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桐城市人民醫院,安徽 桐城 231400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以2 型糖尿病最為多見。目前對于糖尿病的治療,除了控制危險因素外,藥物治療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由于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2 型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低的發生率約為37.3%[1]。我國糖尿病慢病管理存在管理模式單一、管理效果差、缺乏多學科協作管理等問題,導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認知低及依從性差[2]。大量研究證明[3-4],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糖尿病控制效果。目前國內慢病管理團隊多是以全科醫生為主體,輔以護理人員的模式[5],而慢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為院外治療的主要形式,傳統模式無法針對管理過程中藥物因素進行太多的有效干預。研究表明[6-7],藥師參與慢病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降低患者用藥風險及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采用藥師聯合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團隊協作模式,探討以藥師參與的慢病多學科全程管理,對于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慢病管理的架構,提升管理的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用藥經濟性和安全性的影響和意義。
選取2020 年1 至12 月在安徽省桐城市某社區衛生機構中收治2 型糖尿病患者69 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分布30~65 歲,年齡(51.23±2.80)歲,其中男性35 例(50.72%),女性34 例(49.28%)。
納入標準:(1)年齡在18 歲以上;(2)符合《中國2 性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對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病情穩定,無其他嚴重并發癥;(4)無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5)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6)能配合研究完成隨訪者。
剔除標準:(1)資料信息不完整者;(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惡性腫瘤患者;(4)因藥物不良反應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患者納入研究后檢測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基線數值。并采用問卷對患者用藥行為的基線資料進行調查,其中患者用藥依從性和疾病自我管理水平分別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7]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8]進行評價,其中Morisky 用藥依從性量表滿分為8 分,表明用藥依從性良好;6~8 分表明用藥依從性中等,小于6 分,表明用藥依從性差,有效依從率(%)=(依從性良好例數+依從性中等例數)/總例數×100%。SDSCA 量表包括普通飲食、特殊飲食、體育鍛煉、血糖監測、足部護理、藥物使用等6 個方面內容,總分0~77 分,得分越高提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詳見表1,2。

表1 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

表2 SDSCA量表
組建醫師-藥師-護師慢病全程管理多學科協作團隊,包括1 名藥師、1 名醫師和1 名護師。護師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健康信息錄入和整理,并進行相關的護理。醫師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判斷分析,根據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程度、血糖控制水平和治療滿意度及其他健康需求,對患者進行綜合全程管理。藥師全面了解患者生活方式、治療方案、疾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藥物依從性等,并聯合醫師制定干預方案,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指導、藥學服務、診療服務等,每月開展1 次糖尿病健康知識講座,內容包括飲食、運動、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等,針對患者用藥情況開展個體化藥學服務。
本研究對患者進行3 個月隨訪,并采用患者用藥依從性、疾病自我管理水平及血糖控制指標作為評價指標。3 個月隨訪結束后,再次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和SDSCA 量表調查患者用藥依從性和疾病自我管理水平,并檢測患者FBG、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依據《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以FBG3.9~6.1 mmol/L、餐后2h血糖3.9~7.8 mmol/L 和糖化血紅蛋白4%~6%作為血糖達標參考,其中血糖達標率(%)=血糖達標例數/總例數×100%。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用藥依從性、SDSCA 評分、FBG、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及血糖達標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患者用藥有效依從率為76.81%,干預后,患者用藥有效依從率為88.41%,較干預前明顯增加(P=0.002),詳見表3。

表3 藥師參與干預前后2型糖尿病69例用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患者SDSCA 評分(31.59±3.92)分,較干預前(17.61±4.52)分明顯增加(t=9.31,P<0.001)。
干預后患者FBG、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較干預前明顯下降(P<0.001),血糖達標率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01),詳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較()

表4 干預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較()
在我國目前醫療形勢下,慢病管理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構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健康中國2030”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明確目標,要求構建包括全科醫生、藥師、護理人員、營養師、康復治療師等在內的多學科更完整的醫療團隊,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改善慢病管理效能。糖尿病由于并發癥多且多較嚴重,危及病患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如何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管理效果,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10-11],自我管理水平較差是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風險因子,病程、是否為本地醫保及神經質得分是患者用藥依從軌跡的影響因素。
然而,目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傳統慢病管理,多以口頭宣教為主,對于用藥依從性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缺少支持。本研究采用藥師、醫師及護士聯合指導方式,從普通宣教變為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宣教的多學科慢病全程管理;經過干預指導后,患者FBG、餐后2 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降低,血糖達標率明顯增加,且患者用藥有效依從性、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明顯提高(P<0.01)。因此,相比較單純囑咐患者遵醫囑用藥,藥師聯合醫護的社區多學科慢病全程管理更具有臨床應用價值[12-13],能明顯提高患者用藥水平,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時提供綜合藥物和疾病、藥物和食物等相關健康教育,對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很大地促進作用。
目前國家在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以及家庭醫生簽約制服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16]。然而,在國內三、四線城市或者更小的城市,居民對于社區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制的了解很少,甚至不知曉這些服務,日常就醫或者慢病取藥時,大型三級醫院依然是就醫第一選擇。在分級診療下醫療資源的利用依然處于一個失衡的狀態。一方面可能與政府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視及宣傳還不夠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群眾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信任度較低,社區衛生機構服務內容較少,醫療水平較低,不能滿足居民的醫療需求。而本研究通過采用醫師-藥師-護師多學科慢病全程管理,藥師進入社區參與慢病管理,為患者提供專業化個性化藥學服務,并做好藥學監護及用藥指導和宣教,有效彌補了傳統社區慢性管理的模式單一、管理效能低下的缺點,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用藥依從性及疾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進一步提升藥物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