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皇城相府,一座歷史悠久的明清古堡,其內風格獨特的建筑群和背后所隱藏著的深厚的陳氏家族文化底蘊,賦予了這座古建筑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盡管如此,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皇城相府還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古堡,當地人并沒有發現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直到1998年前后才被重視并開始保護和開發利用,憑借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當地村民的不懈努力,終于收獲了成功并從中獲益頗豐。在皇城相府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有一些好的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是值得探究的,總結其中經驗用作其他文化遺產發展的參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府原名中道莊,是清代大學士、清康熙皇帝老師陳廷敬的住宅,因陳廷敬晚號午亭,故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莊。在陳廷敬輔佐康熙帝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康熙帝曾兩次住于相府,故名“皇城”。又因陳廷敬曾被任命為文淵閣大學士,康熙皇帝在給與他的御賜詩中提到“顧盼一過丞相府”,表達了康熙帝想親臨這座古城堡一游的迫切心情,所以才有了相府一說[1]。由此可知,皇城相府一名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陳廷敬所在的陳氏家族是在明朝宣德四年遷來中道莊,經過四代的發展,到陳廷敬祖父時已然富甲一方,此時正值明末農民起義,陳氏家族為了自保,依山修筑了環繞村寨的城墻堡壘,起到抵御外敵和保護族人的重要作用。隨后相府也隨著陳氏家族發展壯大一步步的擴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處處體現了陳氏家風的底蘊。具體而言,相府主要分為內城和外城兩片區域,建筑方式有主有從、有正有配,形成一個由內到外完整的古院落群,體現著封建時期的等級秩序與傳統文化中倡導的美德。
1.內城
城墻圍繞下的內城建筑錯落有致,主要分為祠廟、民居、官邸三類。祠廟主要是陳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間,是陳氏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廟,結構為兩進院落,前為祭祖堂,后為先賢祠。祠廟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場所,在上古時期便已有祭祀祖先的傳統,一方面是為了緬懷祖先,體現孝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記錄家族的輝煌和傳統,是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相府祠廟的祭祖堂和先賢祠便分別體現出了陳氏族人重“孝”的家風以及對家族輝煌和傳統的傳承。
民居有世德院、樹德院以及麒麟院。樹德院位于內城東北角,建成于明嘉靖年間,該院由主院和偏院并列排向構成,主院采用的是“明三暗五”建筑形式,正房是三層樓為長輩的住所,廂房和倒座均是二層樓為晚輩居所。院落四角還散落有天井。這類典型的四合院形制布局是“封建等級意識和宗法制度的強烈的體現”[2]。世德院是陳廷敬出生地,院落形制與樹德院大體相似。古人常說,“罪莫大于無道,怨莫大于無德”。以“樹德”和“世德”命名院落,一方面體現出陳氏族人對于“德行”的看重,另一方面也是對后世子孫的勉勵。麒麟院為相府內早期的建筑之一,且為陳廷敬祖父陳經濟居住,因為門前石獸、門前照壁上均有麒麟圖案,故稱為麒麟院。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希望麒麟常伴,辟除不祥,久而久之,麒麟吉祥的寓意便存在于廣大民眾意識中,麒麟作為某種意念的象征和表示,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
官邸為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容山公府由前后兩進院落構成,前院為會客室,后院為內宅,也是典型的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的形式。御史府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居所,因其官至督察院御史得名,因其為官邸,更是遵循了等級秩序,體現官方的威嚴。
2.外城
外城“中道莊”建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貼內城西墻而建,形似為正方形,略短于西城,東城內的建筑主要為陳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學士第,輔之以書房、花園、小姐院及管家院。
