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生,吳雪霞,許信旺,劉 洋,王文彥
(1.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系,安徽池州 247000;2.池州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安徽池州 247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形勢下,基于我國“三農”發展面臨新問題和新態勢的背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旅游是借助農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蘊含民俗民風的人文景觀,滿足游客“食、住、游、購、娛”等需求,領略、體驗鄉村特有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鄉村旅游具有強大的造血功能和融合功能,是促進三產融合的引擎,有利于盤活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益、繁榮農村文化,對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戰略目標具有獨特價值。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宏觀層面上,對鄉村振興及鄉村旅游展開了大量研究,內容逐漸豐富,理論日趨完善,為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有效路徑。因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時間較短,如何因地制宜,結合具體區域優勢和特色,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鮮有系統而深入的探討。為此,基于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顯著耦合關系,針對安徽省石臺縣運用SWOT分析法進行研究,提出建議措施,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石臺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石臺縣面積1 413 km,轄6鎮2鄉,人口11萬,獲“國家首批生態經濟示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名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長三角自駕游熱門十強城市”“養生宜居縣”等稱號。石臺縣環境優美,生態優良,茶園4 666.67 hm,林地12.333萬hm,森林覆蓋率達84.59%;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6 000~14 000個/cm;縣內主要河流水質達到 Ⅱ 類以上標準,山澗水可以直接飲用;縣域面積的70%為富硒區,譽為“中國生態硒都”;旅游資源富集,旅游景區11個,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2個,以“綠色自然博物院”“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為代表的山岳風光、以“地下奇觀”蓬萊仙洞為代表的溶洞地貌、以“詩之河”秋浦河為代表的生態濕地、以森林茂密仙寓山與大山富硒村為代表的古樸原始群落景觀、以世外桃源白石嶺為代表的田園風光獨具特色;文化底蘊深厚,戲劇“活化石”目連戲、曲戲的編創地,大量文物古跡傳承至今,如太平天國時期興建的古長城、保存最為完好的史稱“徽饒通衢”的古徽道等。
自2013年以來,石臺縣GDP總量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水平,在2020年疫情沖擊下仍然保持了總產值的正向增加,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如圖1所示。經濟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產值波動降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將旅游業等綠色經濟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優先發展,降低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在增進經濟效益的同時力促環境效益的穩步增長。

圖1 2013—2019年石臺縣經濟發展狀況Fig.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19
石臺縣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異,是安徽省重點產茶縣和全國名優綠茶重點產茶縣。作為安徽省唯一天然富硒縣,富硒茶產業是其主打的特色產業,也是石臺縣的農業經濟支柱,創建了生態茶園、茶園清潔化加工及茶葉深加工等新型茶園產業模式,現有茶葉加工廠近300家;茶葉產量不斷增長,如圖2所示,2020年產量達5 890 t,產值約3億元,建設了超10萬m的“石臺茶城”茶葉綜合交易市場,茶農人均茶葉收入超過3 000元,其中,“石臺硒茶”和“天方牌”富硒有機綠茶等產品在安徽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圖2 2013—2020年石臺縣茶葉產量變化Fig.2 Changes in the output of tea industry in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20
近年來,石臺縣將鄉村旅游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重點,近年來旅游業產值如圖3所示。石臺縣以“慈云洞景區”“剡溪漂流景區”“牯牛降風景區”“蓬萊仙洞風景區”“怪譚景區”“秋浦河景區”“黃崖大峽谷景區”“魚龍洞風景區”“仙寓山風景區”等多個特色旅游景點為依托,探索構建了“政府+企業+社區”“股份合作制”“協會+企業+農戶”等旅游組織與營收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企業主力、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鄉村旅游新格局。鄉村旅游的發展,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帶動旅游業總收入不斷提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多,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圖3 2013—2020年石臺縣旅游業產值變化Fig.3 Changes in tourism output value of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20
