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紅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1]。教師評價作為教育評價中的重要一環對教師隊伍質量建設產生重要影響。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再次明確指出要“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加強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制度和標準”[2]。兩大政策文件的頒布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評價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戰略保障,同時也為進一步開展教師評價工具研究提供了戰略依據。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背景下,已有諸多專家學者對教師評價改革開展了系統研究,對中美教師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比較研究,對教師評價評什么、如何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3-4]目前,我國有關教師評價的研究主要側重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制度及教師評價政策等宏觀層面的探討,專門針對開展教師評價工具的研究并不多見。然而,對教師進行客觀、公正的測定和評判離不開科學的教師評價工具的研制和使用,借助于教師評價工具能夠極大地節約開展教師評價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同時有助于提高教師評價工作的客觀性和可信性。
范圍綜述(scoping review)是基于循證實踐理念的證據總結方法,通常與文獻初步調查過程同義,是研究者識別某一知識領域的研究進展、證據范圍和性質的研究準備工作。[5]本研究采用范圍綜述的研究方法,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教師評價工具相關文獻,共有20篇文獻符合篩選標準納入分析行列,提取文獻中工具相關信息(作者、工具名稱、適用人群、評價內容、結論或建議),并對提取的內容進行匯總分析。
1.確定研究問題
本研究中教師評價工具是指對教師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與評定時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此次范圍綜述解決以下問題:在進行教師評價過程中國內外常使用的教師評價工具有哪些?我國的教師評價工具的制訂與運用還存在哪些不足,應該如何改進?
2.識別相關研究
使用“教師評價工具”在中國知網(CNKI)中分別進行“主題”“關鍵詞”和“篇名”選項檢索,使用“Teacher evaluation tool”在數據庫Web of science中進行“標題”選項搜索。設置納入排除標準,搜索范圍是2022年3月26日之前發表的文章,文獻類型不限,根據是否為教師評價工具排除教師評價指標、政策、制度和標準等,根據評價工具適用對象排除學生評價和學校評價等,非在職和非正式教師也不納入本研究范圍內。
3.研究選擇
用以上搜索策略在CNKI和Web of science兩個電子數據庫中進行了相關文獻的檢索。電子數據庫檢索中產生一批原始論文共310篇,人工去重后有287篇,對標題進行初步篩選,英文標題需包含“Teacher evaluation tool”,中文標題需包含“教師評價工具”,剩余67篇,進一步對摘要進行審閱,排除32篇與研究問題不符的論文,15篇不可獲取全文,最后對符合標準的20篇論文(中文11篇,英文9篇)進行了全文審閱,其中包含27種教師評價工具,并將最終選擇20篇文獻作為資料匯總。
4.繪制數據
納入分析的20篇文獻共涉及27種評價工具,按評價工具的類型整體可劃分為四大類:量表、問卷、檔案袋及框架工具,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在20篇選定的論文中,按國別分類有7篇是關于中國教師評價工具的,其余13篇是關于國外教師評價工具的研究,工具適用對象具體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繪制數據詳細信息,按時間先后排序如表3所示。

表1 教師評價工具類別及數量

表2 評價工具適用對象具體分布情況

表3 有效文獻綜述信息分類統計
二次分析整理得到信息如表4所示,所有教師評價工具的評估內容中重復排名前五項包括教學技能、教學效果、教育管理、職業道德、專業知識。

表4 教師評價工具中評價內容重復排名前5條目
本研究納入27種教師評價工具,總體來看教師評價工具種類繁多,適用對象涵蓋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以及高校教師。國內外教師評價工具具體可分為四大類:量表、問卷、檔案袋及框架工具。評價內容涉及教師教學技能、教師職業道德,以及教師專業知識、教師教育管理、教師教學效果等多個方面。使用評價工具的過程中運用的評價方法也涉及教師自評和他評、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等。
對選取的20篇文獻進行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教師評價工具的評價內容比較全面,涉及教師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等各個方面,包含教師的內隱性和外顯性特征,對教師綜合能力有較好的概括。評價內容指標的確立遵循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將教師的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等因素納入評價內容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兼顧教師的情感態度等因素以鼓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評價內容也隨評價工具適用對象的變化發生變化,評價工具適用對象更加具體,評價內容也更加精準。與此同時,教師評價工具的評價內容也在不斷與時俱進,逐漸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評價范圍。盡管如此,教師評價工具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仍然發現一些問題,如國內教師評價存在直接移植套用國外教師評價工具的情況,國內教師評價工具自主研發動力不足;評價內容的設置因兼顧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難免落于評價帶有主觀性的矛盾,故評價工具的可操作性也受到影響。并且就目前我國教師評價工具的研發與運用來說還十分缺乏實證探索,采用量表開展評價的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教師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評價,教師評價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教師評價工具的合理開發與使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提升的緊要關頭,科學研制和使用教師評價工具才能使教育評價改革有的放矢??茖W有效的教師評價工具將教師評價這一過程變得規范化和簡單化,不但能降低教師評價工作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對教師的能力素質進行準確高效的評價,還能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在當前“強師計劃”戰略背景下為推動我國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不斷發展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師評價工具是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抓手和關鍵切口。
取長補短、創新發展。國內以往教師評價工具多直接套用國外教師評價量表及框架工具,存在工具與評價對象不適應、工具自主研發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新時代“強師計劃”戰略背景下,教師評價工具的開發和使用應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以及教師發展的現實需要,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師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教師評價工具,在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師評價工具研發和使用經驗過程中,不斷創造提升我國教師評價工具的自主研發新活力。
舉要治繁、掇菁擷華。出于對教師群體自身所具備的人文性、復雜性特點考量,不少研究者認為教師評價工具在研發時應當盡可能多地包含所有評價指標,企圖實現面面俱到的教師評價。然而這也造成評價工具內容繁雜、評價指標難以量化、實踐操作陷入困難等問題,這與教師評價工具實現教師評價工作規范化簡單化的研發初衷相背離。因此,欲真正提高教師評價工具的實踐應用價值、提升教師評價工具的有效性,還需從教師評價工具測評內容著手,精簡教師評價內容維度、突出教師評價的關鍵性指標、結合特定教師類型研發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教師評價工具。
即窮驗問、推陳出新。目前,我國有關教師評價工具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在關于教師評價工具的研究中對教師評價內容指標的建構主要依托前人的經驗總結和主觀感受,因此,存在教師評價工具內容信度和效度不高的問題。教師評價工具應當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在實踐運用過程中不斷校驗教師評價工具的信效度,推動教師評價工具發展完善。與此同時,應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貫穿教師評價工具研發及運用全過程,平衡好教師評價工具運用對象人文性與教師評價工具本身的科學性之間的關系,以此推動我國教師隊伍質量建設和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長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