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宇 李泓昊
1.遼寧服裝業發展過程中的新舉措。遼寧服裝行業在近二十幾年的時間里發展速度比較令人滿意,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形成了部分品牌,很多品牌深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如大連的“創世”、 “桑芙蘭”內衣、“思凡”女裝、蝶姿、A&V、唐人·査依娜、叢迪、金雪兒、豐雷、凱森蒙等等。 這些企業在智能制造、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綠色發展等方面涌現出一批新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智能制造快速發展。作為遼寧省智能制造和定制的代表企業,大楊集團自2016年起全面開啟“大楊定制”中國戰略,將成熟的海外定制模式與國內服裝定制行業的特點相結合,提出中國男裝定制行業發展的全新模式,打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化服裝定制平臺”[1]。大連隆生服飾有限公司始終專注于綠色環保皮衣的設計和制造,已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皮衣供應商。為應對市場和環境變化,在“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背景下,大連隆生于2017年成功打造出全球第一家皮衣和皮革制品大數據智能制造平臺,實現從傳統服裝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引領者的轉型升級[2]。第二、技術研發不斷增強。柞蠶絲制品是遼寧的特色,通過技術、產品研發的不斷創新,拓寬了其應用領域。遼寧是柞蠶第一大省,柞蠶絲是遼寧紡織服裝行業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通過注入精湛的產品技術,開發遼寧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整合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搭建平臺和橋梁,更加精準地服務于企業[3]。由于新技術的開發與介入,在戶外運動、安全防護等領域發展較快,擁有了新龍泰、瑞沃爾、優耐特等一批在新型纖維、特種染整方面的優秀企業。第三、文化創意蓬勃發展。文化創意、品牌建設正在成為遼寧服裝企業轉型發展中的重要動能。每年一度沈陽旗袍文化節的舉辦已經是一種常態的發展,每一屆的“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活動,都為全國知名旗袍設計師及旗袍品牌搭建了展示中國時尚魅力的秀臺,也為本土設計師搭建了開闊視野、吸收養分的渠道和平臺。經過幾年來的培育和挖掘,沈陽市涌現出的一批新銳旗袍、新中式服裝設計師群體,通過沈陽旗袍文化節這個活動,展示著“旗袍故都”深厚底蘊[4]。第四、綠色發展與社會責任建設步伐加快。遼寧服裝行業綠色發展達了到新標準。服裝企業加快落實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建立綠色低碳產業鏈及供應鏈,根據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以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為重要著力點,合理布局產業鏈,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排放項目建設[5]。
2.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建設穩步提升
集群式發展,是遼寧服裝行業的突出特征,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如今,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涌現出一批極具特色的區域品牌以及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占據遼寧紡織服裝行業70%的產業集群對于行業的穩定發展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隨著市場經濟變化,消費生活方式的轉變,遼寧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正在處于新的升級關鍵期[6]。興城泳裝、海城棉服和褲裝、普蘭店西裝、瓦房店流蘇、佟二堡皮草皮革、康平塑編、東港運動戶外服裝、沈河區服裝商貿業等特色產區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聯合授予“興城泳裝名城西柳中國褲業名鎮和棉服名鎮”“普蘭店中國西裝名城”“瓦房店中國流蘇名城”“佟二堡中國皮草皮革名鎮”“康平中國塑編名鎮”“東港中國運動戶外服裝名城”“沈河區中國服裝商貿名城”“丹東高新區中國防護紡織名城”稱號。
1.服裝企業庫存壓力成為瓶頸。目前全省的服裝企業數千家,但主要是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品牌影響力小,很難成氣候。而且大部分企業重數量、輕質量,低檔次產品產量過大,積壓現象十分嚴重。由于服裝季節性明顯,且服裝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庫存問題成為最令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之一。庫存數與企業缺貨數量又往往是成反比的,因為服裝產品從采購面料到生產都有一定的周期,企業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在旺季時候有足夠的數量可供銷售,往往不得不儲備大量的貨品,這就為庫存埋下了隱患。
2.服裝企業缺乏自主設計風格。就遼寧省一些企業而言,還是以借鑒仿版、來料加工為主,產品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難度較大。遼寧省現有的服裝企業中,真正在國內叫得響的企業不多,更沒有在國際叫得響的品牌,這便造成了沒有在服裝產業傲立群雄的資本。這與遼寧省紡織服裝出口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同時有品牌但沒有名牌也制約了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升級。部分企業雖然設備也比較先進,加工技術也不差,但由于品牌的影響力太小,很多企業仍然要一直“為他人做嫁衣”。