資源優勢基礎特色明顯。石臺山水秀麗、生態優良、人文厚重,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內三大天然富硒區之一,具有“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之譽。全縣“高山、生態、負氧、富硒”特色明顯,低山、高丘比重達到82%,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溶洞群地質公園1個。
農村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依托“青山、綠水、富硒、負氧”山水土氣的資源優勢,強化“綠色、生態、富硒、健康”定位,開發富硒土特產8大類100余個品種。農業品牌化優勢初步顯現,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2020年,入選首屆“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無公害產品認證數22個、綠色食品認證16個、有機食品認證12個、GAP認證1個、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認證2個。農旅融合發展態勢明顯,富硒氧吧小鎮、慢莊特色小鎮建設有序推進,硒茶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2020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99.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48億元。農村電商產業加快發展,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和物流配送中心各1個,73個電商服務站點,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億元,“石臺硒品”等直播帶貨網銷額達4 800萬元。
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穩步推進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總體建設任務560 km,全面實現“村村通公交”,獲評全省第一批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示范縣。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項目穩步實施,完成秋浦河流域水環境治理以及林茶河、緣溪河等5條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
農村環境面貌日益改善。美麗鄉村加快建設,自然村人居環境整治136個,建成38個省級美麗中心村,成功打造7個集鎮建成區。全省美麗鄉村建設驗收居皖南片區前列,被授予“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以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為抓手,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
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石臺縣鄉村旅游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鄉村旅游發展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仍面臨眾多突出問題。
旅游資源開發不合理。旅游景點分布范圍廣,旅游線路和旅游管理統一規劃尚顯不足,未充分按“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將獨立且分散的旅游資源加以整合,“景點旅游”轉向“全域旅游”瓶頸尚未突破,導致集聚效應不強;景點特色凝練不足,開發程度低,大多數景點游玩設施大同小異;當地居民販賣普通速食品在景點隨處可見,統籌管理的能力與水平尚顯不足,未能形成系統的旅游產業鏈;優勢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硒資源的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加工深度不夠,品牌效應不強;生態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健康產業鏈。
配套設施不完善。全域旅游的集聚效應尚未充分體現,高端酒店、品牌民宿等配套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設施陳舊,景點賓館的接待能力不足,優質酒店集中在縣城,但年平均入住率僅40%,旅游旺季又供不應求;鄉村旅游大多數景點位置偏僻,區域大交通、旅游公路、通景道路、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出行困難,個性化、差異化、體驗化旅游產品相對缺乏,公共服務水平偏低。
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形勢嚴峻,長期居住以中年婦女、老幼兒童為主,文化整體素質較低,服務理念和經驗缺乏;旅游經營商因成本因素,聘請的導游多為當地居民,對其他景區了解不充分,不善于挖掘景點的特色、亮點及人文要素,不能很好地向游客展現景點優勢,使得慕名而來的旅客的游覽興致銳減。
綜上,精益服務構建了基于理論、顧客和服務企業三維視角的全景理論模型(如圖2),為服務研究搭建了一個新的理論研究平臺⑩。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黨的十九大首次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完整明確的闡述,這是我國繼脫貧攻堅戰后的又一重要戰略,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改革“三農”問題的戰略基點,全方位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與方法?;趯χ袊r業問題的研判,指導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和具體實施,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旅游不僅是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而且能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
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需求。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長江經濟帶發展成為我國推動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為促進鄉村旅游協調、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突出區域特色和亮點,避免同質化和重復建設,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推動鄉村旅游競爭力的提升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交通短板即將補齊。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門段是安徽省“五縱九橫”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縱三”(濟南至祁門高速公路)的一段,其建成通車將結束石臺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項目的建設促使石臺縣交通短板得到改善,區位優勢得到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得到貫徹落實,加快石臺縣旅游資源開發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皖南“全域旅游”的目標。
