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華,陳萬金
(1.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2.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為標志,數字經濟主要以提供內容服務網站和搜索引擎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政府和企業重點實施信息化建設。第二階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術應用為標志,在商業貿易方面有了廣泛的應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應用信息化服務平臺。第三階段是2013年后以“互聯網+”為標志,建立數字中國,數據體現價值,大量互聯網應用快速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繁榮發展。第四階段是2019年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數據是生產要素,要融入各種行業中,大數據推動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
數字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江蘇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常州市十四五規劃提出“532”發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按照通過數字技術升級改造實體經濟并相互融合發展的方針,常州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業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常州市大數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關于加快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表1),從大數據應用、工業互聯網、跨境電商等方面謀劃發展和壯大數字經濟。

表1 常州市政府部門出臺數字經濟有關文件與主要措施
自從我國提出“互聯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之后,國內的專家和學者對數字經濟有關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近年來成果眾多,呈井噴之勢。寧家駿提出傳統企業經濟在線化、數據化,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方向①。賈奇統計分析中國數字經濟影響因素,采用平穩性檢驗與VAR模型、Johanson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②。沈運紅等通過浙江省的面板數據認為,實證研究數字基礎建設、數字化產業發展、數字技術創新科研等方面對傳統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③。趙濤等研究分析222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動因、效應、機制和地區差異④。姚維瀚等從研發投入和大學生占比兩個角度進行研究,認為這兩個因素對數字經濟影響顯著,應該加大對中等規模民營和三資企業的研發資助以提高數字經濟發展水平⑤。張紅偉采用時間和個體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發現中國數字經濟顯著強化財政分權,存在區域差異性⑥。專家學者數字經濟研究集中在數字經濟戰略、數字經濟與金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個體城市數字經濟研究成果比較少。
常州十四五規劃提出“532”發展戰略,即五大中軸、三個中心、兩個示范區,積聚國際化智造名城的創新爆發力,提升長三角中軸樞紐的綜合能級,促進共同富裕,推動“強富美高”新常州建設。高質量的數字經濟是發展關鍵,數字化可以引領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數字化對常州經濟社會發展有放大、疊加、倍增效應。
2021年9月,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21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南京排名全國第7位,蘇州排名第9位,無錫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與南京、蘇州、無錫差距明顯。常州城市數字經濟排名,根據國家統計局、阿里集團等發布的數據,在基礎設施、商業、產業、政務和民生等領域的發展狀況如表2所示。根據表2進行測算賦分,得出常州的數字經濟指數,尋找常州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與問題。

表2 數字經濟指標四個城市比較
從蘇南四市來看,南京是省會城市,是國家通信樞紐、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之一,數字經濟基礎好,數字產業化優勢明顯,數字經濟優勢產業包括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等。蘇州在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方面有優勢,體現在智能制造、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無錫努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物聯網、集成電路、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其中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產值1432億,設計、制造、封測占全國11.22%。蘇州在數字產業規模領先,南京在數字民生領域領銜,常州在數字經濟指標中除了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相差不明顯,其余指數全面落后蘇州、南京、無錫,特別是數字產業指數差距明顯(圖1)。

圖1 蘇南四市數字經濟指數評價雷達圖
當然,常州在數字經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20年常州數字經濟規模3549億元,占常州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擁有常州飛機制造廠、江蘇北斗科技、新譽集團與今創集團等重點企業,在航空裝備、衛星應用以及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優勢突出。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變化來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80家,產值同比增長11.3%,占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21家,累計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8%,64家蘇南自主創新優秀企業,其中潛在獨角獸企業4家,排名江蘇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裝備產值超過1000億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40家,潛在獨角獸企業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4.5%,占比規模工業總產值47.6%(圖2)。