3.行業結構鏈不健全。在時尚產業鏈理論中,面料、輔料是產業鏈中最基礎的一環,它左右著設計環節的產出。但目前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國內面料供應商較國外的面料商還有比較大的距離,面料研發能力不足,高品質的面料、輔料以及相關配飾,大多還依靠進口,這也直接制約著遼寧省整個產業水平的提升。遼寧服裝業上游產品附加值較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遼寧應該努力形成紡織、印染和服裝等配套完善、競爭有力的行業結構,提高終端消費產品生產能力和附加值。
4.服裝市場體系不成熟。遼寧省有一部分服裝企業營銷意識差,經營上依賴商業和批發市場,競爭的辦法就是壓低成本、價格,市場體系沒有十分健全。網絡批發和連鎖銷售等現代化市場、市場中介組織、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技術市場、勞務市場、市場之間的聯系還沒有達到十分密切。所以應形成較完備的商業市場網絡,已達到高級形態的紡織服裝成熟型市場。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那么創新就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性研究,實現前瞻性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的重大突破。當今的國內服裝市場面臨大洗牌,只有尋求創新才能突出重圍。企業資金流緊張、利潤下滑、庫存上升等原因都造成了服裝行業目前的種種窘境。作為國內最為傳統的商業模式,服裝行業正在面臨著重大挑戰,行業洗牌即將開始。近十年來創新在行業的發展中不斷提及,從科研到管理,創新是第一大主題。在近期一次創新年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開始轉變為創新生態之間的競爭,協同創新已是行業必然。”
長期以來,遼寧省服裝業多滿足于來料加工的簡單層次。忽略了樹立和打造自己的服裝品牌。在經濟秩序日趨規范化的今天,品牌意識已經越來越占主導地位。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強勢的品牌很可能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名牌產品成為消費者的首要選擇,是因為名牌產品意味著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價值享受和認同感。而且隨著國際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單純依靠勞動力密集來支撐紡織服裝企業發展之路,已經越走越窄。一方面國際上貿易壁壘進行壓制;另一方面,國內勞動力價格正在日漸上升。因此,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以質取勝,做出“品牌”來,以“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的商品來開拓市場,才是紡織服裝企業立身的根本之道。
促進遼寧省紡織服裝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應是遼寧省下一步集群發展的新目標。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行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7]。但是不同的集群存在不同的問題,遼寧服裝業未來集群發展還應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以集群發展帶動企業發展,推動遼寧服裝業的由大到強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遼寧紡織服裝工業作為制造業,實現“綠色發展”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而近年來行業在綠色紡織、節能降耗方面持續不斷努力。尤其是印染行業更是不斷研發新技術實現節水制造,甚至無水印染。我們遼寧紡織服裝企業應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紡織服裝工業是出口大戶,盡管近年來東南亞等制造業的崛起,但是中國仍是全球紡織工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今年紡織服裝工業的出口也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未來趨勢向好。而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紡織工業重走絲綢之路也將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向西出口勢在必行。遼寧紡織服裝業可借此東風,開拓未來行業新的市場空間。
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不少服裝企業的產銷都遭遇了較大壓力。城鎮化的加速以及國內三四線服裝市場的迅速成長為國內服裝企業拓展了市場新空間。服裝業著力渠道下沉把握三四線城市商機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線上”市場的成長性。一段時間以來,網絡銷售熱潮興起,各主要服裝品類的線上銷售均出現同比大幅增長的態勢。來自知名購物網站淘寶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包括女裝、男裝、童裝、內衣和運動服飾在內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都在58%以上,服飾配件更是出現了超過150%的同比增長。
這說明,服裝線上銷售日益崛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勢在必行。由此不難看出,服裝內銷市場潛力依然很大,值得遼寧服裝企業深挖。
