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晶,王幸云
(常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其中偏癱為主要并發癥之一[1],且以老年人較為多發,主要由于患者高位中樞發生病變,導致控制低位中樞的能力下降,造成患側髖關節運動能力降低,引發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障礙[2]。由于人體具有較強的代償能力,故早期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干預措施,可激發大腦潛能,使受損腦組織得到改善和修復[3]。給予早期常規康復訓練,雖能一定程度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但所需康復時間較長,患者依從性較低,難以達到預期效果[4]。Brunnstrom技術屬于新型康復手法,能夠根據患者恢復時期的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干預,指導患者開展正確運動,還可使患者清晰了解自身運動情況,從而增加患者自信心,提高依從性[5]。Bobath技術屬于神經生理療法,主要通過抑制機體非正常行為和姿勢,以恢復正常行為和姿勢,達到恢復中樞神經的目的[6]。基于此,本研究觀察了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干預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4年8月—2020年12月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9.24±2.55) 歲;偏癱病程(70.78±7.66) d;卒中部位:右側23 例,左側27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69.41±2.43) 歲;偏癱病程(70.83±7.72) d;卒中部位:右側22 例,左側2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7],且經頭顱CT檢查確診;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15 分;伴有肢體運動障礙等偏癱癥狀;具有基本的認知及溝通能力;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并發全身慢性疾病者;合并嚴重意識障礙;失聯或中途退出者。
兩組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以改善腦組織損傷,修復腦神經細胞。對照組給予早期常規康復訓練,在患者生命體征基本平穩、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48 h后開始實施常規康復訓練。第一,患者取健側臥位,期間協助患者翻身,每小時1 次。第二,偏癱肢體訓練:協助患者進行肢體伸展、收縮訓練,訓練按照“被動—主動、臥位—坐位、床上—床邊、床上—床下、站立—走動”的順序進行,循序漸進。第三,被動運動:進行上、下肢各部位訓練,先進行上肢訓練,(上下、左右伸展、旋轉,每次10 min,早中晚各1 次,每天3 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加減。第四,主動運動:訓練患者自主運動,患者依靠自身意念,由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以控制肌肉收縮,助其完成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其中以Bobath技術為主,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及偏癱肢體功能狀態,采取一對一原則,并按照被動-輔助-主動的訓練原則指導患者開展康復訓練。第一,急性期康復:包含感知覺刺激、床上體位擺放、四肢關節床上被動和主動活動、輪椅和床的轉換訓練、十指交叉握手(Bobath握手)自我輔助訓練、下肢橋式訓練、健側膝關節和髖關節肌力訓練等。上述康復訓練每次30 min,每天1 次。第二,恢復期康復:主要目的在于促進患者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的恢復,主要包括坐位平衡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及立位時選擇運動、步行能力訓練、肢體活動能力訓練等。上述康復訓練每次不少于30 min,每天至少2 次。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4周。
軀體屈曲痙攣: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根據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MAS)進行評估,分為0~5級共6 個等級。為方便統計,將評定等級量化為分值,范圍1~6 分,分值越高,肌肉痙攣越強。根據臨床痙攣指數(CSI)評估患者痙攣程度,總分0~16分。評分越高,痙攣越嚴重。
肌張力: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采用Brunnstrom 肌張力分級評估患者上、下肢肌張力,分為6 個等級。1 級:軟癱期,無任何運動,計1 分;2 級:聯合反應期,計2 分;3 級:共同運動初期,計3 分;4 級:共同運動期,計4 分;5級:分離運動初期,計5 分;6級:協調性運動,計6 分。分值越高,病情恢復越理想。
肢體活動能力: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采用Fulg-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功能,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強。根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并發癥發生率:干預過程中,對比兩組患者關節攣縮、肌肉萎縮、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干預前,兩組MAS和C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AS和CSI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痙攣程度比較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上、下肢肌張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上、下肢肌張力分級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runnstrom肌張力分級比較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FMA和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FMA和ADL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肢體活動能力比較單位:分
干預過程中,對照組出現肌肉萎縮3 例,關節攣縮4 例,壓瘡3 例;觀察組出現肌肉萎縮1 例,關節攣縮1 例,壓瘡1 例。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3/50),低于對照組的20%(1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37)。
研究發現[8],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改善程度與神經系統可塑性密切相關。因此,降低神經細胞損傷、促進神經系統恢復,對腦卒中患者恢復各項機體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多采用常規康復訓練,選擇在受損腦組織早期進行康復干預,避免了軟組織繼發性變化,保證康復效果,但干預手法單一,僅針對局部康復,易受患者神志情況影響。Brunnstrom技術是一種促通技術,廣泛應用于因中樞神經損傷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該技術可利用機體中樞平衡調節肌肉張力;還可引起機體緊張性反射,刺激機體主動活動,恢復肢體功能。Bobath技術屬于“外周干預”,常用于腦癱患兒和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該技術通過反射性抑制神經元損傷,降低肌張力,抑制異常運動姿勢,促進形成正常運動模式,恢復運動功能。因此,本研究將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研究價值較高。腦卒中發病后,腦血管壓迫并堵塞支配機體運動的神經,最終導致上肢和下肢肌張力降低、軀體屈曲痙攣等肢體障礙[9]。干預后,觀察組MAS和CS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Brunnstrom肌張力分級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說明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能夠改善軀體屈曲痙攣和上、下肢肌張力。常規康復訓練在早期給予患者康復干預,有效利用神經損傷的黃金恢復期,能夠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大腦皮質功能的重建,恢復運動功能,增強患者血液循環能力,改善神經功能,有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快速吸收滲出物與血腫,修復和再生神經組織,從而降低肌張力,明顯緩解肌痙攣。不足之處在于缺乏針對性,干預效果不甚理想。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通過指導患者運動訓練,刺激反應運動,恢復痙攣肌肉的張力平衡,且能夠增強肌肉收縮,減輕肌肉牽張反射,保持拮抗肌感受器和神經元興奮性,逐漸促進拮抗肌神經傳導功能恢復正常,增強肌肉活動準確性和順應性,從而協調上、下肢屈伸肌的平衡[10]。
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樞神經緊張性降低,腦組織與細胞失活,使生理功能減退,大腦組織功能障礙,最終導致肢體功能障礙[11]。干預后,觀察組FMA和AD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改善肢體活動的能力優于常規康復訓練。神經生理學理論認為,中樞神經損傷早期,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神經元可再生。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從日常生活能力、肢體功能康復等方面給予患者早期干預,促進神經元的再生,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改善肢體偏癱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配合康復干預工作的積極性,促進肢體活動力恢復。不足之處在于僅針對局部康復,患者的神志情況可能會影響后期康復。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主要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強化訓練,易形成肌肉記憶,從而提高神經元傳輸能力;并可使機體局部組織細胞興奮,經神經傳向中樞,調節全身血液循環,從而加強腦部組織血供,恢復腦神經功能,修正異常運動模式,進而促進肌群間的相互協調和平衡,提高肢體的對稱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活動能力。在早期常規康復干預下,增加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糾正了異常運動模式,強化了正常運動模式,對偏癱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以往常規康復訓練通過保持良好體位,使肢體處于功能位,提高患者早期認知能力,從而預防壓瘡和肢體攣縮等并發癥。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通過降低患者肌張力,緩解肌肉異常痙攣,增強患者肌肉活動力量,擴大肢體活動范圍,能夠更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推拿可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能夠改善患者軀體屈曲痙攣、上肢和下肢肌張力及肢體活動能力。但本研究存在觀察指標較少、未對研究對象開展隨訪調查等不足,關于Bobath技術結合Brunnstrom技術長期干預效果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