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田土交易中“找價回贖”案件的審判研究

2022-10-13 13:04:42杜怡蒙
文化學刊 2022年7期
關鍵詞:規范

杜怡蒙

一、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找贖”習俗

(一)“找贖”的概念

傳統社會中,“典”和“賣”是不動產交易中最為常見的方式。其中,“典”一般指以田宅為標的抵押關系;“賣”為田土所有權的完全轉移,在明清各地的實踐中,賣契分為“一般賣契”和“杜絕契”,或稱“活賣”和“絕賣”。有學者認為,“典”包含“活賣”這一類型。另有學者認為,“絕賣”可以含括“活賣”[1]。還有學者認為“活賣”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賣主保留所有權的“典”,一種是不保留所有權的“絕賣”。關于“典”和“絕賣”的區別,《大明律·戶律·田宅門》將“典”概括為“田宅質人、取其財貨”,將“賣”概括為“田宅與人、易其財”。本文認為,“活賣”和“典”都是賣主保留了土地所有權的交易形式,在此種交易中賣方留有找價和回贖的權利。

“找價”,也稱找貼、增找、添典、加價、加找、加添,是指一樁土地交易完成后,賣方仍再次或多次向買方索取加價的經濟行為;“回贖”則指賣方在交易完成之后以原成交價買回原產的行為。有關找價的記錄最早出現于《宋會要輯稿》中,其中的“添典”就是后來的找價。明清時期,土地交易增多,找價回贖越來越頻繁地應用于田土交易之中。明嘉靖萬歷年間,找價回贖漸漸成為“俗風”“俗例”,至清乾隆時各方面已臻成熟,對社會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有學者統計,當時內地等省均有找價行為出現,立有文契書明,雙方簽字畫押,并有中人在場[2]。

(二)“找贖”產生的原因

1.土地價格上漲

明清時期,土地產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土地爭奪加劇,地價不斷上漲,占用了一定土地面積的房屋果園等不動產也隨之提高了價格。明弘治年間,邱浚曾指出,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與明初相比,田價增長了十余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到乾隆六年(1741)的五十年間,江西省信豐縣“田價比往年貴了幾倍”。地價上漲導致田土交易異常活躍,清有“百年田地轉三家”的俗語。然而,對于這段時期的田土交易性質,有學者指出:商業性并非這一時期田土交易的“底色”,出售田土者多是基于生活所迫。因此,田價相對較為低廉,在窘迫情形消失后,出售田土者回購的意愿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活賣成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交易形式,找價回贖的行為也隨之增加。

2.土地交易時間與過戶時間不一致

為了加強對戶籍和稅糧的控制,以防出現“產去稅存”的情況,明朝政府規定只有完成“推收”環節,買方才擁有完整、合法的土地所有權。又由于當時土地交易頻繁,交易后即進行推收將形成巨大的工作量,且容易造成造冊的混亂,故而明朝時期官府試圖將二者的時間一致化,規定造黃冊的時間間隔為十年。

土地交易時間和推收過戶時間的不一致使得找價回贖在其中形成。有學者指出,從合同的角度來看,解決產稅脫節問題的方法主要是要求賣主繳納買主所負的津貼糧差。推收之前,賣主常常以賣出價格無法覆蓋此部分要求“加找”,或主張無法繳納前糧食進而主張“加貼”,或者在經濟狀況轉好時要求回贖。如此一來,表面上買賣契約就悄然變化為抵押和典當的關系[3]。

二、有關“找贖”的官方律例

(一)全國性律例

《大明律·戶律》對規定典當人在典當期滿時應當“備價取贖”。且規定了典主“托故不肯放贖者,笞四十”的懲罰措施。而且,典主還要將多余利息刨除,按照原價取贖金。當然,如果是因為典當人因客觀原因無法取贖,則不在該律的規范范圍內。

明成化五年(1469)例《皇明條法事類纂》卷十二載《已分家產不許告爭賣絕田地不許告贖有辱罵捏告勘問官者照刁徒處置例》[4]中,兵部給事中官榮就家產分割和田土回贖指出相關弊害并題奏將家產分割和田土回贖問題并列, 提出共同遵守的規則,經皇帝批準后被其他幾個定例援引。

