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在很多日韓的影視作品(不論是電影還是連續(xù)劇)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一種共同的情節(jié):主角或者配角往往深陷債務危機,不可自拔。他們借了高利貸,到處被黑社會追債。黑社會的手段也很了得,除了我們可以想得到的血腥方式,還有各種夸張的騷擾,比如兩個小混混帶著鋪蓋卷,一屁股住到債務人家里,躺到人家臥室的床上要睡覺。
日劇和韓劇出現高利貸橋段的概率非常之高,愛追劇的朋友甚至都可以做一個統計,一定會印證我的觀察。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拍攝的黑社會電影中,高利貸的橋段更多。高利貸和色情、毒品并列為日本黑社會的三大經濟支柱,電影里的黑幫為了爭奪某個街區(qū)的高利貸“特許經營權”,時常發(fā)生火并,讓好多年輕小弟葬送了性命。
文藝作品源自社會現實的土壤。在日韓這樣的東亞經濟體,民間高利貸的確是一個普遍現象。在韓國,甚至不止一次出現過明星因為借了高利貸無法還款,最后被黑社會追債,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韓國的明星沒有中國的明星賺得多,在此可見一斑。
那么,一個社會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會出現普遍的高利貸現象?根據日韓的經驗,在經濟從高速到低速增長的換擋期,高利貸現象會變得更加普遍,供給和需求決定了高利貸的蓬勃。
在供給側,作為資金最終來源的銀行會面臨優(yōu)質客戶大規(guī)模減少的問題。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多數“理性”的企業(yè)都會減少貸款。一是因為外部投資機會在變少,投資收益率降低,企業(yè)貸款投資的欲望沒有以前強烈了。二是利息會蠶食企業(yè)的現金流,在衰退時期,企業(yè)必須減少利息支出,保住可貴的現金。
在特殊的時代,過度負債絕非明智之舉。
當優(yōu)質企業(yè)減少貸款,銀行的利息收入必然降低,銀行就要想其他辦法。于是,銀行開始做“下沉”的生意,信用更差的貸款者(小企業(yè)和低收入個人)成為了備選對象,這樣一來,銀行的“次級貸款”開始增長。銀行未必會自己來做“下沉”的生意,他們往往通過把錢分發(fā)給貸款公司來做。這些貸款公司要么和黑社會合作,要么自己就是黑社會。
在需求側,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會有很多新的高利貸需求爆發(fā)出來。經濟不行,失業(yè)率自然上升,這時候,很多人沒了工作,往往會盲目創(chuàng)業(yè)。他們沒有資源,沒有學歷,沒有經驗,只有血肉之軀和不屈的心,但最后卻只能進入那些過度競爭的行業(yè),失敗概率極高。
在日劇中,一些高利貸的債務人竟然是為了開個便利店去借錢!要知道,這是一個毫無準入門檻的行業(yè),“卷”得要命。而且,零售講求規(guī)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小型便利店怎么干得過大型連鎖巨頭?拿便利店行業(yè)來說,日本更是全球最“卷”的市場。7-11便利店模式為何誕生于日本,就是因為這個市場足夠“卷”,所以從業(yè)者必須竭盡所能討好消費者,24小時營業(yè)也不在話下。
除了便利店,債務人還從事餐飲店、咖啡店、奶茶店或者路邊便當銷售等業(yè)務。這些行業(yè)的共同特點是競爭者無處不在,“卷”得一個比一個狠。
當然,很多債務人也是癮君子,他們熱愛賭博或者毒品。但更多的債務人,的確都曾做過小生意,曾經有著讓人尊敬的夢想,只是沒有成真。最終,經濟衰退的一粒灰,落到這些小微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頭上,變成一座山—利息,永遠都還不清。
日本和韓國作為東亞最先富裕的兩大經濟體,它們早已都走過了高速增長階段,在經濟換擋或者說停滯的時候,社會內部的“卷度”會變得更大,高利貸只是一個截面。它對所有人都有啟示價值。
在特殊的時代,過度負債絕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