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召開了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并先后頒布“新時代高教40 條”“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雙萬”計劃等重要舉措,明確了要強化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吹響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號角。對于本科教育而言,課程教學是最微觀、最基礎的問題,同時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教育部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了落實國家新時代對于高校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為社會行業培養具有創新與實踐能力的人才,新一輪的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此,文章主要以城鄉規劃專業《居住規劃設計》課程為實例,對標“金課”質量建設標準,剖析現狀課程存在的普遍問題,探索新時代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和路徑。
新時代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強化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途徑和目標,為了適應城鄉規劃行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市場需求,針對課程特點及現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采用“理論教學+”模式作為該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力爭把課程建設為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的精品課程。
“理論教學+”模式是指在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有實踐能力要求的課程教學采取“理論教學+實踐課題訓練”模式實施教學活動。該模式要求課程教學從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到成績評定等全過程要以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為導向,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課題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使學生的課程學習不僅能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還要能完成實踐課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貫通、創新與應用相融合的課程教學改革。
要做好“理論教學+”課程教學改革,關鍵是要理解好“+”的含義。文章提出了的“理論教學+”中的“+”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課題訓練相結合層面,指的是根據課程性質和目標,在進行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將相關的實踐課題訓練納入教學計劃,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有機整體,讓學生將所學的基本理論運用在實踐課題中。實踐課題形式倡導多樣化,可以是“理論教學+科技制作”“理論教學+創新創業”“理論教學+科技論文”“理論教學+實際工程”“理論教學+專業競賽”“理論教學+科研課題”等多種形式。實踐課題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創新性、挑戰性,絕不是一般的課后練習題、思考題;二是,課題研發與理論教學過程相融合,指的是將實踐課題引入課程教學計劃后,并不僅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課題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訓練在全過程中進行深度融合,全面改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在理論教學部分前沿性和時代性內容和設計方法拓展,是改變傳統“老師講學生聽”呆板模式的新型教與學形態,“理論教學+”將徹底改變專業技能課的教學設計及其相應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案設計、考試考查等。理論與實踐同步指導、同步完成、同步考查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教學體系
。
“理論教學+”模式是新時代打造金課的有效方式,以實踐課題訓練為驅動,以能力為導向,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理論教學+”模式深入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實施翻轉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實現各教學環節時間、空間分配的轉變,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該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實踐課題訓練是該模式的核心,教學過程一般包括呈現、體驗、再現、反思四個環節。呈現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體驗、再現、反思也就是進行實踐課題訓練,是學生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應用能力發展的過程
,在后三個環節,學生需要教師的幫助,因此如何圍繞實踐課題訓練開展是課程教學的重點。
將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考核要求及方式等按照要“理論教學+”改革理念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課程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高級思維及創新能力
。讓學生掌握城市居住區規劃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居住區規劃與老舊居住區改造的內容與方法等知識性目標以外,增加學生對居住區進行調研分析、設計實踐及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將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規劃價值觀。課程考核突出過程考核和結構評分,課程理論考試和實踐課題成果考核各占50%。其中實踐課題成果主要從完成度、難易度、實用性、創新性等方面進行評價,科學評定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素質程度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達成度。對規劃知識、方案設計、規劃研究、規劃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城鄉規劃本科人才培養畢業要求進行有力的支撐(如表1)。
課程內容以實踐課題訓練為中心,重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將社區生活圈、未來公園社區等時代前沿熱點、新設計標準,尤其是將實踐課題訓練所涉及的重點內容、關鍵環節納入課程教學大綱
。將實踐課題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分解為居住區概論、編制內容及目標、用地與建筑、配套設施、道路與停車、環境與綠化等六個講授專題,同時將訓練課題分解為課題開題、研發準備、用地與建筑布局實訓、配套設施規劃實訓、交通設施設計實訓、環境綠化設計實訓、成果編制、成果答辯等八個實訓環節,與專題內容相對應
。課程理論教學與課題實踐是改革課程的整體,要制定科學可行的授課計劃,明確課程理論講授的內容及其相關的實踐環節時序與進度,適當調整各部分學時,使專業課堂理論教學與課題實踐同步進行、有機融合、相互支撐,讓所學理論知識同時應用到創新實踐活動中,同步產出專業實踐成果
(如表3)。
教師自身綜合實踐能力還有待提高,對相關領域研究深度不夠,對于新理論、新方法,缺乏探究創新精神。課程內容還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基礎知識階段,對于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拓展較少,學生探究興趣不足。學生課后學習精力花費較少,課后學習時間和思考不足。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加課程設計的形式,對于學生缺乏挑戰。期末考試試題,只要學生學習態度沒有問題,花幾天認真復習通過問題不大。課程設計常用虛擬課題的形式,課題類型單一,現狀限制條件較少,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創新欲望
。
實踐課題庫建設是“理論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是提升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實踐課題類型結合居住區規劃領域研究熱點、工程實踐及學科競賽方向,突出綜合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多樣性四個特征,按照其成果形式主要分為規劃設計、調研報告、科研論文三種類型。實踐課題采用分組完成,學生可以自由組建課題小組選擇實踐課題的訓練類型。實踐課題訓練注重“產教研賽”的結合,推薦優秀成果參加學科專業競賽,論文投稿發表。實踐案例資源是“理論教學+”改革的重要課程資源,案例伴隨著居住區發展而不斷更新,在傳統國內外居住區案例的基礎上,依托近年來開放式社區、社區生活圈建設、城市老舊居住改造、未來公園社區、房地產開發實踐項目,搜集具有特色和代表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以典型案例為載體,讓理論教學與實際工程深度對接(如表2)。
萬:聽說您常有“高論”,且與眾不同.例如此次會議期間,一些同道苦惱于從事“當代科學口述史”之目的本在“求真”,但被采訪者卻常常會強調不得公開發表他所提供的某些資料或是對某一事件“真實情況”的陳述.您在主持2日上午的討論時,就此談道:
明尼漂抵的是圣安東尼瀑布。過去,由于這堵水沫翻騰的巖壁,印第安人搬運木舟和行李必須繞行。一位牧師與散發著野性美的瀑布邂逅之后,便給它取了個圣徒的名字——圣安東尼。隨后到來的人們建起了靠瀑布水力運作的鋸木廠。最后,噴著氣的汽船,從大河上游遙遠的圣路易斯駛來了,卻被這道水墻阻擋,再也無法前進。一座城市圍繞瀑布發展了起來。城市的名字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取自蘇人意為水的土語Minne,以及希臘語中意指城市的音節apolis。水城明尼阿波利斯借助瀑布的水力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之一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研稻和磨面產業的城市。
1.堅守“忠誠擔當”。要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事業,努力擔負起國家和企業賦予的職責,在本職崗位努力奉獻,爭創佳績,使國企員工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骨干力量。
(2)加強人文社科知識儲備,完善醫學生知識結構。醫學專業學制長,知識體系精細龐雜。醫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平時對文、史、哲、藝、倫理、社會、法學等知識涉獵較少,缺乏人文知識儲備。然而現代醫學提倡以患者為中心,要求醫學生必須加強人文社科知識儲備,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以回應新的時代訴求。加強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可在教學中注重醫學與人文的結合,增設人文選修課程,開設人文知識講座與論壇,加強人文師資建設,開展人文知識競賽及各種社團、志愿者活動,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醫學生人文知識底蘊,提升醫學生人文情懷。

