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宇 趙國琴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3)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刻強調教育對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極端重要性,全面闡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涵、要求和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網絡為載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高校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占領高校大學生活躍的媒體領域陣地、嶄新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對高校大學生實施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培養高校大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其知識、能力、素質尤其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均衡提升,塑造有強烈責任擔當意識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實施“大思政課”不僅包括思政課主渠道,還包括課程思政主陣地,更包括網絡媒體平臺線上教育陣地。依托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網絡思政有效融會貫通,從而優化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渠道,開展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育,開展一體化考核評價,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全員、全程、全方位培養。
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活躍于各類媒體平臺陣地,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追求創新,喜歡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特點,依托主流網絡平臺陣地,以目標為導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延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著力于學生多元化內心需要,用學生更感興趣的、打破時空限制的、更有效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互動,從而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解決現實困難。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可以通過在校教學、網絡主題班會、黨團課、網絡社會實踐等,有針對性、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從源頭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育心實效。
課題組以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為例,組織學校學生完成網絡問卷調查,回收5352 份有效問卷,形成了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當代青年學生每天課余時間用在上網的時長多為2 個小時以上。由此可見,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的不是用于專業實踐、體育鍛煉、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而是把更多時間應用于刷朋友圈、淘寶、看影視劇、打游戲等網絡娛樂方面,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存在著不斷加深的趨勢。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高校網絡環境不斷優化升級。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必備工具在覆蓋范圍上呈現普遍化趨勢。軟硬件的升級不僅為學生在獲取信息上提供便利,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載體,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特定的教育場景如機房、多媒體教室等,而是可以拋開固定場景自由展開。
以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為例,根據學校統一要求,各院各系均已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公眾平臺,形成了一整套結構規范的融媒體矩陣,通過發布學生感興趣、關注度高的內容,方便學生了解學校現行動態。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學生也想要在平臺上瀏覽到有用且關心的內容,其中針對就業信息、學習成績、日常管理這三項大學生的關注度較高,黨團建設、思想理論、互動交流或AI 智能回答所占關注度比例較低(表1)。

表1 官方平臺學生希望瀏覽內容
根據數據顯示,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中學生更喜歡通過瀏覽相關的視頻、導圖或文章來獲取知識,這一類圖文影像在形式表達特征上往往呈現出“更實際、更簡潔、更有趣、更日常”等特征。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重形式創新,使推送內容更加精簡化、趣味化,使話語表達形式更加通俗,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化發展(表2)。

表2 學生感興趣的網絡信息呈現形式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課的投入程度較高,完全投入占比27.86%,網絡思政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提高信仰的主陣地。同時同學們認為網絡思政課程主題豐富、形式多樣,且大數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較好、吸引力大大提升,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更樂于接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根據數據顯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與學生通過微信、QQ交流溝通時情緒飽滿、熱心真誠,尊重學生的觀點,可以很好地達到交流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虛擬空間內,師生雙方身份角色淡化拉近了雙方的身份距離,使得教師的親和力增強,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
“網絡并非法外之地。”移動設備的便捷性賦予了青年大學生在觀點的表達和情緒抒發上的自由,也正是因為網絡的這種自由性,讓一部分大學生忽視了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將網絡作為個人情緒抒發的平臺,做出一些不道德行為,發表一些不正確的言論,體現了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不足。通過調查,近90%以上的學生曾通過網絡發泄個人不良情緒,少數學生還曾經在網絡上發生過情緒沖突,這些需要高校給予關注,并加強教育引導。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主要通過線上課堂教學,此外,有70%以上的學生通過今日頭條、學習強國、抖音、慕課學習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了解思想政治內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一方面,高校應積極深入大學生喜愛的線上網絡家園,做到深入學生、走近學生;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個人媒體平臺的操作能力,通過各種媒體平臺,組織開展思政課、課程思政,有力延展教育的經緯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應新時代和新形勢,永葆生機。
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容和形式是一對辯證范疇。形式是事物內部諸多要素之和的結構和外在的表現方式。內容對形式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形式也具有相對獨立性。適應內容的形式會促進內容的表達和發展,反之則起阻礙作用。根據數據顯示,有83.72%的學生表示教師通過在線教學視頻、直播等方式搭建學習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良好,趣味性增加,學生喜愛度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創新構建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充實教學資源案例庫,主動掌握更為先進的網絡技術,使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統一交融,促進和延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內聚力、親和力。
將學校及各院系現有官方微博、微信、視頻號等媒體公眾平臺,作為發布、瀏覽、轉發思想政治價值引領內容的重要渠道。學校官方媒體平臺通過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網絡平臺,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校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活動和引領中來。利用重大事件、紀念儀式、傳統文化風俗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示范引領活動,比如紅歌比賽、中華傳統文化詩詞朗誦、網絡社會志愿服務等,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圍繞大學生的思想困惑,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宣傳。針對學生遇到的各種困難,組織在線答疑、網絡對接解決問題等。通過積極引領、暖心幫助,建立信任的橋梁,促進其參與融入,夯實教育的實效性。
經過調查,大多數同學每天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軟件瀏覽各種網絡信息,在網絡空間中釋放情感,發表思想和現實生活問題已成為大學生的常態。在網絡空間中,與同齡人可以聊天、沖浪、發布和獲得信息,讓大學生感覺更自由。然而,這種表達有理性闡述,也有負面情緒發泄。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是要教育引導學生分辨網絡上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點,抵御帶有西方普世價值觀的影視作品、對社會時事政治歪曲解讀等。二是教育引導高校大學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法律意識,提高自身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三是針對社會熱點問題,要教育引導學生不發泄負面情緒,自覺與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提高政治鑒別力,增強政治定力。四是加強網絡輿情監管,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疏導和人文關懷,優化網絡輿情應對方式和能力。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確保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政治方向不偏移,理想信念不動搖。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適應新變化,主動學習新技術,掌握學生新特點,積極探索工作新路徑,強化工作能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領導地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