數字化設計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技術升級的關鍵環節。隨著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傳統的服裝企業非數字化生產加工發展已經不適應當今的要求,要將服裝產品的起點放高,提高市場競爭力,科技的融入勢在必行。數字化技術的導入,不是一項任意的選擇,它意味著服裝業向著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整體解決方案發展的趨勢,體現了中國服裝工業發展的客觀必然性。數字化進程是國內外服裝企業激烈競爭的產物,其技術涵蓋了整個服裝業的操作過程,包括設計、成衣、管理、信息、商貿、設備等方面[8]。服裝數字化的產物——服裝CAD/CAM作為現代化高科技設計、生產的工具,它們應成為遼寧現代服裝企業、服裝產品發展升級的必備手段。
根據企業和品牌發展的需要進行服裝產品的創新設計,把創新思維和前沿技術應用到服裝產品當中,通過設計資源不斷整合,挖掘服裝產品應有的獨特價值,并體現出設計與市場、設計與文化、設計與流行趨勢的結合。設計創新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強對流行元素的捕捉和掌控。服裝的流行與當前很多的事物是相聯系的,包括文化思想、流行藝術等,而每年由專門機構發布的有關服裝色彩、款式、面料等資訊,更有助于企業掌控流行趨勢,從而增強設計創新能力,確保產品走在時尚的前沿。

圖1 服裝產業發展與產品創新360°思維整合研究模板
決定服裝產品成敗的因素很多,除了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生產能力和設計研發能力外,還有就是與產品相關的設計資源的管理,如人力資源、材料資源、信息資源等,好的設計需要好的管理。好的服裝產品設計需要企業通過科學、合理管理才能達到,同時也為產品的創新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新國潮”國之大潮,代表的就是中國驕傲,這是百度對于新國潮的定義。百度基于自己的大數據能力,能夠洞察出國潮的趨勢。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成績單式的驕傲,更要有一種儀式感去理解今天的國潮。2021年5月10日,是第5個“中國品牌日”,新國貨、新國潮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巨大利好。新國貨不僅要在國內消費者引流新消費,還要讓全世界享受到中國品質,這是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新格局的抓手。這說明新國貨品牌將主導新一輪全球化黃金機遇期[7]。借助這股國潮時尚風建立富有民族地域文化的‘遼寧設計’,可以成為推動遼寧地區服裝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動力,更是助推遼寧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改造的重要力量,是遼寧地區充分發揮經濟潛在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
遼寧省服裝產品升級首先應從人才著手,培養大批高質量、高水準的服裝設計人才,這是服裝產業發展最為有力的保障。服裝產業發展初期以一般勞動技能人才需求為主,對高素質人才需求不旺盛。但當一些企業進入到品牌階段,對高級人才,比如高級經理人、營銷策劃以及設計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就開始突顯出來了。要實現遼寧服裝產品與國際接軌,這需要服裝教育與服裝企業及時地更新理念和留住人才的意識,正確把握設計研究的方向,使我們的創新設計與設計人才的培養符合我們的國情與市場需求,實現中國服裝強國夢想。
個性化定制早已不是新鮮事。隨著80、90后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常常會有消費者抱怨:體現不了自己的個性。雖然定制服裝模式的出現恰逢其時,但是這一模式面臨不少現實的制約。世界展貿平臺專家分析,個性化之后,每件產品的數據更多,對工人要求更高,疏忽一個細節就會導致品質偏差,同時對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另外,網絡下單相對更零散、無計劃性,給工期節奏安排帶來新挑戰。面對這種新的模式,遼寧服裝企業怎樣才能“接得住”蓬勃的個性化需求?結合世界展貿平臺經驗,可以采取這樣幾種方式:首先是分析消費者的感受,體現方便的個性化的定制模式。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把自己的產品庫中所有的產品類別體現在一個可視界面上,并且提供靈活的分類以及快速的搜索手段,讓消費者以最小的成本做出決定。其次,以銷定產。例如提供相對標準化的模塊供消費者組合,通過消費訂單的精確分析再去按需定制。在后端與供應商銜接時,系統把信息發給供應商,供應商接到訂單信息后,采用相應的原料即可生產。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競爭來控制成本。再次,把設計權交給消費者。當消費者進入到定制頁面之后,利用在線編輯器能自己DIY,設計自己的圖片、樣式、文字。這樣讓每件衣服都變成獨一無二的。
以上三種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消費模式,讓消費者的個性日益得到彰顯,同時,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將得到全方位的再造。服裝商家們要想能真正長期地黏住消費者,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創新升級,才能走得更遠。
基于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條件下,遼寧的紡織服裝業應該如何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遼寧新一代紡織服裝人應該遵循怎樣的發展路徑繼續走在中國紡織服裝工業由大到強的振興之路上?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研究的課題。紡織服裝業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新時代我們需要秉承堅持、開拓創新,適應國際競爭力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產品質量、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等高層次優勢轉變發展趨勢,打造好遼寧服裝服飾產業的品牌,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