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化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響亮提出“工匠精神”,2017 年寫進“十九大”報告,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召喚。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已成為高職人才的新要求。各省市高職院校正通過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能工巧匠進校園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工匠精神的培育與研究,初見成效。
工匠精神源于傳統手工作坊中,工匠們認真、細致的工作精神和態度,追求精益求精和完美極致的產品,從技能技藝和職業精神兩個層面塑造“匠人文化”。一般來說,工匠精神包括職業素養、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注重匠人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精深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技術技能,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有所創新,進而實現技藝質的飛躍。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工匠精神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品質和精神。
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工匠精神對各行各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等新經濟背景下,互聯網融合新智能等推動新型商業模式衍變,催生新商業經濟和新商業生態,涌現各類新型生產性服務產業,產生一批復合型、融合型新職業。2019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56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全媒體運營師、互聯網營銷師等,這些新職業與傳統職業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內隱性。傳統制造業工種、流水線作業和技術類崗位往往從事的是單一的、簡單的、重復的勞動,通過觀察他們操作的程序、姿勢和動作并加以模仿就能習得知識和技能,而新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不是外顯的,更多地需要運用勞動者的認知和積累經驗予以判斷,再做出決策,表現為內在的隱性知識和技能。比如,全媒體運營師是通過對消費對象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調查、揣摩和分析,結合消費對象的消費習慣,綜合判斷消費對象的媒體選擇傾向性,最后制定多種媒體融合運營的策略。
二是崗位界限模糊性。新經濟下催生的新職業相較于傳統職業而言,呈現出跨崗位的特點,比如,全媒體運營師和互聯網營銷師都需要具備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投放廣告,開展營銷活動,崗位之間具有交叉性和相通性,崗位界限模糊。
三是工作內容復雜性。新職業最顯著的特點是復合型和融合性,通常融合了幾個相近或相似的傳統崗位職責,比如全媒體運營師實質上結合了新媒體運營和傳統媒體運營兩個崗位職責,工作內容涉及媒介組合策略、新媒體營銷、廣告投放、媒體運營、營銷策略、商務數據分析等,工作事務增加,內容復雜,難度提高。
四是職業能力綜合性。由于新職業的崗位界限模糊、工作內容復雜,對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專業基礎扎實才能靈活處理紛繁的工作,做到有條不紊;其次,專業技能過硬才能在跨崗位職責中自如切換,做到游刃有余;最后,綜合素養高超才能正確對待復雜的人際關系,做到得心應手。由此可見,單一的技術或者技能已經不能滿足新職業的要求,只有同時兼具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才能滿足新職業對人才的需求。
五是執行過程靈活性。這是新職業和商科類職業的共同點,也是顯著區別理工科類職業的特點之一。工作應對雖有大體籠統的簡單的一套流程,但是不能生搬硬套,更多時候需要變通處理。比如,在全媒體運營的媒介組合中,如果有意向投放公司從未采用過的媒體類型,沒有數據和經驗支撐,不能直接得出該媒體不能投放或者投放效果不好的結論,而是多途徑獲取信息和資源幫助做出判斷和決策。
簡言之,新經濟背景下新商科大量需求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對于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更關注“新商業”情商的孕育,努力“培養合格的管理服務提供者、商業流程制定者、審批權力擁有者、商業數據擁有者和商業創新的參與者”。因此,新經濟背景下的商科人才需求區別于理工科人才需求,崇尚的工匠精神也不盡然相同,兩者側重各異。
工匠精神是產業文化和職業精神相融合的文化結晶,滿足創新發展的需要,既傳承著歷史也代表著時代的氣質,既有其專業性特點也有其時代性特點,既有文化性特點也有社會性特點,新商科工匠精神尤其如此。
工匠精神始終關注技藝層面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茍,通過日復一日的成千上萬次地重復操作,反復改進,做到極致,在專業領域里不斷琢磨,推陳出新,有所創造。我國所評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被評選出的各行各業的工匠們無一不是追求管理的思想革新、產品的獨具匠心、質量的精益求精、技藝的盡善盡美,都是專業素質強硬、技術技能首屈一指的領先者和領路人,他們還同時擁有高尚的職業操守,嚴謹的工作作風。這些同時也是新商科專業工匠精神的專業性的體現。
工匠精神代表著一種時代的精神氣質,烙上了特定時代背景的印記。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工匠魯班利用鉆、刨子、鏟子等提高了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的社會生產力并傳承下來,在他身上,體現了極致、鉆研的工匠精神;在計劃經濟年代,全國勞模張秉貴作為百貨大樓的售貨員,練就了“一把抓”“一口清”的售貨技術,節省了顧客的排隊時間,在他身上彰顯了嫻熟技藝的工匠精神;在當代,“工人院士”李萬君作為我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杰出代表,嚴格執行394道工序,保證高鐵又穩又快地飛馳,在他身上表現了千錘百煉、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
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種隨著時代變遷和行業特點緊密結合的,具有生長性的一種社會文化(王穎娜,2017),當代崇尚的工匠精神特質一定是某個特定時代向前發展、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所欠缺而又亟需的,是時代呼吁、倡導和召喚的特質,富于強烈的時代性。
