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銘, 胡 璨, 蘭成黔渝, 王一安
(1.眉山市東坡區蘇轍小學, 四川 眉山, 620010; 2.富順縣安和實驗學校, 四川 自貢, 643000; 3.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2; 4.成都市武侯區領川外國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41)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優勢項目, 影響深遠, 隨著目前“雙減” 政策的實施, 極大推動了體育課后服務的開展, 乒乓球項目也迎來了校園發展的絕佳時期。 但是相較于俱樂部與體校, 乒乓球校園訓練無論是師資還是場地配備上都還不完善, 沒有培養到學生基本的正、 反手連續性技能。通過對南充、 成都、 自貢、 眉山等市部分業余體校、 乒乓球俱樂部等乒乓球培訓點以及部分開展了乒乓球課后服務(社團) 的小學進行實地調查和親身參與教學, 發現在乒乓球步法訓練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而這些問題既來自于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素質缺失也來自于教練員的不夠重視。 在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①基礎訓練的缺失: 在剛開始訓練時, 教練選擇讓學生直接上臺進行試打并調整動作。②移動擊球能力的缺失: 基本手法掌握后, 基本單球訓練、實戰訓練中失誤過多、 連續性差、 穩定性偏低。 ③體能訓練專項化缺失: 在專項技術訓練結束后的十五分鐘左右的體能訓練中僅采用慢跑、 仰臥起坐、 鴨子步等訓練方法。
關于乒乓球的相關文獻眾多, 多數集中于如何探究高水平運動員如馬龍、 樊振東的技戰術使用與數據統計方面, 對于低段少兒以及業余訓練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已有研究包括對水平二、 三不同水平段的學生進行了相關技術訓練并探討基礎訓練的影響。 但是如何將步法訓練用于提高乒乓球連續對戰的穩定性則相對缺失, 乒乓球運動在校園訓練中的發展如何更加完善亟待解決。 筆者采用實地訪談方式對自貢、 成都、 南充、 眉山等地部分小學乒乓球社團、 業余體校、 乒乓球俱樂部共計32 名教練員、 100名學員進行調查。 整體來講, 目前校園內乒乓球教學中步法訓練缺失嚴重, 進而影響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 每一項運動都離不開專項技能演練, 而乒乓球每項技術的訓練和使用都離不開運動員自身的協調性和穩定的步法支撐, 步法貫穿整個乒乓球的技戰術使用過程, 可以說步法是乒乓球技術的靈魂, 沒有合理和快速的步法, 運動員的各項技術發揮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通過維普、 萬方、 中國知網查閱相關信息, 以 “乒乓球步法” 和 “攻球” 為關鍵詞共找到2015 年1 月至2020年1 月共計22 篇期刊文獻。 選取其中與本文高度相關的10篇文獻進行精細研讀。
對南充市順慶區、 自貢市富順縣、 成都武侯區、 眉山東坡區等參與乒乓球訓練的100 名學生進行調查, 了解參與步法訓練的信息以及訓練效果。
訪談對象選取眉山、 自貢、 成都乒乓球俱樂部、 社團、業余體校主教練共計25 名, 其中眉山 (9 人)、 自貢 (11人)、 南充 (12 人), 具體信息見表1。 訪談內容設計上主要有四個指標: ①步法訓練的重要程度; ②訓練中使用步法專項訓練的次數; ③乒乓球訓練的時間; ④體能訓練與步法訓練的時間, 并以此對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分析。

表1 教練員基本信息
實驗共選取30 名學員, 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 分別采用步法專項訓練方式和普通訓練方式進行分組訓練。 實驗時間: 2019 年11 月—2020 年1 月, 為期兩個月, 每周三次課。
1.3.1 實驗對象