網絡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當今,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通信網絡覆蓋廣度不斷延伸,進村入戶,為石臺縣產業發展提速提供了平臺,促進石臺縣夯實產業根基,特色產業的茁壯成長,特色農產品“飛”出山村,“飛”入城市。面向顧客,打造新零售平臺,實現“宅經濟”趨勢下的消費體驗;面向員工,打造“內部市場化”平臺,實現“足不出戶,全城運營”;面向社會,打造“創客平臺”,激發就業創業內生動力。
鄉村旅游同質化與需求差異化的矛盾?!班l村性”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是以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鄉土民情和傳統工藝等資源為依托,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以滿足旅客個性化需求的目標,形成游客的聚集效應。但皖南山區的資源、農產品的特色、風格相類似,在區域間的競爭中沒有絕對優勢;區域內各景區(點)相互模仿,“同質化”現象明顯,亮點、特色不突出,難以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鄉村旅游規劃與發展速度的矛盾。鄉村旅游規劃多以景觀特色為載體,以景觀規劃為切入點,集中于旅游功能和空間分區,因鄉村旅游的季節性、經營分散性、基礎設施滯后性、服務者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約,導致規劃與實際有一定的脫節。當今現實情境中,鄉村旅游以超預期的速度和規模在各地強勢發展,因調研力度與研判不足,導致規劃作為綱領性文件,指導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仍有欠缺。
鄉村過度城市化與特色打造的矛盾。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在鄉村建設中也盲目追求景觀、設施、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動城市化。新建的接待設施突顯其快捷性和便捷性,古村落由城市建筑替代,與原有的鄉村景觀差異較大。淳樸的民俗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傾向于舞臺化、娛樂化,對游客的休閑性和體驗性重視程度不足。出現的過度城市化傾向,個性化的“鄉村性”演變為同質化的“城市性”,導致鄉村旅游的魅力日趨下降。
基于石臺縣鄉村旅游SWOT分析,結合當前鄉村旅游目標市場需求,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發揮優勢、彌補劣勢、抓住機遇、突破挑戰,著力延伸鄉村旅游發展產業鏈,帶動更多的脫貧村、脫貧群眾參與鄉村旅游創業就業,共享旅游發展紅利,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創新鄉村旅游發展理念,統籌城鄉發展空間。一是強化空間用途管制,合理確定生態、農業、城鎮3類空間,構建縣域“一核四軸三區”發展格局,強化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開發區的管理,探索建立空間資源合理利用機制和保護措施,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短板,提高鄉村旅游空間品質。二是完善城鄉布局結構,促進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等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輻射帶動小城鎮發展,鼓勵支持磯灘天方慢莊小鎮、大演硒茶小鎮等省級特色小鎮發展,強化磯灘鄉洪墩村等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完善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建設,增強服務“三農”的核心功能。三是推進城鄉統一規劃,充分結合現代和傳統元素,打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升級版鄉村。
優化提升鄉村發展空間,著力增強鄉村空間開發保護質量效益。一是高效利用生產空間,圍繞“富硒農業、生態工業、休閑旅游業”富硒生態產業縣定位,充分發揮各鄉鎮比較優勢,小河鎮、丁香鎮、仙寓鎮、大演鄉等鄉鎮富硒資源豐富和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重點發展富硒茶、富硒米和富硒水等富硒產業;磯灘鄉、仁里鎮、橫渡鎮等區域,重點推動城郊型農業發展;七都鎮、橫渡鎮等山地較多的鄉鎮,重點推動高山蔬菜、林木、藥材等發展。重視景觀環境塑造及旅游資源開發,充分挖掘秋浦河、金錢山、馬鞍山圍合區域的休閑旅游價值,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以全域旅游為契機,大力發展康養、民宿、農事體驗等主題元素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二是優化布局生活空間,維持具有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價值的自然村落,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優化整合村莊資源,注重融入綠色、文化、創意等元素,充分滿足游客在休閑、娛樂、消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鄉村旅游的舒適度和滿意度。三是嚴格保護生態空間,以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產品生產和生態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構建低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中部生態綜合產業功能區、東部文化遺產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牯牛降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
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依托鄉村面貌、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和目標,優化環境、激活產業、增添活力、提振人氣,充分發揮各鄉鎮比較優勢,分類推進鄉村旅游,避免千村一面。以旅游為主的村莊,突出皖南地域文化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依托百丈崖—蓬萊洞峽谷溶洞旅游景區、牯牛降國家森林生態旅游景區、仙寓山—古徽道富硒養生旅游景區,重點提升旅游服務功能;以休閑服務為主的村莊,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優勢,推動產品供給品質化、特色化,增強村莊吸引力和聚集力,引導促進城鎮居民到鄉村休閑消費。