人文精神是推動工匠長遠發展的原動力,不可或缺,必須重視工匠精神蘊含的人文精神。浙商文化融合修身重禮的傳統文化和義利相合、知行合一、求真務實的浙江地域特色文化,孕育了大批的浙商企業家和浙商工匠,彰顯了“義利并舉的家國情懷”“胸懷全球的世界視野”“敢于變革的創新品質”的精神,影響和帶動了新一代浙商工匠的產生和形成。同樣,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韌不拔的湖湘文化培育了“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湖湘工匠,傳承了湘繡、湘瓷、菊花石雕等非遺物質文化,打造了湘菜、湘茶等特色產業。工匠精神的本質是文化,它具有文化傳承性、地域特質和社會文化特質,結合區域經濟和地方文化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實現以文育人、以文感人、以文化人,鑄就新一代的大國工匠。
王穎娜等認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工匠精神的實質就是個體在與社會交互的過程中將社會的公共價值觀內化為個體價值觀,并基于此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每個獨立個體在行為處事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他人、周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并且會逐漸向社會推崇的主流的價值觀靠近和趨同,當媒體宣揚工匠榜樣和典型人物時,大家迅速從榜樣身上汲取力量,并努力成為那樣的人。因此,工匠精神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征。
新商科工匠精神不僅注重技術技能的專業性,也重視職業素養的綜合性;不僅注重人才本身的硬技能,也重視人才的軟技能;不僅注重外在的產品質量和物質文化,也重視內在的文化精神和精神文化(劉東海等,2019);不僅注重個人的理想價值,也重視社會的責任擔當。在新經濟背景下,新商科工匠精神結構模型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新商科工匠精神結構模型
首先,從專業性來講,新商科工匠精神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這和理工科崇尚的工匠精神內容是一致的。不過,相比較而言,理工科傾向于外顯的專業技術技能,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藝,新商科傾向于內隱的職業道德素養。今年2月份,調研某廣告行業協會和媒體運營企業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新商科崗位工作內容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越來越強,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進步、革新,另一方面,新商科崗位面向形形色色的消費者和人群,碰見相似但不相同的各種問題,不能呆板地采用千篇一律的處事方式,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因此他們更看重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綜合素養和職業道德。縱觀近幾年推選出的大國工匠人物,理工科類工匠無一例外都是掌握精湛的技藝或者擁有新發明創造,商科類工匠大都屬于綜合素質強,管理能力卓越,恰好印證了這一點。這是新商科和理工科工匠精神的顯著差異點。
其次,從時代性來講,新商科工匠精神包括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勞動精神。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新經濟、新商業、新生態、新業態橫空出世,令人應接不暇,跨界、越界、融合、復合成為主旋律,一個人單打獨斗已成為過去式,當代更需要“集萬家所長”的團隊力量,匯聚智力支持、體力支持和經濟支持,合作精神必然成為新商科工匠精神的時代召喚。
創新是推動科技進步、企業發展和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新商業形態是一種創新,新商業模式是一種創新,新商科專業都是一種創新。新商科創新精神集中體現在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兩個層面。比如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組合成為融媒體,就是知識創新,像伏牛堂通過闖關積分提高員工積極性、將產品送到頭部主播直播間銷售,就是管理創新。創新精神象征著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資源等,代表著新希望,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且難能可貴,永不過時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勞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非常重要,應當大力傳承和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精神理應屬于工匠精神的范疇,在當代再次重申和強調勞動精神,進一步明確勞動精神的重要性,提升踏實勞動的比重,從而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改變好逸惡勞、躺平、眼高手低等不良習氣。
再次,從文化性來講,新商科工匠精神受到特定區域文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影響。文化氛圍是工匠培育的土壤,新商科工匠在孕育和成長過程中受到區域文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熏陶,不自覺地養成了特定品質,無意識地一代代傳承。徽商的“講道義、重誠信、興慈善”、晉商的“誠信為本、團結互助”的區域商業文化從骨子里影響著當地的企業家,滲透進他們的企業經營理念。工匠行為處事方式也流露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涵養,學子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的氛圍里學習和工作,耳濡目染,逐漸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信念。
最后,從社會性來講,新商科工匠精神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還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匠人通過勞動創造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享受自我成就的滿足感,這是“小我”層面的理解。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小我”融入“大我”,回饋社會,造福他人,是社會對工匠的更高要求。
新經濟背景下的新商科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層次的含義,新商科專業亟須尋求一條新的人才培育路徑,在專業性、時代性、文化性和社會性四個方面都能符合工匠精神的需要,努力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精湛、職業素質過硬,富有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勞動精神,融合當地區域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精神,統一個人理想和社會價值的新一代新商科專業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