自貢某小學30 名水平二 (3~4 年級) 乒乓球社團學生,男生16 人、 女生14 人, 其運動年限相當, 技術水平相當(初始測試成績P>0.05), 按每組男生8 人、 女生7 人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
1.3.2 實驗設計思路
1.3.2.1 研究緣起
乒乓球步法訓練和技術訓練作為乒乓球運動的雙核心系統支撐著乒乓球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正常發揮。 目前已知的乒乓球專項步法主要有: 單步、 跨步、 并步、 跳步、交叉步、 小碎步, 訓練方式主要有單一步法訓練和復式訓練兩種, 兩種訓練方式都分無球的徒手練習和有球的多球練習。 其中單一步法訓練主要是針對單個步法的重復練習, 而復式練習則更加復雜, 將多種步法結合在一起做死球活練、 無規律步法練習以及應急步法練習。 實驗考慮到水平二學生運動年限約半年左右, 水平段處于基本的正反手攻球階段, 此階段的突出特點在于動作固定性較差、 腳下移動慢、 步伐移動范圍較小, 因此選擇正反手攻球連續性技術中主要需要的單步、 并步、 小碎步三種步法設計專項訓練。
1.3.2.2 研究假設
針對研究主題, 作出以下假設:
H0: 實驗后, 在各項指標上, 各組變化均不顯著。
H1: 實驗后, 實驗組相比對照組在正、 反手落點穩定性指標上存在顯著變化, 但連續性測試指標上無變化。
H2: 實驗后, 實驗組相比對照組在部分指標上存在顯著變化。
H3: 實驗后, 實驗組相比對照組在各項指標上均存在顯著變化。
1.3.2.3 實驗方案
對實驗選取的同等水平段30 名學員, 使用Excel 隨機分為實驗組15 人和對照組15 人并對其進行編號。 對照組按照以往普通訓練方式, 不進行額外的訓練干預, 實驗組則在普通訓練方式的體能練習中加入步法專項訓練(20min)。 本實驗采用單盲實驗法以避免實驗者效應, 提高實驗外部效應。 實驗時間為2019 年11 月14 日至2020年1 月14 日, 訓練場地相同 (某小學室內乒乓球訓練館),訓練時長為1.5h, 除去節假日和期末考試影響, 總訓練次數為24 次。 為保證實驗前兩組學員的水平不存在系統性差異, 對其進行技術水平測試, 結果顯示: 并無差異 (正手連續性: P=0.168>0.05, 反手連續性: P=0.499>0.05)。 經過為期兩個月的技術訓練, 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在正、反手連續性技術和落點穩定性兩個測試指標打分。 測試連續性打分方式為教練員為測試員, 與學生單球互攻連續個數即為測試得分。 測試落點穩定性打分方式為教練員發上旋多球的方式, 指定正、 反手位兩個半徑為15cm 的圓范圍, 測試數為30, 如圖1 所示。 為更好保證測試的準確性,采用間隔重復測試的方法, 間隔時間為測試一輪的時間,取三次均值成績 (小數四舍五入取整), 使數據更好地體現學生自身水平。

圖1 測試落點示意圖
1.3.2.4 訓練方案
實驗組步法專項訓練方案: 針對乒乓球正反手攻球連續技術所需要的主要三種步法分別進行專項和結合訓練,此訓練添加在與對照組同樣的普通體能訓練中, 完成時長為20min。 制定的訓練計劃: 周二進行單一步法訓練: 以單步、 并步、 小碎步為主, 徒手不持拍, 每種步伐重復練習5min, 速度由慢到快, 間隔休息1min。 周四進行多球的方式正、 反手各自的不定點步法專項訓練, 正、 反手各10min, 目的是通過有球訓練提高學生的步法應變速度。 周六采用復式步法訓練方式, 將三種步法結合訓練, 并采用無球揮拍的方式。
對照組普通訓練方案: 對照組除不參與步法專項結合訓練, 其余訓練模式不進行干預和實驗組訓練方式相同,訓練方式順序為: 熱身 (10min)、 多球正手攻球練習(20min)、 多球反手攻球練習(20min)、 單球互攻練習10 (min)、體能練習 (20min)。
運用Excel 和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運用T 檢驗等方法, 分析在不同訓練方式下落點穩定性、連續性測試指標兩者數據之間的差異。
為了盡可能地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在測試時, 采用重復測試的方法, 并測試前后數據差異性, 使數據更能體現學員的真實水平。 通過SPSS 22.0 對兩組測試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 采用單樣本K-S 檢驗, P 值均大于0.05, 數據成正態分布, 可進行獨立樣本和配對樣本t 檢驗。 且訓練前測兩組成績在正、 反手落點穩定性得分以及正、 反手連續性得分差異上表現出不顯著性 (P>0.05), 如表2 所示。

