。新的音樂藝術風格的出現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也啟發了德彪西從各國民間音樂的藝術寶庫中汲取養分,這對他此后的創作產生了強烈影響。在作品《木偶的步態舞》中,德彪西在樂曲的節奏上進行了別出心裁的創新,他從美洲黑人的民間舞蹈音樂中吸取精華,選用步態舞即美洲黑人“糕餅舞”的常用節奏,融合進自己的作品中,如大量的切分節奏、帶頓音的八分音符等。這種具有典型美國爵士舞曲風格的節奏,無疑為樂曲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別具一格的和聲手法是德彪西創作的樂曲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他利用和聲來描繪形象,烘托氣氛,不斷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音列組合,以求達到他想要的音響效果。《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的和聲并未采用以往作曲家常用的大小調式,而是構建在全音音階之上,還加入了大量不協和和弦、非三度疊置和弦以及和弦附加音、省略音等,帶有一定的即興色彩,使和聲效果更加新穎獨特。
《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為單三部曲式,全曲分為ABA 三個樂段,A 段由兩個小節的主題動機發展而成,節奏強弱變化對比鮮明,整體節奏輕快活潑,旋律詼諧幽默,塑造了一個跳舞的滑稽的木偶形象。B 段速度稍緩,節奏從緊湊到舒張,半音階進行的伴奏音型渲染了一種小心翼翼,試探乞憐的情緒氣氛,整體音響效果始終處于不斷變幻的狀態,一直保持緊張的進行,矛盾沒有解決,同時帶頓音的八分音符與連奏的附點、切分音符交織在一起,給人以怪誕可笑的感覺。隨后樂曲速度減慢,力度漸弱,進入再現段A 段,樂曲又開始描繪木偶跳舞的狀態,全曲在干凈利落的強音中結束。
在樂曲B 段,作曲家引用了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創作的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中一段經典的音樂動機(見樂曲61-64 小節),它的特點就在于半音階進行的伴奏音型。德彪西引用這段音樂動機,并將它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頓音八分音符音型放在一起,形成滑稽怪誕的效果,是為了對瓦格納創作風格進行戲謔和嘲諷。德彪西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內心渴望變革,受到好友薩蒂的影響,他開始反對浪漫主義音樂,反對瓦格納創作篇幅巨大,內容空洞,情感過度宣泄的做法。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德彪西力求作品結構精巧,內容生動,與瓦格納的創作風格形成對比,意在表明反瓦格納的立場。
總的來說,音樂創作內容的變化,也會相應地引起音樂創作手法的革新。德彪西在創作中極力擺脫浪漫主義音樂的桎梏,無論是和聲體系的大膽變革,節奏的應用創新,還是新穎音樂動機的引入,都是以表達作曲家本人的樂思為原則的,這也體現了德彪西在音樂創作上以形式服務于內容為準則的音樂思想。
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音樂記號標注得十分細致,整體來看,有樂段與樂段間強與弱的對比,樂句到樂句漸強或者漸弱的力度變化,力度表現層次豐富。這就需要演奏者在觸鍵和力度控制方面把握精準。同時,整首曲子的變化音較多,大量不協和和弦形成了滑稽詼諧的音響效果。演奏者需注意聲部間的層次對比。在節奏方面,德彪西以切分音加斷奏八分音符仿照爵士音樂拉格泰姆的節奏特點進行寫作,配合多變的音色強弱對比,演奏者需掌握爵士音樂切分節奏輕巧幽默的特點,來表現木偶跳舞略帶僵硬的狀態和活潑可愛的音樂形象。
作品起初的速度標記為Allegro,即快板,說明開始速度較快,樂曲進行到B 段時速度稍慢,與A 段形成情緒上的對比。同時,B 段中帶倚音的八分音符斷奏樂句與長連線的樂句也形成了對比(見樂曲58-67 小節),一個緊湊,一個舒張,渲染了緊張的氣氛,演奏者要注意長連線樂句到斷奏樂句回原速的速度處理。作品進行到再現段(A 段)時,再次出現Tempo Ⅰ的記號,意為回到第一主題速度,速度回歸A 段的快板,整曲形成了快—慢—快的速度進行。
在作品A 段,時常出現切分音加斷奏八分音符節奏型,演奏者要注意強拍的重音標記,切分音的連線以及斷奏的要點。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音樂記號標注得非常細致,出現了大篇幅的漸強漸弱、強弱對比,力度變化起伏較大,雙強與雙弱出現頻率較高,雙弱要清晰,雙強也要柔和不刺耳。特別是樂曲B 段有較多的弱奏,演奏者要精準把控觸鍵力度。這體現了德彪西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對于鋼琴音樂情緒變化的細膩處理。
