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娟
(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9)
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其中農業和旅游的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倡導農旅融合,在保障農業生產功能的前提下,拓展農業的旅游功能,以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 “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從而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升級、農民增收。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實現農業經濟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科技前沿,具有產業特色鮮明、物質裝備先進等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現代科技農業的示范。江蘇省自2010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的4級農業產業園體系。
江蘇省金壇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常州市金壇區薛埠鎮,臨近江蘇省金壇茅山旅游度假區和溧陽市瓦屋山旅游景區。園區總用地面積約2 767 hm,涉及5個行政村,其中核心區位于上阮村(圖1)。根據2021年5月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江蘇省財政廳發布的《關于公布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名單的通知(蘇農業〔2021〕15號)》,常州市金壇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為17個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之一。因筆者長期跟蹤服務茅山片區,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故選取其作為案例。

圖1 江蘇省金壇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區位Fig.1 Location of Jintan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Jiangsu Province
為獲取更多信息和資料,筆者采用了資料分析、實地調研、問卷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多種研究方法。
(1)資料分析:收集地方志、年鑒、衛星圖、地形圖、相關規劃文本及水利、農林、資規等多部門數據材料,梳理研究所需的圖像及基礎數據。
(2)實地調研:對園區內每個產業園及自然村進行實地走訪和拍照,從旅游資源、配套設施、景觀風貌等方面進行詳細深入調研。并借助無人機對園區進行空中拍照取景,獲取鳥瞰視角的空間感知。
(3)問卷調研:筆者于2017—2019年前后參與了上阮片區的美麗鄉村創建規劃、村莊規劃等系列項目,通過聯系鎮和村委會發放了調研問卷,獲取了園區、村集體、村民的相關信息。
(4)座談會:筆者于2019年在鎮/村領導班子組織下,召開了企業代表、村民代表等群體的座談會議,面對面聽取他們的意愿和需求。
農業產業園的鄉村社會關系相比普通村莊復雜,故調研對象包含了企業代表、村民代表、村干部、游客和新型產業工人。調研結果顯示不同對象主體的發展訴求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表1)。

表1 不同對象主體的發展訴求
地形地貌獨特,種植種類豐富。基地以丘陵地貌為主,自西北向東南縱向延伸,呈現“嶺澗縱貫、水脈串聯”的自然山水格局。其中丘陵谷底以水稻、水果種植為主,丘陵山坡以茶田、花木種植為主,形成林田相間的大地景觀風貌(圖2)。園區自2012年成立至今,形成了以經濟林果、設施農業種植為主導的綜合性園區,其中高效設施農業約1 267 hm,時令水果約600 hm,設施蔬菜約107 hm。目前名氣較大的特色產品有:后稷水稻、上阮粉絲、山蓬櫻花等。

圖2 用地現狀Fig.2 Current land use map
多家企業入駐,土地流轉率高。金壇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土地權屬主要分為兩類:企業和村民。經統計,園區目前已有34家企業入駐,占地面積共計達933 hm,土地流轉率約35%(圖3)。已流轉的土地主要集聚在山水資源較好、交通便利的區域,適合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現狀村莊數量多、分布散、規模小,其中大多數村莊點綴在農業園之間,農戶留有少量剩余的土地種植農作物滿足自家口糧需求。
鄉村旅游崛起,發展潛力較大。優越的山水自然風景和農業園內的花果資源都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基礎。目前園區內包含京東農業、櫻花莊園、景美葡萄園、江南孔雀園、海堂園、風景玫瑰園等多個旅游景點,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吃、住、游、采摘、觀光等多種選擇。同時結合農產品的成熟季節舉辦了金壇水果節、櫻花節、自行車賽事等一系列旅游節慶活動,已具備一定的旅游基礎。
“點破朦朧,筆畫朱砂”,隨著音樂響起,李校長和嘉賓以及班主任老師端起朱砂,手執毛筆,在同學們額頭正中點上紅痣,祝福學生們從此眼亮心明。

