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軍(副教授) 李卓松 陳國漁(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北京 100192)
《稅法》是一門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現行稅法體系特點與稅收征納程序、掌握各稅種征稅范圍與計稅方法的重要課程。隨著我國稅法體系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各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也在同步變革。如何優化教學模式、加快教學改革,使《稅法》課程能夠充分適應和體現國家經濟和金融的數字化、稅收征管程序和技術的信息化等最新變化,十分必要。
高校在引導和培養學生扎實掌握稅法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稅法遵從精神和正確的納稅意識,也是《稅法》課程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社會責任。因此如何在《稅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強化《稅法》課程的價值觀引導和育人功能,如何通過《稅法》課程教學讓學生做到“知稅收-懂稅制-遵稅規”,是高校稅法教學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當前,高校《稅法》課程涉及的稅種共計5大類18種,稅規條款信息量大且抽象不易理解,教學課時又相對不足,加之學生對稅法中的涉稅事項和涉稅程序缺乏切身體驗,如何巧妙地引入課程思政元素,讓《稅法》課程“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對《稅法》課程學習的興趣,是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交叉性。從學科而言,《稅法》課程屬于經濟學范疇,同時也屬于法學范疇,屬于有特色的交叉學科;從課程關聯度而言,《稅法》課程內容和會計、審計、經濟法、財務管理、公司戰略和風險管理、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多個專業課程具有緊密的關聯關系。另外,《稅法》課程與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投融資、資產和資金管理等環節緊密關聯,各項涉稅事項往往會涉及到多類業務、多個稅種之間的交叉。
2.綜合性。《稅法》課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涵蓋增值稅、關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18個稅種,既包括稅法理論內容,也包括國內外稅收征管實務,屬于理實融合的專業綜合類課程。另外,《稅法》課程涵蓋了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法人類納稅主體,也涵蓋了中國公民、外國人等自然人類的納稅主體,課程內容涵蓋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以及各個企業和每個人的涉稅事項。
3.實務性。《稅法》課程涵蓋的實務操作和程序流程十分廣泛。一是《稅法》課程主要包括稅法原則、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等體系內容,從稅務機關(征稅主體)和納稅人(納稅主體)視角分別就稅務征管、稅務行政、征收管理和納稅時點(期限)、納稅申報程序等實務操作進行闡釋。二是《稅法》課程就相關稅種的一般計稅方法、簡易計稅方法以及不同環節的具體征稅處理進行細致講解,還涉及到國際稅收協定、境外所得處理、國際反避稅、國際征收征管合作等國際稅收實務內容。
4.時效性。《稅法》課程內容會隨時代和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稅法體系和稅制也在不斷完善和調整。大數據背景下,我國稅務征管將以發票全領域、全環節、全要素電子化改革為突破口,并結合人民幣數字化、數字賬戶的快速發展和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應用,不斷向“以數治稅”和“智慧稅務”方向前進。故《稅法》課程應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體現和反映我國稅法稅制沿革、征稅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最新變化趨勢。
稅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財稅制度保障、經濟運行調控和收入分配調節等重要功能。稅法是調整稅收分配過程中征、納稅主體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國家法律制度體系的重要構成和稅收法治的制度保障。稅法的本質是正確處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因稅收而產生的稅收法律關系和社會關系,其核心在于兼顧和平衡納稅人權利。
從宏觀上看,稅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法律手段,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促進國際經濟交互的可靠保證;從中觀上看,稅法中的各項涉稅規定、計稅范圍、稅款征納程序和優惠條款條件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地區經濟的發展、企業戰略方向和經營戰略的調整、企業財務管理與會計的核算,以及企業涉稅籌劃等;從微觀上看,稅法能維護正常的征納稅秩序,確保國家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財政收入,同時也能有效保障各類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由上可見,稅法在保障國家運行、支持經濟建設、保持稅收增長、維護企業經營和促進社會消費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稅法體系關系到征納稅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其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稅收利益分配、企業經濟利益與個人切身利益的分配,無論是企業和個人,還是教師和學生,均應知稅法、懂稅法和守稅法。故需要有專業、專門的課程對稅法要素、征納稅程序、稅務權利與義務、稅法規則條款等進行系統性宣導,從而培養出具有相當專業水準的稅務人才。由此可見,《稅法》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對于高校和教師而言,除了引導和培養學生熟悉和掌握稅法理論與稅收實務之外,還必須將《稅法》課程的教學目標、育人目標與稅收征納的國家需求、社會需求、人才需求實現匹配對接。因此需要基于《稅法》課程的特點,將思政元素有機嵌入,充分體現和發揮《稅法》課程的德育作用和思政引導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稅法》課程教學時,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多方面著眼,探索《稅法》課程如何“寓政于教”和“寓思于學”,從而深度挖掘《稅法》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構建起稅法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聯系,以達到二者協同育人的目的。
稅收與國民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發展、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個人收入的分配等緊密相關,涉及到每個行業、每個領域。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通過列舉餐飲、娛樂、購物等生活案例的微觀視角,引導學生意識到“稅”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次,可通過列舉交通出行、生活環境、科技創新等持續改善的視角,引導學生意識到稅收對于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再次,可以從國家治理和經濟調控的宏觀視角,讓學生意識到稅法對于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另外,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樹立稅收“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思維和理念,鼓勵學生學好關聯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計算機類知識。