演奏德彪西的作品要注意觸鍵和踏板。觸鍵是影響作品音色與力度控制的關鍵。在浪漫主義音樂時期,鋼琴家們的演奏多追求爆發力,以獲得情感表達上的大起大落,強調旋律的歌唱性和反差強烈的力度效果,情緒起伏張力較大;而印象主義音樂時期的演奏則轉向內斂,追求控制力,強調音色干凈、柔和、連貫性。在作品A 段,大量帶連線的切分音型形成“拉格泰姆”式的節奏音型,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注意觸鍵輕快、干凈;作品B 段帶倚音的八分音符要輕下鍵,長連線樂句要緩落鍵,這就需要用到一種觸鍵法:“撫鍵”,即以指尖后部的位置呈稍傾角度觸鍵,多采用慢下鍵的方式,觸鍵的深淺根據作品的內容而定。
德彪西十分講究踏板的處理。樂曲中多次出現PP 的音樂記號,即雙弱,可使用弱音踏板,使音色變得更加柔和。在A 段的斷奏部分,演奏者可以只在重拍重音處輕點踏板,在B 段的長連線樂句,演奏者可以使用延音踏板半踏板的技法,即只將踏板踩到二分之一的位置,形成朦朧悠長的音響效果。
德彪西創作的《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調皮滑稽、活潑可愛的木偶跳舞的形象,展現了成人視角下的孩童世界,體現了作曲家富于幻想、童趣的一面。從德彪西的這首作品的標題上,我們可以看出,他采用了暗示、隱喻的手法來表現在音樂中對事物進行視覺感官描寫時的意象,這與之前描繪情緒感受的浪漫派音樂不同。這種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對當時渴望掙脫浪漫主義音樂桎梏,尋求突破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強烈沖擊,也推動了當時音樂的發展。
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吸收了美洲黑人民間舞蹈音樂元素,并將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德彪西熱衷于追尋異國浪漫情調,追求更加新穎的音樂風格,力求從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寶庫中提煉素材,尋求音樂藝術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從音樂素材上來看,美洲黑人“糕餅舞”節奏元素的加入既新穎又獨特,為樂曲增光添彩,體現了作曲家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音樂思想;從和聲上來看,德彪西并未使用傳統的大小調式體系,而是另辟蹊徑地使用了全音音階體系,體現了作曲家和聲創作思維的創新;從動機的引入來看,作曲家大膽引用瓦格納歌劇中的著名音樂動機并戲謔諷刺,體現了作曲家敢于反抗浪漫派音樂藝術潮流、勇于尋求突破的變革思想。
總的來說,德彪西的創作無論是和聲體系的變革,音樂素材的吸收應用,還是音樂動機的引入,都是以表達作曲家本人的音樂思想為原則的,這也體現了形式與內容相統一的音樂美學思想。
德彪西為女兒創作的鋼琴組曲《兒童樂園》的篇幅雖小,內容卻十分豐富,在《木偶的步態舞》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充分運用了其他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對東方音樂藝術的喜愛使他熱衷于追尋異國浪漫情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和聲手法新穎獨特,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動機表達反諷,體現了德彪西不拘一格、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德彪西本人那獨具特色的演奏技巧也深深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大大增強了鋼琴音樂細膩豐滿的表現力。
印象派音樂是在印象主義繪畫與象征主義文學的雙重影響下產生的,其包含這兩個方面的創作因素,多采用暗示、隱喻的手法,在音樂中通過對景物進行視覺性描繪來表現種種意象,這就是印象派音樂與浪漫派音樂的不同之處。這種表現手法,對當時渴望掙脫浪漫主義音樂藩籬,尋求突破的音樂家們產生了沖擊,也推動了這一藝術流派的發展。
從《木偶的步態舞》這首鋼琴小曲的內涵來看,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無疑對當時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使音樂藝術的發展方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印象派音樂也并非憑空出現,它繼承了浪漫派音樂的某些元素,比如肖邦對色彩性音樂的重視和對踏板的精巧運用,格里格音樂作品富于變幻的和聲,對鋼琴音樂的細膩處理,對標題音樂體裁的沿用等,都在印象派音樂作品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同時,印象派音樂中也出現了現代派音樂的某些元素,比如全音音列、不協和和弦進行,致使調性模糊,打破浪漫派音樂傳統,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音樂體系,大大影響了20 世紀的現代音樂。因此,“印象派音樂可以說是連接浪漫派音樂與現代派音樂的一條紐帶,是一個音樂新時代的端倪,是新世紀音樂藝術中許多重要特點和表達意境的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