弘治《問刑條例》是《大明律·戶律·典賣田宅》的附例。在明朝至雍正年間相關規定完備之前,該條例一直是處理田宅交易中活賣糾紛、判斷可否找價回贖引用最頻繁的定例。

《大清律例·戶律》中的相關規定也與明朝基本一致,《大清律例輯注》對此作解釋:設典應明確回贖期限, 明確規定在契約之中。期限界至后, 典當人應“備價取贖”。如果典主有“托故不放、占獲其利”的想法,“笞四十”。對于典主經濟上的不利后果和例外情形的規定也與明朝基本一致。

雍正八年(1730)例[5]吸取成化例和弘治《問刑條例》的有關田土回贖的部分內容制定了處理田土訴訟的統一規定,對活賣、絕賣形式的認可實際上在官方層面承認了找價的合法性,且在一定程度為“活絕不分”造成的操作和理解上的混亂提供了條例支持。但此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薛允升在關于本條定例的按語中指出了它的缺陷[6]。上述問題的留存使得雍正八年(1730)例過于籠統,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很低,故而當時的田土交易依然是按民間規范進行。

乾隆九年(1744)例回應了雍正八年(1730)例中可找贖年限的問題。按照此例,年份久遠與否是能否找贖的重要判斷標準,然而在實踐中,這一標準依然是很難界定的。此外,對于雍正八年(1730)例未解決的“活”“絕”不分問題,此例依然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

乾隆十八年(1753)例較之雍正八年(1730)例最大的改變就是將找價的年限規定為三十年,顯示出官方有意以此例厘清田土交易中的典、活賣與絕賣的界限以減少因契約類型和時間含混不清引起的找贖糾紛[7]。但有研究表明,在此后的清代契約文書和民國時代的慣例調查中仍有發現“典”“絕”未明確區分的買契,故而這些官方規定的實際效用依然是存疑的。

(二)地方官府的告示與禁令

由于全國性律例過于簡略和原則化,往往與實踐中的找價回贖糾紛脫節,故而地方官員不得不通過頒布告示和禁令的形式對統一律例進行補充或變通,這些地方告示與禁令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官方的態度:

康熙末年,任浙江天臺縣知縣的戴兆佳就援引“五年規定”,貼出告示對縣民約法三章:(1)不管契約訂立的時間長短、既有搗根,若賣主給買主繳納契稅設置障礙,則買主可向官府告訴;(2)有正契而無搗根,賣主與原中人以及買主協商,照時價收取代價,繳納契稅,斷絕葛藤,如買主強迫賣主,則按照“豪強吞并罪”定罪量刑;(3)若無理要求“找價”,導致向官府告訴的,重罰[8]。

根據雍正八年(1730)例,一些地方官員制定了更為詳細和易操作的實施細則。如乾隆五年(1740)浙江發布的《嚴禁找貼惡俗》[9],以及嘉慶十年(1805)溫處道李變宣發布的找贖禁令[10]。

在上述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明清政府的全國性律例及地方規定對于找價回贖的民間習俗呈現出一種順應與否定兼有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官方在規范的制定和實行中以民間找價回贖規范為前提和基礎,并有意識地調研借鑒民間慣習,盡量不悖逆當地習俗。萬維翰在《成規拾遺》中列舉了乾隆七年(1742)一些縣的議詳經過巡撫批準命令“以上各條刊榜使地方官曉諭”,記述“其中杭(杭州府)屬之仁和、錢塘、海寧、富陽、余杭、臨安等縣,皆稱與嘉(興)府之議詳各款、俗例大概相同,均請行一例”,可推測府縣對于當地找價回贖的俗例進行過調查,并在各地榜示公布。但另一方面,官方又常常視找贖為“惡俗”。