圖3 現入駐企業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鄉村經濟——現代農業遭遇瓶頸、旅游配套設施缺乏。目前園區內已基本形成規模化種植,但是尚未形成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的完整現代農業產業鏈,仍處于傳統農業發展階段。企業多是銷售初級農產品,缺乏品牌營銷概念,沒有變產品為禮品,產品附加值較低。
現狀旅游項目基本以企業經營為主,以農民為主體的“農家樂”和民宿少。旅游景點和旅游設施分布松散,不利于發揮集聚效應。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缺乏,園區內仍無統一對外的游客服務中心,公廁、旅游觀景點等設施供應不足。另外現狀還存在一些經營蕭條、處于關閉的企業,不僅無法提供旅游服務,還影響了鄉村景觀風貌。
鄉村環境——鄉村風貌特色消隱、生態環境局部破壞。園區內現狀村莊風貌雷同,缺乏江南特色。民房多為20世紀90年代前后建造,缺乏整治出新,建筑立面、屋頂,村莊環境多為原始村莊風貌,村民生活居住環境較差。另外園區內仍存在渚山采石場、新朋建材廠、磚瓦廠等少量傳統重型工業,對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亟待改善修復。
鄉村生活——村強民富渠道單一、村莊建設基礎薄弱。園區內農民致富渠道單一,因土地流轉幅度大,大部分村民手中除自留地之外,其他土地基本都已承包給農業企業園區,因此村民收入基本以外出務工和就近在農業園務農為主。村莊外部交通便捷,但內部道路質量、道路附屬設施等有待提升;村莊市政基礎設施、環衛設施等配置不足,缺乏運行維護。
江蘇省金壇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鄉土樂園”為整體形象定位,以農旅融合和美麗鄉村建設為重要抓手,通過做足山水資源特色,做強茶果產業品牌,力爭打造成江蘇省一流、全國先進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
加強區域統籌,融入區域旅游。從全域旅游角度來看,目前上阮的旅游發展明顯不如南部溧陽和北部茅山片區。通過加強與周邊區域聯動,如新建道路打通通道、錯位提供旅游配套、開設公交線路套票銷售等方式,借力周邊區域較高的旅游名氣、較多的旅游人次,吸引一部分游客。對內以園區管委會、村委會、企業商會為依托,通過構建統一的旅游服務管理平臺,整合分散的企業旅游資源,采用統一營銷策劃,統一售票宣傳,統一管理運營等方式,合理分配園區內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服務設施,提升園區的整體旅游競爭力。
產業互促協調,激活鄉村經濟。首先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平臺,對照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目標,分別從功能定位、規劃布局、建設水平、綠色發展、帶動農民、政策支持和組織管理等要素對園區進行提檔升級。其次加強一二三產融合,構建六次產業提升的產業鏈。通過推進一體化發展,構建種養有機結合,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生態底線控制,倡導保護開發。園區部分處于生態紅線范圍內,農業旅游業的開發建設受到一定的管控限制。應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保護型開發的角度出發,采用GIS技術對園區內的基本農田、水庫、林地、自然保護地、坡度坡向等要素進行分析,明確各項限制要素,嚴守開發底線。
優化現代農業種植結構,依據現狀地形地貌特點,引導種植結構分區,整合形成四大農業板塊,分別為特色林果種植區、精品花木種植區、有機糧油種植區和有機蔬菜種植區(圖4)。首先做大做強特色水果、花木、茶葉產業,提品質,做品牌,與周邊區域產業進行錯位發展。其次發揮帶動閑置的林田資源,引進山水休閑觀光度假產品,如樹屋、觀星屋等,增加林海穿梭、山林騎行、田園野趣、農事體驗類活動,調動農業對旅游的帶動作用。另外針對現狀10月到次年2月的旅游“空窗期”(圖5),設計冬季的旅游項目,如引進冬季花期果期的新品種,延長旅游周期,或引進溫泉養生、鄉村過大年等冬季旅游項目,豐富四季旅游業態。

