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晉
2001年1月,在北京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筆者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唯一代表參加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七次核心會議,在課標研制組組長季瀏教授的主持下,對2001年版課標進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工作。
隨后,筆者先后參與了2003年《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的編制工作、2007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版)》的征求意見工作以及2011年底正式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征求意見工作。2014年底與2015年初首次確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方向,核心素養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聚焦點。筆者還參加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多次調研、測評和解讀編寫工作。2018年以后還參與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調研、測評和解讀的編寫工作。
中國的班級體育教學模式是130多年前由基督教青年會傳入天津教會學校的,體育課的課程模式延續著一百多年前師傅帶徒弟的狀態,百年如一日。
長期以來,我們只解決了體育學科缺少課時的問題,但始終沒有解決標準化、大密度、適宜強度、量化評價等問題。每一位體育教師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課,學生體質狀況可想而知。如何從“一盤散沙”模式提升到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當務之急。
季瀏教授在20多年擔任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期間,在不斷調研、實驗、考察研究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體育教學模式,2015年在全國建立了50多所實驗基地學校,進行實驗,并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進行大面積現場課的實驗與展示。實踐數據證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充分發揮了體育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是課標落地體育課堂的橋梁和金鑰匙,使上千所學校、上億學生受益。
群體運動密度75%以上,平均心率140~160次/分。
每節課要有10分鐘左右的多樣性、趣味性、補償性專項和一般體能練習。
每節課10分鐘左右的組合技戰術學練和每節課10分鐘比賽的結構化教學,摒棄單一技術教學。
在2020年8月20日的云南會議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和云南省提出:學校體育改革要移風易俗、改天換地,聚焦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大單元教學;要像語文學科課后布置語文作業一樣,體育學科也要布置體育作業;足球、籃球課每節課應該安排面向全體學生的10分鐘比賽、10分鐘體能練習,保證大密度、適宜強度的高質量體育課;學校運動場地設施改造要適應學生全員參加比賽的要求,如一個籃球場需有6個籃板,足球場需有6米×8米六塊小場地,否則,場地器材問題不解決,每節課都有比賽是做不到的,這是中國學校體育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1.在專項運動技能教學中每節課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且要求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得到切實解決。
2.側重通過設計和實施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及結構化運動技能教學,保證每節課有對抗和比賽,保證了學生切實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3.設計組合技戰術的“學、練、賽”,創設多樣復雜的情境,課上“學”什么,課外“賽”什么,解決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問題。
4.課標中關于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的標準,解決了我國普遍存在的“不出汗”體育課問題,得到絕大多數體育教師的認可。
5.通過強調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學生校內、校外各鍛煉一小時”要求,布置體育家庭作業,讓學生逐步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