三、“找贖”糾紛訴訟

(一)糾紛訴訟的大量出現

15 世紀后半葉、16 世紀后半葉、17 世紀中葉、18 世紀中葉等時期,伴隨地價上漲,找價糾紛訴訟增加,引起了當時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的憂慮。明中后期,以松江為例的一些地區,出現了由于“賣價不敷”導致田土回贖或加價。這一現象使得相關地方時常出現“刁訟”[11]。多數糾紛會持續數年甚至數代,常有子孫索找祖產的情況,由此引發的爭訟連年不休。田土交易中的找價回贖爭訟成風,發展到后來,找價甚至延伸到田土交易之外的其他領域:乾隆年間江西按察使凌燾發布“禁賣妻找價”的告示;光緒六年(1880)青浦縣衙門立碑刻石載明“查絕產加嘆,最為地方惡習”[12]。

(二)爭訟事由

1.契約定立中“活”“絕”不清

在訂立田土交易契約的過程中,“活賣”和“絕賣”實際上并未被清晰地界分開來。明清田土交易契書基本不會載明交易形式是活賣還是絕賣,還出現了“絕頭活尾”的典契,即在契約起始部分寫明“杜絕賣契”,尾部卻注明回贖的期間。而對于所訂立契約類型的混亂,當事雙方往往無法就賣契是“活”是“絕”達成統一意見。對于這種訂立契約中的錯位和誤解買賣雙方往往也無法言明原因,民國時代的《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中就有記載“詢問典產而書杜契之原因,各訴訟人均不能具體的說明”[13]。

2.找價回贖實踐中“絕賣不絕”

原則上絕賣契不能再要求找價回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并非如此。有學者指出“大量契約證明,以往史學界以為‘當土地賣斷或賣絕后……賣主完全喪失了贖回土地或索找、索貼、索增的權利’與史實不符。”還有學者以“允許出售者‘摘留’家庭墳地”的風俗為例,揭示絕賣后的土地也可能被認為并非完全絕斷的交易。絕賣之后,一些賣方通過持續不斷地糾纏所要進行找價。乾隆十五年(1750)河南息縣就有這樣一則案例:

“譚紹思有地四畝余,于乾隆二年(1737)間賣與傅良卜為業,價錢兩千四百文。迨乾隆十四年(1749)十二月內,傅良卜乏用,央先在官鄰人王尚珍說合,將地轉售與先在官譚德盛,議照時價賣錢七千五百文。至二十四日,譚德盛邀同原賣主譚紹思至家立約,譚紹思以價值比前較多,又兼卒歲無資,向良卜索借錢文。良卜不允,至相爭吵……”

另有一些賣方通過在絕賣后再訂立其他形式的契約進行找價:例如,在咸豐七年(1857)二月上海的一樁交易中:賣方訂立絕契,將一方屋基地絕賣給對方,三個月后,雙方又訂立了一份嘆契,而就在此份嘆契訂立一年半后,雙方又訂立了一份“永遠嘆契”,此后方再無糾紛。這里的“嘆契”是明清找價契約中的的一種類型,雖然與鄉俗和律例相違背,但在民間很常見[14]。

四、“找贖”案件的審判標準

(一)糾紛裁判的標準

1.宗親關系

而對于“關系緊密的群體”,岸本美緒在考察了六十多則涉及找價回贖的審判事例之后,發現地方官員出于“貧困、老年或者子幼、母寡”等原因而做出的“照顧情感”的判決在州縣審判中相當顯著,而在府以上的案例中則很少出現[15],對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設想:關系緊密的雙方的糾紛基本都會在州縣級進行訴訟和解決,而告到府以上的一種情況是無甚關聯的雙方,此時不具備“關系緊密的群體”這一要素;另一種情況是關系緊密的雙方從州縣上訴到府以上,一般到這種程度雙方的關系已趨于破裂,此時“關系緊密的群體”元素也幾乎消弭了。府以上的審判者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元素消失,故而很少將人際關系要素和與之相關的“情感照顧”作為糾紛解決重要元素予以考量。

2.價格平衡

在明清時期的找價回贖的糾紛審判中,“原價過低”是影響判罰的重要因素之一[16]。清康熙年間浙江天臺縣令戴兆佳在《天臺治略》卷三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案件:

案例:一件契外占吞事

在本案中,張朱氏(賣方)已經進行了三次找價,根據其所在地地方官所制定的規定“一正一找為絕賣”,故而買方形式上理應不需再付加找。而本案中戴兆佳著重強調了原價之低、找價之少、二者差價之大,由此對張朱氏的找價行為表示理解,且援引“因果報應”的諺語對買方進行勸誡,判令再行找價。

上述案例尚為典契,而在《天臺治略》卷三的另一樁案件中,審判者針對絕賣契也呈現出了相似的判罰關注:

案例:一件伙棍強掠等事

“審得生員張利蒼之故祖張寧伯于順治十一年(1654)憑夏廷秀之故祖夏玉成為中契,買故民夏叔奎房屋基園,正找價銀共一百九十兩。至康熙十九年(1680),利蒼之叔祖張汝泮、利蒼之姑夫姜叔旌乘利蒼之祖患病寫就文契將屋便與夏叔升訂價七十四兩,而叔升又轉售與褚叔存褚萼。房屋雖賣而原價未足,糧稅未收,且基園尚存未賣,叔升契內載有界址甚是分明,所以利蒼之父張亨碩曾經迭控前董郎各任斷而未結,利蒼復行控縣勘訊之下屋則猶是也,而張與褚價值懸殊矣。園則猶存也而竟為夏廷璽夏廷秀私為己有矣,而謂利蒼肯甘心默默乎?合斷得屋之褚萼等量情找價四十兩給利蒼收領,以斬葛藤。至夏廷秀所占之基園相應仍歸利蒼,管業惟是訊據廷秀供稱基園乃伊父夏叔芳價買有。順治十七年十八年,夏叔奎二賣契為據是矣,但查張寧伯價買其正找名契俱系廷秀之祖夏玉成為中書名畫押。叔芳為玉成之子,豈不知此基園久為張氏物業而顧出價向買乎?況細驗所呈兩契比對筆跡不同,所畫之押迥別,且信印模糊,明系偽造抹銷不究,亦法外從寬也立案。”

此案中出現了“筆記不同”“畫押迥別”“信印模糊”的文書偽造情節,然而審判者卻決定“抹銷不究、法外從寬”,對于賣契為絕賣也未見著重強調。最終是以“房屋雖賣而原價未足”“張與褚價值懸殊矣”為理由,做出了量情找價的判決。

《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中記錄了一樁涉及“公府田產”的案件,賣方要求回贖饑饉時出賣的土地,審判者言及“價格亦為時價水平,既非賤價置買,亦非利債準折”最終沒有允許回贖。而如果逆向思考,這意味著如果是賤賣,即使所訂為絕賣契也可能被支持回贖。

岸本美緒認為,找價回贖糾紛審判中對于“原價低廉”的關注是情感性判決的表現之一,且認為“找價回贖案件的處理中有一種富者對貧者的感情慣例的心理背景,所以比起一般的盜賣案件,也許更容易帶有照顧的因素”。然而僅僅將這種判罰標準解釋為“憐貧”的情感傾向,似乎并不能合理解釋為什么對于盜賣案件中的貧者沒有如此高比例的情感判罰。

由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找贖糾紛審判中對于“原價低廉”“賤賣”情況的關注并非是完全出于情感的判斷,而是對“得業者”在找價回贖規范中對“合作品質”的摒棄的責難,因為這種情況中買方之“富”是從賣方出賣時的壓價和土地飛漲這一外部因素中汲取的。雖然按照現代的商業契約思維,買賣過程中的地價跌漲是應當各自承擔的“時運”,然而正如上文對找贖的背景和功能的分析,這一規范在生成中就蘊含著互助互惠、貧富相濟、共擔風險的內涵,故而判罰傾向中基于“原價過低”的“憐貧”并不僅僅是情感的照顧,更是審判者對于規范生成中“合作品質”進行的抓取甄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更深層意義的公正衡量[17]。