表2 K-S 數據檢驗
首先運用配對t 檢驗研究兩組數據前后的差異性, 可以看出: 總共4 組配對數據, 其中有2 組配對數據呈現顯著性差異 (p<0.05), 見表3。 從正手連續性得分數據上看,實驗組前測正手連續性得分的平均值 (8.67) 低于實驗組后測正手連續性得分的平均值 (10.47), 實驗組前測正手連續性得分與后測得分之間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p<0.01)。 從反手連續性得分上看, 實驗組后測得分的平均值 (11.53) 高于前測得分的平均值 (9.60), 前測反手連續性得分和后測得分之間也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p<0.01)。 對照組則在正、反手連續性上雖然有著一定的提升, 但是差異性并不顯著。

表3 兩組前后連續性指標測試數據對比
綜合看來, 正、 反手攻球連續性測試指標數據對比顯示出步法訓練對實驗組正、 反手攻球連續性有著顯著的提升效果, 而對照組雖然在后測數據上有一定的提升, 但并未出現統計學差異。
從兩組訓練前后正、 反手落點穩定性的比較分析上看,共有3 組配對數據呈現出差異性 (p<0.05), 包括實驗組正、反手落點得分以及對照組反手落點得分, 見表4。 其中實驗組前測正手落點得分與后測落點得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實驗組前測得分的平均值 (5.27) 低于后測的平均值 (7.27), 而實驗組前測反手落點得分和后測反手落點得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p<0.01), 實驗組前測平均值(7.20) 明顯低于后測的平均值 (9.60)。 實驗數據表明在實驗前后對比中, 實驗組正、 反手落點穩定性有著顯著的提高, 步法專項訓練對于水平二階段學生擊球穩定性有著一定的提升效果。 從對照組前后測對比來看, 對照組在正手落點穩定性指標上不存在統計學差異, 在反手落點穩定性指標之間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p<0.01), 對照組前測反手落點得分的平均值 (7.53) 低于對照組后測反手落點得分的平均值 (8.20)。

表4 兩組前后落點穩定性數據對比
整體上看, 基于落點穩定性指標的前后數據對比顯示出實驗組在正、 反手的落點穩定性上均有著顯著的提升,而對照組僅在反手落點穩定性上出現顯著性提升。
研究不同性別學生后測正手連續性得分、 后測反手連續性得分, 后測正手落點穩定性得分、 后測反手落點穩定性得分共四項測試指標的差異性。 從表5 可以看出: 不同性別學生樣本對于后測正手連續性得分、 正手落點穩定性得分、 反手落點穩定性得分共三項指標上無顯著性 (p>0.05), 意味著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這三項技術能力上的提升均表現出一致性, 無顯著性差異。 而學生性別樣本對于后測反手連續性得分呈現出顯著性 (p<0.05), 因此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后測反手連續性得分指標上有著顯著性差異, 學生性別對于后測反手連續性得分呈現出顯著性 (P=0.045<0.05), 數據顯示男生平均值 (9.81) 明顯低于女生的平均值 (11.43)。

表5 不同性別學生在連續性與落點穩定性上的差異對比
不同學生性別樣本對于后測正手連續性和正手落點穩定性得分、 后測反手落點穩定性得分共三項不會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性別變量對于后測反手連續性得分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女生在訓練后反手連續性提升程度更為顯著, 通過與教練員的溝通后, 得出解釋為可能是由于女生在訓練反手時普遍動作相較男生更小, 因此擊球框架更為穩定。
