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挺,徐龍祥,趙恭文,狄春香,路洪寶
(1.山東中農聯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131;2.山東省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總站,山東濟南 250013)
蚜蟲(aphis)俗稱膩蟲或蜜蟲等,主要生存于溫帶地區,目前世界已超過4 000種。蚜蟲主要通過口器刺吸作物汁液,使作物營養不良,導致產量損失和品質下降,同時蚜蟲還是植物病毒擴散的媒介,嚴重影響植物生長。目前,施用化學農藥仍是防治蚜蟲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但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抗性問題越顯突出,湯秋玲等研究表明目前桃蚜()等多種蚜蟲已對有機磷類等不同類型的殺蟲劑產生了抗性。開發合理農藥組合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有效途徑。
氟啶蟲酰胺(flonicamid)屬吡啶酰胺類殺蟲劑,具有良好的內吸性,能對蚜蟲產生拒食作用,從而使蚜蟲饑餓而死。吳聲敢等通過田間藥效試驗證明10%氟啶蟲酰胺WDG藥后7 d對甜瓜蚜蟲防效達95%以上,劉秀春等發現10%氟啶蟲酰胺顆粒劑對蘋果黃蚜防效優異且持效期長。但氟啶蟲酰胺速效性較差。
噻蟲啉(thiacloprid)屬新型氯代煙堿類殺蟲劑,對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蟲有特效,具有較強的觸殺、胃毒和內吸作用,研究表明其對蚜蟲速效性優于氟啶蟲酰胺。氟啶蟲酰胺和噻蟲啉屬于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蟲劑,具有很好的復配可行性,但兩者組合使用的研究較少。
筆者依托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原藥優勢,通過室內及田間藥效試驗,探索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復配后對蚜蟲防治速效性及持效期的影響,旨在為蚜蟲治理提供高效的方案。
試驗蚜蟲采集于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溫室大棚西瓜植株,采集后置于室內盆栽西瓜幼苗上,于溫度(26±1)℃、相對濕度70%~80%、光照14 h∶10 h(L∶D)條件下飼養。試驗所用西瓜品種為仁鳳,購自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試驗所用藥劑98%氟啶蟲酰胺TC、98%噻蟲啉TC、40%噻蟲啉SC、60%氟啶·噻蟲啉WDG,由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提供,其中60%氟啶·噻蟲啉WDG為在登記制劑,登記靶標西瓜蚜蟲;10%氟啶蟲酰胺WDG(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從農藥市場采購。
室內藥效試驗。室內試驗參照NY/T 1154.9—2008《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9部分:噴霧法進行。按照試驗設計,將系列藥劑配制成為系列濃度的稀釋液,以0.1%吐溫-80水為對照;取長勢一致的兩葉一心西瓜苗盆栽,每株西瓜苗上接30頭1日齡蚜蟲若蟲,置于養蟲室培養24 h后,進行莖葉噴霧處理,水分揮發后立即檢查原始蟲數,并放入養蟲室培養。每個濃度3次重復。置于溫度(26±1)℃、相對濕度70%~80%、光照14 h∶10 h(L∶D)條件下正常飼養。分別記錄起始蟲數、藥后24 h和藥后48 h活蟲數,以細毛筆輕輕撥動蟲體不動視為死亡。計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死亡率=死蟲數/施藥前總蟲數×100%
校正死亡率=(處理死亡率-空白對照死亡率)/(100-空白對照死亡率)×100%
田間藥效試驗。2019—2020年分別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曲堤西瓜種植區、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房村桃樹種植區開展60%氟啶·噻蟲啉WDG防治蚜蟲田間藥效試驗。試驗設計:60%氟啶·噻蟲啉WDG制劑用量150、225 g/hm、10%氟啶蟲酰胺WDG制劑用量1 350 g/hm、40%噻蟲啉SC制劑用量405 g/hm、清水對照5個處理。試驗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馬鈴薯等作物蚜蟲》(GB/T 17980.15—2000)和《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27部分:殺蟲劑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蟲》(NY/T 1464.27—2010)。