3.道德倫理

在找價回贖的糾紛審判中,審判者往往會對案件中的“貧困、年老、子幼、鰥寡”等情況予以特別關注,聲譽和規范的內化則常常表現在道德教化的表述中[18]。戴兆佳在一案中的判詞就彰顯了這一點:

案例:一件勢占民業事

此案中張善夫(原告)之祖與姚士昂(被告)之祖前有賣契,但已找貼數悉,是為絕產。張善夫偶拾得廢契,企圖再次索找。這樁案件的原被告雙方并非關系緊密的族親,田土亦不存在原價過低的賤賣情形,無論是從已經找絕的契約還是拾得的契約角度,姚士昂都沒有理由再付找價。然而判詞以“善夫窶人也,一貧徹骨”為由,“哀其窮故”判令被告出銀一十兩,戴兆佳也自言“為是略法言情之舉”。而這種道德教化也并非僅僅針對讓步方,針對受益方也會令其不可再生枝節,否則乃是貪得無厭,“鄙夫矣!”。

另有《太湖廳檔案》中記載的同治十一年(1873)的《為撒潑詐擾等事》一案,當事雙方雖然訂立的是絕賣契,且根據時價本沒有再找之余地,審判者最終卻以賣主“年老貧困”為由命令加找。在判詞中,除去以道德教化予以勸誡,審判者還會引用諺語、民間故事和前人詩作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勸說買方心存憐憫、行善積德。

由此,在整個糾紛審判過程中,審判者一方面敏銳地洞察人們對聲譽的訴求和對規范的道德內化,運用這些元素促進糾紛解決;另一方面又通過強制性判決和道德教化使得“尊老憐弱”等社會同質價值在民間不斷強化,重返規范生成的過程之中。

(二)裁判標準的形成與找贖秩序的結構

1.裁判標準的形成——一個動態的過程

根據前文對于找贖規范生成機制的分析,在明清田土交易中,民間找價回贖的“正確標準”來源于兩個部分:

首先是對規范生成中的重要元素的明確。在規范生成過程中,人們對于以下元素有著相對穩定一致的認知:宗親、鄉舊等關系所代表的“關系緊密的群體”元素;找贖規范內含的互助互惠、貧富相濟、適度找價等“合作品質”元素;聲譽和規范內化的道德元素。

其次,我們需要走出一個可能存在的誤區:“正確標準”并不一定是“確定標準”。在每一起找價回贖中,買賣雙方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關系親疏、交易的具體情境和過程的差異,往往對于各個“元素”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如富庶者可能更在乎聲譽要素,貧困者更在乎生存利益,這時就會出現富人讓利的情況;一方對另一方的個人品質、家庭情況、報復手段的了解程度也會影響他對今后重復博弈的估量,從而影響他在各“元素”之間的權衡;還有更隱秘的情況:關系緊密的鄉舊之間可能存在以往的人情賒賬,這種心照不宣的內情可能影響某次找贖的結果;而各人內心不同的道德認知、價值取向甚至宗教信仰也會使得人們在“元素分配中或分毫不讓,或樂善好施。

寺田浩明在討論中國明清時期的社會秩序形成原理時,形容整個社會是一輛“擁擠列車”,人們默不作聲地相互試探和讓步,謀求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的“平衡點”。在明清找價回贖規范的運行中,人們心中的“正確標準”實際上就是在這種“推擠”過程中尋找到的那個能最大限度平衡雙方不同的“元素”需求的方案。由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官方和民間始終沒有就找價回贖給出一個“確定標準”,因為其內部的“不確定性”恰恰是“正確標準”的應有之義,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為人們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抓取“元素”進行分配提供了秩序條件。可以想象,如果制定一個“確定標準”,這種沒有彈性的列車隔斷定然無法適應每一期交易,一方面壓制了人們通過“推擠”自行進行“元素”分配以解決糾紛的積極性,反而更容易產生糾紛和訴訟;另一方面,人們在互惠和互相虧欠中構建關系、長期合作的可能性也將在這種僵化的區隔中消弭。由此,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寺田的“擁擠列車”和岸本的“動態平衡”,其描述都是十分精準的。