通過實地訪談方式對南充、 成都等市小學乒乓球社團、業余體校、 俱樂部共計32 名教練員、 100 名學生進行調查。從步法重要性程度調查來看, 雖然步法訓練重要性得到全體教練員的同意, 但是在乒乓球訓練中使用步法訓練的教練只有25%, 并且主要是體校教練員 (占75%)。 從乒乓球訓練時間上看, 所調查地區乒乓球訓練時間均為1.5h, 學生進行乒乓球訓練的時長達到50min 以上的達到80%, 體能訓練和步法訓練時間一般為15min 左右, 約占17%, 然而除去訓練前揮拍和熱身所用的時間, 實際用于體能訓練中的步法訓練只占20%。 從訓練中使用步法專項訓練的次數來看, 訪談調查結果顯示校園社團乒乓球課一周為兩節、俱樂部訓練為一周三節、 體校為一周四節, 而低段水平(小學階段) 學生專項步法訓練是穿插在訓練之間, 頻率為兩周一次, 高段水平為一周一次, 其余時間均為體能訓練(跳繩、 長跑、 仰臥起坐、 俯臥撐等)。 同時在對學生的訪談中得知, 參與過步法專項訓練的學生只占訪談總人數的48%, 且其中28%的學生處于乒乓球較高水平階段, 初級階段則為20%。
總體來看, 步法訓練依舊是乒乓球訓練中的重點, 只是步法專項練習相對較少, 在校園社團、 訓練隊中步法專項訓練缺失的情況更為常見。 經過與校園乒乓球教師的深入交流后發現其主要原因是校園社團人數較多 (一般45 人左右, 有些甚至超過60 人), 教師的教學組織壓力較大,因此往往會選擇更為集體化的體能練習項目。 雖然有俱樂部和體校在訓練中含有步法訓練, 但學生的落點穩定性和連續性技術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步法訓練與技術階段之間的相關關系, 比如在正手攻球連續時, 通常采用單步和小碎步 (墊步) 來處理來球, 而如果用跳步處理來球則會導致重心起伏大、 擊球穩定性差, 進而影響擊球動作的固定。 目前體教融合的要求以及 “雙減” 政策給予了乒乓球社團、 訓練隊以及校外俱樂部訓練時間的保障,為了更好地推進基層乒乓球運動發展, 教練員應當充分利用好體能訓練的時間, 將步法專項訓練結合到體能訓練當中, 增加步法訓練的比重和多樣化, 還可以選擇一些步法訓練游戲, 例如并步運球過河, 用以增加低年齡段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少兒的早期訓練中經常出現重手輕腳的現象, 其主要原因在于步法專項訓練時間在乒乓球訓練中比重不足。而從整體訪談調查來看, 相較于體校和乒乓球俱樂部, 目前校園課后服務以及社團乒乓球教學中步法訓練缺失更為嚴重, 進而影響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
通過對水平二學生實驗組的步法專項訓練后發現, 在正、 反手連續性學習階段, 乒乓球訓練中合理使用步法專項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乒乓球擊球落點的穩定性, 進而提高學生的正、 反手攻球連續性, 實驗效果符合實驗假設H3。
合理選擇和設計乒乓球步法專項訓練是步法訓練的重點, 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身體與心理條件制定出不同強度與難度的步法訓練方案, 教練員在不同水平階段或技術練習中, 都采用一套步法訓練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會導致學生使用技術動作時出現混淆或失誤, 也間接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教練應當在不同水平階段合理選擇單一步法和復式步法相結合的專項訓練方式。 因為乒乓球步法綜合能力不僅僅包括外顯于單式、 復式結合、 應急無規律步法的熟練度,還包括學生自身內在的腿部力量素質和重心移動下的穩定性、 出手腳先到的下意識。 外顯的步法專項訓練其目的在于培養內在的肌肉素質和下意識能力, 從而做到外感內化。步法訓練的初始階段以穩定動作為主, 以增強學生腿部力量和上下肢協調身體素質為輔。 在正、 反手攻球階段的訓練則應當以培養學生腳下移動意識為主, 培養原地一墊一出手的習慣。 在正、 反手連續性階段, 則要使用單步、 小碎步的結合訓練解決單點小范圍快速穩定挪移的能力。 在左推右攻的中等范圍的步法訓練中則要加入并步 (滑步)、跳步來獲得正反手交替擊球的所需擊球空間。 以此類推,在新的階段加入新的步法練習方式, 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訓練負擔、 提高訓練效率, 水平越高則步法訓練的要求和難度也要隨之提高, 從而將腳步移動意識培養成為學生的下意識, 達到手動腳先動、 發力腳到位的乒乓球實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