聚焦鄉村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深入挖掘歷史建筑、民俗文化、特色景點等資源,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步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慢莊小鎮建設,按照三產融合、產城協調、綠色生態的原則,加大對秋浦河流域自然村落、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整合,發展生態農業、傳統營養功能食品加工業、傳統手工制造業和民俗文化產業、旅居康養業、文旅服務業等產業,培育以慢生活旅居、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為特色的產業生態,打造特色康養小鎮。提升大演硒茶小鎮建設,按照“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發展思路,以硒茶產業為主導,整合目連戲、古祠堂、古油坊、古民居、古徽道和古樟樹群等特色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創意水平,打造集特色農業、鄉村旅游、運動休閑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以古村落、毗鄰重點景區和縣城的村莊為重點,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精品特色民宿發展有機結合,借鑒浙江德清民宿發展模式,以“精品”為理念,建設花果茶香、生態野趣、原味山鄉等多種主題的特色鄉村民宿系列。積極推進農家樂改造示范提升,加大農家樂改造提升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民宿設計水平和服務能力,賦予每戶農家樂不同的主題,打造不同風格的農家樂。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的需求,“筑巢引鳳”與就地孵化相結合,大力培養造就鄉土人才,促進各類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旅游,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人才基礎。首先對現有的旅游人才進行分類評價,分析不足,按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要求,實施教育培訓全覆蓋,增強旅游人才服務意識,提升其管理及規劃等業務水平,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是選派鄉村旅游相關管理部門人員走出去,加強鄉村旅游市場調研,了解人才需求,積極引進旅游專業人才,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更加雄厚的人才倚靠。三是加強鄉村本土文化調研,收集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建立大師工作室,采用“師帶徒”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構建多層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強化基層文化隊伍素質提升,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草根文化隊伍”,培育群眾文化社團,引導和扶持民營劇團健康發展,形成“人人皆演員,處處有舞臺”的文化氛圍,不斷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活力。
以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為出發點,妥善處理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系,注重保持村莊賴以生存發展的整體空間形態,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筑,注重傳承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方式。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的要求,以歷史文化保護或旅游服務接待為導向,推動大山村、河西村、新中村、蘭關村、奇峰村等特色村發展,支持按照自身需求設置相關服務配套設施。對于重點保護的傳統村落,如高路亭村、璉溪村、嚴家村、南源村、占坡村、新火村(泮巷村),加大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力度,延續和促進傳統文化發展。鼓勵支持留存情況較好的高路亭村、嚴家村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對于古村落,如大山村、珂田村、黃河村、蓮花村、七井村、華僑村、紅桃村、溝汀村、山溪村、新農村、鴻凌村、蘭關村、奇峰村等,通過原生態式保護、旅游開發式保護、特色產業式保護和景觀設計式保護,推動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充分發揮歷史建筑、古樹木等的價值。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式,為“三農”經濟建設注入了新的血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趯Π不帐∈_縣內外部環境的分析與研究,采用SOWT分析法,全面剖析其鄉村旅游發展自身的優勢及劣勢、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做好統籌規劃,突出區域特色,完善功能區布局結構,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與茶產業融合,同時提高服務水平,走綠色化發展道路,是石臺縣鄉村旅游發展及提質增效升級的有效途徑。
當前,在探求鄉村旅游發展及其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性研究中,定性分析成果較多,尚未通過定量研究方法,構建出更加成熟和科學的模型指導鄉村旅游發展,并探索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聯性。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會有更多的研究者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開展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構建全面、系統的鄉村旅游發展框架和理論體系,促進鄉村旅游科學、合理、創新、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高效發展、農村美麗繁榮、農民安居樂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