但“推擠”實際是有內在依據和同質價值支撐的,“動態平衡”也不是“大致沒有任何實定性”的,它們都來自對某一具體規范生成中的重要“元素”的把控。這些“元素”的生成背景、類型、內涵和被認同度的相對穩定使得列車中的推擠不會演變成混亂。正如明清找價回贖實踐中雖然有“絕賣不絕”的現象,卻少有無休止的找價,往往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這個范疇也可以理解為岸本美緒所認為的人們心中的“常識/公正”的范圍。故而在找價回贖的“正確標準”中,“元素”和“不確定性”缺一不可。

在民間田土找贖實踐中,買賣雙方基于對“重要元素”的共同認知,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共同尋找一個平衡的元素分配方案。但這種交涉難免會出現無法調和的情況:要么是雙方對于元素的認知出現偏差或一方越界;要么是無法找到平衡的分配方案,由此引發糾紛訴訟。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地方官員在審理中的判罰邏輯似乎并不是以官方律例或民間規范之任一為出發點,一方面敏銳地抓取具體民間規范生成中涉及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根據個案情況洞察當事雙方對于各個元素的不同欲求,最終找到一個最佳的元素平衡點,使得雙方的元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得到滿足[19]。在得出這樣一個元素分配方案之后,地方官員再在官方律令和民間規范之間為判罰尋找制度依據,以保證其形式合理性。

2.糾紛裁判——找贖秩序結構中的一個環節

在整個找贖規范秩序運行結構中,裁判中重點關注的宗親關系、賤賣與否、貧弱等要素正好與找價回贖規范生成中的重要元素相對應,這就形成了一個社會同質價值循環生產的結構:社會規范生成中的重要“元素”是人們判斷“正確標準”的關鍵——當事人對這些元素的關注在糾紛解決中引起了審判者的關注——審判者用道德話語對元素的認知差異或越界行為不斷糾偏——元素借助官方判決的權威性和強制性重新回到規范生成環節并得到強調和鞏固——人們針對元素的認知和行為更加穩定和一致——民間交易能更順暢地通過“推擠”自行找到元素分配平衡點——交易摩擦和糾紛訴訟減少。

由此,我們可以嘗試這樣描述審判者在審判中的邏輯和目的指向:一方面準確抓取特定類別的社會規范生成中涉及的重要元素,同時在聽訟中洞察雙方對元素的不同欲求以得出最佳元素分配方案——旨在解決當下的糾紛。另一方面,審判者通過修復存在異議的元素(恢復和維護關系密切的群體之間的關系、強調鞏固道德認知等),使得民間規范的糾紛解決機制更加順暢——旨在減少未來的訴訟。

五、結語

在明清時期的田土交易中,社會經濟、土地制度、交易范圍和道德觀念共同作用,生成了找價回贖這一民間規范;糾紛審判者在分配元素解決個案糾紛的同時,也通過循環結構保證民間規范的自主運行以減少未來的訴訟[20]。

在本文最后,我們已經能隱約察覺到各元素之間還存在某種牽連和互動。但事實上,如果能將更豐富的視角下抓取的元素納入明清糾紛審判的場域中,我們也許能觀察到更復雜多維的標準的形成過程:如審判者在不同元素間進行重要性評級,或視某種元素為絕對優先;各個元素之間存在互動和轉化,這種轉化在道德話語中表現為某種相通性。這些特征在幫助我們對審判者的判斷標準進行更全面的構建的同時,或許還能啟發我們對其他問題的思考。

猜你喜歡
規范
文稿規范
文稿規范
規范體檢,老而彌堅
保健醫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4:52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從創新探索到立法規范
中國信息化(2022年4期)2022-05-06 21:24:05
來稿規范
PDCA法在除顫儀規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无码'专区第一页| www.亚洲国产|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品香蕉|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色国产视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国产美女91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人妻21p大胆| 婷婷色狠狠干|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99激情网|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二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天堂网国产|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a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99在线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色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