圖2 常州新增高新企業數和占新技術產業產值百分比
高質量發展包括要素投入產出比、內部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發展等指標。數字經濟能用較小的要素投入及環境代價實現經濟增長,體現發展的有效性和綠色性。數字經濟能調整優化經濟內部結構,有利于升級供給、需求、產業。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要素能拉動技術、管理等知識要素創新,提供持久發展增長的動力。建設國際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發展的戰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必須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以下途徑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完善提升4G、光纖、5G等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規模建設,建設一批基礎性、關鍵性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提升數字經濟支撐能力。推進基礎網絡升級,優化城鄉光纖寬帶網絡,完成光纖到戶改造,推動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有線、無線、衛星三網融合發展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推動奔牛機場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壇站、常州汽車總站等的數字化建設,落“532”戰略中的交通中軸目標。推動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領域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建設,利用數字技術保障民生。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新技術對制造產業進行全方位改造,進行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提升智能制造服務水平,培育企業發展新動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與其他省內地級市有比較優勢,行業集中在高端數控機床、智能紡機、機器人、傳感器等行業,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構建智能制造體系,實現兩化深度融合。鞏固智能制造裝備關鍵優勢產業,打造國際化高質量智造名城。
合理規劃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發揮其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的吸引帶動力,吸引行業龍頭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合作和數字產業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區已經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車、新醫藥及醫療器械、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兩特三新一現代”產業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機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著力構建打造國際合作、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產教融合的示范區,打造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賦能常州高質量發展。
建立農業綜合信息資源、應用和管理于一體的農業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為生態農業、農業生產經營、服務、農產品數字化溯源、脫貧等業務提供統一、權威的數據支撐及應用系統。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在生長環境監測、智能灌溉、測土配方、動物疾病診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推廣應用。推動“農業+互聯網”新業態,開展生鮮農產品“合作社(生產基地)+商超”等新型電子商務直供方式,縮短中間環節,線上溯源、線下銷售融合運營。打造基于數字技術的冷鏈物流、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等涉農產業一體化發展。
另外,還要創新政府管理數字化,打造高效率數字治理典范。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政府治理轉變,再造電子政務服務流程,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數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設基礎信息數據庫,通過大數據輔助決策的城市治理。
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必須引進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或團隊,對照市政府“新龍城英才計劃”,對成功引進總部大型企業所需的領軍型人才或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按“新龍城英才計劃”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類保障服務。探索“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鼓勵總部企業與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實訓基地、開辦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合作辦學,培養數字經濟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
加大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對數字經濟企業的信貸支持,包括提供貸款貼息、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對數字經濟企業知識產權、收費權及大宗商品倉單質押融資,為符合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給予更多資金支持。加快數字經濟優質企業上市融資,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推進上市公司海外投資并購。
堅持公平原則,保證各類競爭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保護企業物權、股權及其他的數字財產權。強化企業信用評價,健全社會化信用服務,以信用為基礎建立長效市場監管機制,分級分類管理。鼓勵企業應用數字技術進行科技創新、發明創造,提升企業創新活躍度。
政府要督促數字經濟企業要加強對信息的保護,杜絕數字經濟中個人信息泄露、刷臉技術濫用、非法竊取、公然販賣等安全亂象,防止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管理部門需要加強法治規范,保護個人信息,消除數字經濟的應用弊端。隨著數字經濟在生活、生產、服務場景的廣泛應用,數字經濟的反壟斷涌現,必須依法治理壟斷,出臺治理反壟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常州相比蘇南四市,南京有省會和軟件服務業之利,蘇州有制造業和人工智能產業優勢,無錫有物聯網和集成電路行業優勢。常州集中優勢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比較優勢不明顯,常州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積極的數字經濟配套政策,引入總部企業,實現數字一體化發展。數字經濟一體化是常州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能真正促進要素的自由、高效流通,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實現常州十四五發展目標。
注釋:
①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06):32-38.
②賈奇.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統計分析[D].遼寧大學,2020.
③沈運紅,黃桁.數字經濟水平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3):147-154.
④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⑤姚維瀚,姚戰琪.數字經濟、研發投入強度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05):11-21.
⑥張紅偉,王莉莉,陳小輝.數字經濟與財政分權:內在機制與實證檢驗[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07):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