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學科的不斷發展,社會行業中對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要求發生了較大變化。開放式居住區、小街區密路網、社區生活圈、完整居住區社區等新規劃設計理念不斷涌現完善。規劃設計類型轉變,開始關注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鄉村社區規劃等研究方向。面對行業的發展需求,但課程目標教學內容、選用教材、教學案例及課程設計選題未能及時更新,課程內容缺乏前沿性和時代性。
在教與學的組織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出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理論教學組織方式采用“滿堂灌”式課堂教學或“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的平面化或二元化方式,組織方式單一。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直接告訴學生結果答案,教學節奏較快,學生對于結果缺乏探究性,導致學習情緒不高。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與教師無情感內容的交流,更不用說討論爭論。部分學生缺乏對現代城市居住區及小區的直觀認識體驗,會出現學生無所適從、不易理解的情況,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佳。

居住區規劃設計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且沒有標準答案,要完成規劃實踐對于學生綜合能力較高。該課程教學普遍采用理論講授配套課程設計的方式,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規劃設計實踐的能力較差。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規劃知識和理論講授,忽略對于設計思維、職業素質的綜合訓練,學生在面對《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時經常沒有頭緒,無從下手。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中,學生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往往導致規劃設計缺乏邏輯性,課程設計質量較低。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組織方式,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流程,實現教師“教”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線上教學資源,把課前自學的權利還給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針對重難點進行講解,把更多時間用于研討辯論、案例剖析、方案討論、互動答疑、匯報點評等環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做好陪伴式的課題指導,與學生一起解讀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題的關鍵點、創新點,保證課題的成果水平
。幫助學生研判技術路線和成果構成,讓學生學會技術方法和明晰成果內容及其深度。善于預見、發現和分析學生實踐項目中的個性問題,做好小眾化的教學方案,針對課題進行課后指導(如圖1、表4)。


將課程與新時代金課建設標準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問題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能力薄弱;二是與社會行業脫節,教學內容陳舊;三是教學組織較單板,學習效果不佳;四是課程挑戰度不高,缺乏探究創新,這四個方面也是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將“理論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該模式深入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也是打造金課的有效方式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的是存在一種或多種來源于胃和十二指腸區域的消化不良癥狀,也不具有能夠解釋之這一癥狀的代謝性或器質性疾病,其臨床特點表現為易反復、病程長,與胃功能紊亂、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本文主要是針對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針刺穴位治療,發現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張春英,孫呂盛.基于社會發展需求居住區規劃原理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82-85.
[3]胡曉海,榮麗華.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改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17):107.
[4]凌俊.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對策——評《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互動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9(07):113.
[5]郝紅翠,龔春艷.教師教育課程理實一體化的價值、困境與對策[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8(03):88-92.
[6]尹旭紅,盧天佑,冀晶娟.方案階段日照分析策略——基于“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建筑與文化,2020(12):197-199.
[7]金妤.應用型高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初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2):33-38.
[8]張楠.基于認知遷移理論的外國建筑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J].中國建筑教育,2019(0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