圖4 現代農業種植結構分區Fig.4 Divis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圖5 現狀農產品成熟時間表Fig.5 Current maturity schedu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對外新建2條通道,加強與溧陽1號公路的銜接,積極融入溧陽鄉村旅游。對內策劃鄉村綠道環線,將分散的旅游資源景點和農業園區串聯起來,并根據項目特色策劃3種不同主題的慢行環線,分別為山水線、花果線、鄉野線(圖6)。針對現狀部分企業封閉式管理導致的旅游線路不暢的問題,責令企業開門,打開通道,將良好的山水資源對社會開放和共享。針對園區范圍大、旅游距離遠的問題,可由園區統一開設公交班次,統一對外售票運營,每個景點停靠,方便非自駕游的游客群體。其次圍繞環線設置旅游驛站,為游客提供短暫休憩、拍照、公廁等設施及服務。針對旅游配套設施缺乏的問題,可通過盤活閑置或現狀效益不好的傳統企業,用于支持和發展旅游產業。另外在農產品包裝上統一宣傳銷售,打造上阮地區特色名優品牌,如陽山水蜜桃、焦溪梨、陽澄湖大螃蟹等已形成家喻戶曉的地理標志產品。

圖6 旅游主題線路Fig.6 Tourism theme routes
提檔改造園區路網、河道、路燈、給水、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優化完善鄉村旅游指示標牌、游客接待中心、公共衛生設施、停車場、餐飲、住宿等公共旅游配套設施,為園區發展農業和旅游業提供支撐。另外根據鎮村布局規劃,按照集約化發展要求對農村居民點進行整合提升,綜合考慮村莊規模大小、所處區位、產業基礎、周邊污染情況、美麗鄉村創建等要素,最終確定以265省道為界,省道西側為園區核心區所在地,周邊村莊以服務旅游業發展為導向;省道東側村莊以服務村莊集聚發展為導向(圖7)。其次為增強區域吸引力和村莊魅力,引導村莊向特色化發展,如上阮村定位為集休閑、觀光、采摘、接待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服務次中心;赤崗村定位為以村莊公共服務為主的服務型村莊;山蓬村定位為最具櫻花風情的田園鄉村;李家山定位為以民宿、水庫濕地景觀為特色的旅游服務型村莊;澗西溝定位為江南山水民宿的特色村莊。另外按照景區標準重點整治提升旅游通道沿線的自然村落,提升旅游主通道的沿線景觀風貌,增強園區鄉村旅游吸引力。

圖7 村莊整合布局Fig.7 Integrated layout of villages
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呈現多維鄉村景觀風貌。
其中“面”上重點保護水庫、小流域生態系統、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等剛性要素,結合園區產業布局和空間規劃,差別化塑造,形成面狀空間景觀體系。
“線”上重點打造旅游主通道沿線的景觀風貌,美化亮化旅游主環線,建設園區鄉村旅游風景路。同時梳理泄洪溝渠、河道及水塘等線性濱水廊道景觀。對現狀路網進行規劃提升,打通斷頭路,修整錯位路,形成暢通、舒適、安全的旅游和生活聯絡網。
“點”上抓牢園區門戶節點景觀的營造,門戶節點是進入“美麗鄉村”的第一印象空間,通過安排公共藝術品、大型景觀花卉、景觀構筑物等造景的手法,整合農業大地景觀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來吸引游客。
鼓勵構建“村委會+企業+合作社”的多元化組織運營模式,強化村集體的經濟地位。搭建股份合作平臺,鼓勵村民入股,通過合作經營、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實現利益再分配,使村民享受到村莊發展的紅利。如陜西袁家村成立了辣子、豆腐、酸奶、粉條、菜油等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入股手工作坊,享受紅利分成;同時村民可從事導游、清潔員、服務員等工作獲取工資收入。盤活園區內的農村集體資產,包括閑置房屋、閑置用地、在租房屋等,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此外,整理低效建設用地,對效益低下的傳統鄉村工業用地進行功能置換或原址再開發,鼓勵發展旅游接待設施,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用地保障。
江蘇省金壇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縮影,從農旅融合的視角提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出路是農業和旅游業,通過提質、擴面、強基、塑特、增收5個核心發展路徑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帶動鄉村振興。該研究提出的觀點還是相對膚淺的,仍缺乏管理、政策、實施等多方面的思路,留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