冢宰第也稱大學士第,康熙三十九(1700)年建成,北面廳堂高掛著康熙御筆“點翰堂”的牌匾。小姐院為陳氏閨中小姐和侍女所居,該院室屋頂形式采用卷棚頂,風格獨特,屋身低矮,一定程度地反應了當時女性地位偏低的現象。南書院創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是陳氏子弟學文習儒、備考科舉的地方,也是其“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重要見證。管家院為相府管家居住和辦事的場所,房屋均為單層結構,門楣上鐫刻“篤誠”二字,篤誠意為切實忠誠,表達了相府選人標準,從更深層次來看,陳氏家族選人時“人必忠誠”的要求也是其家族對自身的要求,體現了陳氏家族“忠義”的門風。
皇城相府這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堡,號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發展成今天山西為數不多的5A級旅游景區,享譽海內外,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相反是曲折離奇。
皇城相府所在的皇城村煤炭資源較為豐富,20世末的皇城村民們也是靠著挖煤冶鐵,一度成為全縣有名的小康村。當時的皇城相府也只是一座古堡,沒有得到村民們的重視,就連康熙皇帝親題的“午亭山村”的匾額都被村民做了菜窖的蓋板。
20世紀90年代末,皇城村雖然靠“煤”富裕,但資源總量減少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此時的村領導才意識到依靠挖煤發展經濟這條路走不長,于是張家勝帶著村兩委出去搞調研,學習了那些發展起來的村子的先進經驗,像蔬菜大棚、種植果園等致富方法,但在皇城村收益甚微,屢屢碰壁,最后才將目光投向這座古城堡。
為確定皇城相府的價值,張家勝到北京拜訪時任中國歷史學會會長、清史學家戴逸,以及文博界知名專家羅哲文,又幾次到上海的高等院校和歷史研究院求證,專家們肯定了陳廷敬相府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才使他有了開發皇城相府的信心。
1997年12月,全國著名專家學者云集皇城,“清代名相陳廷敬學術研討會”在這個小山坳舉行,這次研討會不僅進一步確認了皇城相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而且也為相府開發大造聲勢,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后續尋找了專門的考察團隊,對皇城村發展旅游業的可行性做出了系統全面的評估,并給出了一些規劃方案,《山西省皇城相府旅游景區總體規劃》《山西省皇城相府文化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陽城縣皇城相府國家優秀旅游目的地產品體系建設規劃》,保護且開發利用皇城相府發展旅游業的大方向這才敲定下來。
但是很快其他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一是雖然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但當地人對于皇城相府的歷史價值認識不足。二是具體如何下手開發,還沒有詳細的規劃方案,再就是開發這座古堡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事引起了縣領導的重視,為此做出對應策略。首先,派專人向村民宣傳相府開發的重要性及其帶來的利益,然后在具體開發利用過程中,通過專家們在座談會上的討論,得出了一些規劃建議:先保護修繕,再開發利用,深挖相府文化,打造相府品牌。最后政府申請專項資金并出頭向銀行申請給予皇城相府開發利用的無息貸款,這才基本上解決了資金的問題。
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工作后,相府正式開始保護和開發的工作。1998年,皇城村拿出兩億元用于皇城相府的修復和保護,并實現了舉村搬遷的壯舉。同年集資啟動三門七樓十處景點的修復建設[3]。1999年,二期工程斥資3000余萬元,耗時兩年,創造性地修復了相府所有建筑以及陳氏墓地,基本上再現了清代大學士陳廷敬為孝順其母而建成的“皇城”的風貌。1999年12月又增加了50萬元的投資,成立了山西皇城相府有限公司,下設有“皇城管理處”和“旅游公司”,基本上完成了旅游開發的前期工作,并已經開始接納海內外游客。
2010年,皇城相府成功躋身國家5A級景區行列。2011年1—11月,接待中外游客156萬人次,門票收入785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3.2億元。至2016年累計投資5億多元。皇城村通過咨詢專家“挖文化”,利用資金搞發展使得皇城相府一步步成為了國家5A級景區,皇城村民也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皇城相府的開發利用得以成功,其中的一些經驗是值得注意的,如打造綠色文化空間、文化和經濟雙翼驅動、注重拓展和品牌引領?;食窍喔畬⑸鷳B旅游體驗與地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一體化的多功能景區[4],將綠色發展的宗旨貫徹于開發利用的全過程。這些經驗對于其他文化遺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皇城相府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強調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協同發展。與煤炭經濟不同,相府的開發利用屬于第三產業,并非要以破壞環境、消耗自然資源為手段。相府的周邊環境進行綠色開發也恰符合當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全新境界。