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為50 m,采用背負式電動噴器進行施藥,使葉片均勻受藥,施藥時蚜蟲發生嚴重。施藥前每小區固定5點取樣,施藥前與施藥后1、3、7、14、21 d各調查1次,計算各處理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數-施藥后蟲數)/施藥前蟲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采用DPS 7.05數據處理軟件,計算各種藥劑的毒力回歸方程=+(代表校正死亡率概率值,代表藥劑質量濃度的常用對數)、致死中濃度(LC)。采用Sun等共毒系數法計算兩藥劑相互作用。
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的LC或IC/ 混劑的LC或IC×100
理論毒力指數=A藥劑毒力指數×A藥劑的百分含量+B藥劑的毒力指數×B藥劑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數=實測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
復配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增效作用,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 運用DPS 7.05數據處理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室內復配增效比例篩選試驗結果見表1和表2。結果表明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在5∶1~1∶5復配后,表現為拮抗、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氟啶蟲酰胺:噻蟲啉復配比例為1∶2時,24和48 h測定共毒系數(CTC)均最高,分別為166.92和141.75,均為增效作用。 表1 氟啶蟲酰胺和噻蟲啉復配對蚜蟲毒力試驗結果(24 h) 表2 氟啶蟲酰胺和噻蟲啉復配對蚜蟲毒力試驗結果(48 h) 根據室內試驗,篩選出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最佳配比為1∶2,然后按照此比例加工60%氟啶·噻蟲啉WDG進行田間藥效試驗。在施藥后21 d內持續觀察作物施藥部位葉片、果實,發現所有試驗作物均無葉片及果實發黃、灼燒、畸形等藥害癥狀。 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見表3、4。由表3、4可知,藥后1 d,60%氟啶·噻蟲啉WDG制劑用量225 g/hm處理防效分別達92.48%、89.77%,高于40%噻蟲啉SC制劑用量405 g/hm防效(81.14%、79.61%),10%氟啶蟲酰胺WDG制劑用量1 350 g/hm防效最差,分別為72.85%、70.75%;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7 d時各處理防效均達到最高;處理21 d后,60%氟啶·噻蟲啉WDG制劑用量225 g/hm處理防效仍達90.45%、88.32%,顯著優于10%氟啶蟲酰胺WDG和40%噻蟲啉SC處理。 表3 60%氟啶·噻蟲啉WDG防治西瓜蚜蟲田間藥效 表4 60%氟啶·噻蟲啉WDG防治桃蚜田間藥效 氟啶蟲酰胺是由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發明的殺蟲劑,作用機理新穎,對蚜蟲高效,速效性偏差,與目前其他市售藥劑無交互抗性,且對蜜蜂毒性低。噻蟲啉防治蚜蟲速效性好,防治譜較廣,對蜜蜂毒性低于噻蟲胺、噻蟲嗪、吡蟲啉等常規新煙堿類藥劑,但持效期較短。根據IRAC的資料,2種藥劑作用機理不同且無交互抗性,具有良好的復配可行性,同時兩者均屬于蜜蜂低毒殺蟲劑,滿足綠色農業的要求。 該試驗中,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室內復配試驗結果表明,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在1∶2復配時,增效效果最佳。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60%氟啶·噻蟲啉WDG對西瓜蚜蟲和桃蚜的防效均優于10%氟啶蟲酰胺WDG、40%噻蟲啉SC處理。氟啶蟲酰胺與噻蟲啉復配后,能實現2種藥劑的優勢互補,既有良好的速效性又有優異的持效期。 60%氟啶·噻蟲啉WDG對西瓜蚜蟲和桃蚜具有良好的田間防治效果,目前山東省聯合農藥有限公司已提交60%氟啶·噻蟲啉WDG藥劑登記,登記靶標西瓜蚜蟲。2 結果與分析




3 討論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