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香
(武威職業學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不斷升級,亟待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加快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病蟲害防治類課程是農林相關專業的崗位核心課程,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該類課程自開設以來,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校農聯合、一體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積極引入“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育理念,落實育訓結合、德技并修,提出了“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的教育模式,不斷開展課程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成果導向教育亦稱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學生通過教育取得的學習成果是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目標,強調以人人都能學會,注重學生發展和能力培養的成果為導向。行動學習是一種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的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成果導向教學當中,“成果”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學生能力達成的終點,教學實施中需要學生將知識、能力、素質內化于心,成果評估時需要學生將內化的知識、能力、素質外顯出來,這種內化和外顯是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因此,成果導向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學中做、做中學”的行動學習過程。成果導向構建的學習成果是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而行動學習是實現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成果導向和行動學習相融合,構成了人才培養的閉環,能夠滿足不同生源類型的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德與修技并舉。中國高職教育30 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育人與培訓相結合的模式不僅使學生能夠掌握直接就業技能,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更加自信,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情感交流等非認知技能。落實育訓結合與德技并修,必須大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高工學結合育人水平。
病蟲害防治課程團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校農聯合、一體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積極引入“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育理念,落實育訓結合、德技并修,將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進行有機融合,提出了“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運用成果導向反向設計課程,構建行動學習模式來實施預期學習成果,深挖思政元素,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育訓結合、德技并修。
基于“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按照“定義——實現——評估”預期學習成果的步驟反向設計課程計劃。不斷深入農林企、事業單位,進行廣泛調研與綜合分析研究,高度凝練專業學習成果和課程學習成果。農林類專業積極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預期專業學習成果;病蟲害防治類課程作為農林類專業的崗位核心課程,在預期專業學習成果的基礎上,以培養能診斷、懂規律、會防治的植物醫生為課程預期學習成果。項目組緊緊圍繞專業學習成果和課程學習成果開展工作過程系統化、行動學習任務驅動化、學習過程情景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預期學習成果;建立多元化學習成果“評價——反饋——改進”機制,重視過程性評價,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理論評估和實操評估相結合,教師評估、學生自評互評、用人單位評估相結合,全方位評價預期學習成果的實現成效,深入調研,不斷反饋,持續改進教學。
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能力本位的價值導向,根據農林崗位特點,構建“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行動學習模式。深入農林企事業單位調研人才需求、職業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每個學習領域按照職業成長與認知規律,以工作過程結構不變、學習難度逐步增加、講授內容逐步減少、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增加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載體,設計學習情景。病蟲害防治是農林生產的關鍵環節,相關課程是農林專業的崗位核心課程。該課程以病蟲害種類為載體設計了非侵染性病害防治、侵染性病害防治和蟲害防治3 個學習情景,分別涵蓋了識別、診斷、測報、制訂防治方案與組織實施等典型工作任務,每個情景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三者是平行關系。在情景學習中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引導,把“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構建“學習領域+學習情境”行動學習模式,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和學習過程情境化,從而更好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
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是成果導向教學實施的指南和具體方案。教師在編寫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時,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和情景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學習。單元教學設計包括基本信息、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反思。課前準備首先要進行學習條件的分析,包括學習起點、重點和難點的分析;其次設定課程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準備相關教學資源,明確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和分工。課堂實施是實現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涵蓋了活動歷程、學習評量和課后作業。活動歷程是單元教學設計的主體,包括準備、發展和整合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通過設計真實的工作任務和學習情景,通過小組合作查閱資料、討論制訂工作計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其原有經驗,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發展階段主要檢驗學生前期準備活動的效果,確定活動方案,實施工作計劃,開展學習活動。整合階段主要檢查工作計劃的開展情況、檢驗與展覽學習成果、進行反省與改善。
學習評量是課堂實施的重點和難點,是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預期學習成果的依據。良好的學習評量應該有多元的評量原則、多樣的評量方法、準確的評量尺規和恰當的評量時機。課后反思主要從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的課堂表現等方面進行教學分析與反思。
為了更好地評量預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和符合度,病蟲害防治類課程基于“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學模式,建立了多元化學習成果“評價——反饋——改進”機制。重視過程性評價,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學校、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預期學習成果的評量;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相結合,重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考核。在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兩個維度上設置若干個考核評估指標,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進步與提升。該考核評估體系改變了單一的考核評價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多樣化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使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全面。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積極開展雇主、校友和應往屆畢業生的回訪調研,調查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要求的符合度和達成度,積極反饋調研結果,促使教師不斷加強教學反思,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組織,變灌輸式教學為應用教學,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養,從而持續改進教學活動和培養目標,以期收到預期學習成果,提高教學的達成度和符合度,以滿足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病蟲害防治類課程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緊圍繞生態文明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辯證法和實踐論為指導,將綠色思維、生態思維、人文思維、環保思維、安全思維、經濟思維、創新思維、哲學思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中,突出“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政育人中心,積極構建以“綠色+生態+人文+環保+經濟+安全+創新+哲學”為導向的生態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培育學生的生態情感,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形成客觀的辯證思維。
加強與武威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武威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涼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蘭州新區現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的校地(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依托企事業單位對學生、現代職業農民、退伍軍人、農民工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育訓結合,滿足擴招后不同生源類型的技能需求,提高學生、現代職業農民、退伍軍人、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成立專業學生社團、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專題講座等,豐富“第二課堂”,打造多樣化的素質拓展平臺,積累實踐經驗,錘煉多方面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知能力。成立“科技支農”和“質量興農”等實踐小分隊,深入基層企業和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服務,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不斷提高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模式的實施成效
通過基于“成果導向+行動學習+育訓結合”的教學改革,病蟲害防治類課程的教學針對性和目的性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顯著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增強;課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生態辯證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建成了省級在線精品課1 門,省級課程思政微課10 個;完成院級在線精品課1 門,課程思政改革項目1 項,榮獲課程思政改革優秀成果二等獎1 項;指導學生榮獲第十二屆“挑戰杯”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1項、第十三屆“挑戰杯”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 項、甘肅省職業技能競賽“園藝技術”賽項三等獎2 項;榮獲武威市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二等獎2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