2012年,皇城村開始在相府推動實施“綠滿皇城工程,做大景區綠肺量”的戰略。斥巨資將景區范圍內的千畝荒山種滿綠植,還將景區周圍原礦區改造成了“綠色礦區”。改善環境的同時還著眼于生態工程的建設,制定了發展“綠色觀光農業”的計劃。共投資60余萬元,建成了占地1104畝,兼有綠色、觀光和商品的三重屬性的高效率的生態農業區。這項工程不僅改善了景區的生態環境,而且開發的綠色礦區和生態工程對于吸引游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如此開發確實達到了綠色發展、居民和諧的目的。
實踐證明了這種戰略眼光是很長遠的,兼顧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利益的獲得,是符合發展大勢的。其他景區也應當吸取經驗,在不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實現環境、居民和經濟效益三位一體、互相促進的態勢。
皇城相府景區在構建綠色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生態景區的同時,還著力于開發、生產和銷售帶有相府文化的產品,利用文化資源變現為經濟效益。明清文化商業區中便體現出文化資源對經濟的發展的推動。
邁步在明清文化商業區的仿古街,明清的服飾、老字號名品、明清式建筑以及迎來送往的傳統禮數,這些深度還原明清古風的做法讓眾多游客頗為震驚。在食品街中研制推出的“皇家菜”,是對明清時期宮廷飲食文化的再現,具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美食進士雜格、相府小炒肉、相爺棗花三合一的特色套餐,形成我國北方別有風格的飲食文化。在接待服務上增加了既有清代宮廷文化特征也有現代風格特色的諸多項目。除此之外還研制了與相府文化相關的旅游文化產品,大規模地進行生產和銷售,如相府玻璃內畫球、相府陳醋、相府蜂蜜酒等,這些帶有相府特色的文化產品得到了廣大游客的青睞,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在文化資源的融入過程中,資金投入也必不可缺,可以說文化資源和經濟投入是相輔相成的。相府景區通過引進影視文化產業用來和本地的旅游文化相互促銷,使得相府景區同時擁有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兩種特色,如大型歷史連續劇《康熙王朝》就是相府景區合作投資拍攝的,有不少游客也是因為這部劇才來到了皇城相府,親身感受相府文化。除了《康熙王朝》,還在相府景區內拍攝了《一代名相陳廷敬》《再回相府》《名相風云》《天朝國風》等20余部大型影視劇,進一步提高相府景區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絡繹不絕的來參觀。
由此可見,文化與經濟在遺產的開發中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其他文化遺產在開發中也應重視二者之間的促進作用。
注重品牌的引領是皇城相府開發過程中另一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措施。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是一種商品綜合品質的體現和代表,更是企業無形的財富。相府在發展過程中也很重視品牌的作用。
皇城相府的品牌建設起初便融入了相府獨有的文化資源,注重文化營銷,因為文化營銷在對消費者滲透力和影響力方面更能使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5],但是最初的受眾群體僅僅是一些知識分子,如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教師等群體。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受教育程度提高,開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享受,探訪古院落、感受百年前的文化氛圍恰符合了一部分人的追求,此時以名人故居、古建筑群為品牌內涵的皇城相府就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從2002年至2022年,皇城相府的管理部門共申請、注冊相府旅游產品商標45大類、200多小類,皆為省級著名商標或全國馳名商標。商標成為了企業的無形資產,其價值在22億元左右,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品牌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品牌更可以直接拉高該景區的知名度,帶來無窮的價值。其他景區也應積極注冊屬于自己的商標品牌,實現專利化發展,并依靠品牌的巨大社會反響從中獲益。
總之,皇城相府與其他古院落遺產,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并無實質性或根本上的不同,僅存在文化底蘊、開發程度不同而已,借鑒皇城相府開發成功的經驗能夠促進其他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