稅法是保障征納稅程序和過程的合法性、規范性和可執行性,稅法的義務性、無償性和強制性由國家權力作為制度保障。在講授《稅法》課程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稅法的制定、調整、發布和執行過程體現了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首先,可以通過介紹和比較我國稅法的歷史沿革以及不同時代的稅法變革,讓學生意識到黨和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稅法思想體現。其次,可以通過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制稅率的變化調整,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稅法的“讓利于企,服務于民”的服務理念。再次,講解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主要稅種的稅收優惠政策及適用條件,尤其是在農業領域、文化領域、養老服務、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免稅項目、免征與減征等方面,這些都是黨和國家運用稅收來“扶農”“扶老”“扶企”和“扶智”等方面的重大舉措體現。另外,還可以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在“金審工程”中的運用,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計算機、大數據等課程有用武之地。
稅法以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匹配性。任何國內企業、在華企業以及中國公民、外國人均應嚴格遵守中國稅法,從而共同維護稅收環境和共同的稅收利益。為此,一是要引導學生“知稅收-懂稅制-遵稅規”,樹立和培養其依法納稅、誠信納稅和稅法遵從意識,積極履行納稅義務和實施正確的征納稅行為,維護國家稅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引導學生了解稅法與民法、經濟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對稅務違法案例進行解析,使學生眼中有稅,心中有法。三是強化《稅法》課程的價值觀引導和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做到誠實守法、德業兼修,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
我國目前共有商品和勞務稅類、所得稅類、財稅與行為稅、資源與環境保護稅、特定目的稅等五大類,計18個稅種,每個稅種均有征稅范圍與征稅對象、計稅規則和納稅流程,計稅細節規則繁雜且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故課程思政的嵌入點也需要進行個性化設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稅種課程思政點、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設計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一是引導學生將會計、審計等課程中涉及到的企業采購與存貨、銷售與收款、生產與存貨、投資與融資、現金與現金管理等循環的知識內容,與稅法中的涉稅事項緊密結合,形成不同學科知識的貫穿性和相互印證性。二是引導和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和工作態度,以及嚴肅的職業精神。三是引導學生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稅務處理與會計核算的差異進行比較,需要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統籌規劃能力。四是提供企業納稅真實案例,培養學生運用真實稅例計稅核算和納稅籌劃的實操能力。
關稅是對進出境貨物、物品征收的重要稅類,它與國際交往、國際貿易和社會公眾生活緊密相關。掌握關稅的內涵、特點、征稅范圍與計稅規則,可以引導學生系統性分析現實問題,從而形成對專業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共同思考,并可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以達到全面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
1.理論認知目標設計。目標包括:理解關稅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掌握關稅的內涵與征稅對象;了解和掌握關稅的進出口稅則構成;掌握關稅稅率的類別及其特點;掌握關稅完稅價格的確定與關稅計稅;掌握關稅與消費稅、增值稅的關聯與區別。
2.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目標包括:啟發學生對關稅的系統性認知,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系統性理解關稅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嚴謹、靜心思考的學習態度和將理論學習與稅務實務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
3.課程思政目標設計。具體課程思政目標為:(1)由中國的關稅演進史和中美貿易摩擦中中國的反制亮劍,引導學生充分認知關稅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2)由我國海南自貿區的設立和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區RCEP的加入等,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國家實力及影響力的體現。(3)由跨境行郵稅的調整,引導學生充發了解我國電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4)由關稅稅則和稅率的調整,來彰顯我國關稅制度的“制度自信”。具體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關稅”教學課程思政元素設計
“關稅”課程思政教學節點可設計為關稅的歷史演進、關稅的意義與功能等節點,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關稅”課程思政教學節點設計
教學節點1:關稅的歷史演進。授課內容主要介紹關稅的歷史演進脈絡。具體包括:(1)關稅一詞的來源。由公元前11世紀西周出現的“關市之賦”“關市之征”,引出“關”和“關稅”的內涵。(2)我國最早的“海關”。在廣州設置的市舶司(相當于海關),由其課征關稅,并實行關稅自主。(3)我國最早的“關稅法”。元朝頒布的《市舶司分則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完備的一部關稅法。(4)關稅“閉關鎖國”政策。明清時期,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5)關稅主權的喪失。鴉片戰爭后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6)關稅主權的受限。國民政府時期,關稅的制定仍受英、美等國約束和控制。(7)關稅徹底自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徹底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后真正實現了關稅自主。(8)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9)我國現行關稅法。通過以上關稅史的介紹和比對分析,引導學生對關稅的內涵、關稅即主權的象征、關稅與國際貿易、關稅對國際交流關系的影響等進行清晰的認知,進一步使學生增強對我國關稅和國家主權的自豪感。
教學節點2:中美貿易摩擦-中國亮劍。通過觀看“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反制”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為什么會主動挑起關稅貿易戰;關稅貿易戰挑起后,為什么卻對美國的經濟和企業利益、企業就業產生了影響;中國的關稅反制“亮劍”手段體現了什么?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關稅貿易戰是一把“雙刃劍”,但中國并不懼怕美國的“制裁”,中國敢于“亮劍”反制,這恰恰說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教學節點3:關稅的作用與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以下要點:一是關稅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關稅具有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重要功能。關稅是一種雙向稅。關稅既包括進口關稅,也包括出口關稅。關稅是一國稅收及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稅的征收與調節目的,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保護和穩定國內經濟、產業健康發展與市場有序競爭。二是關稅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維護本國政治利益和經濟權益,乃至進行國際經濟斗爭的重要武器。中國堅持平等互利和對等互惠的原則,但同時也堅決反對某些發達國家任意使用“關稅大棒”的不負責行為,必要時中國采取對等的反制措施,以切實保護國家利益。
教學節點4:關稅內涵與征稅對象。該教學節點重點講授“關境”與“國境”的區別、關稅內涵、征稅范圍與征稅對象,引導學生清晰認知我國是如何運用關稅政策為企業發展、為民眾福祉提供全力支持。
(1)關境與國境的區別。一是運用中國地圖對中國領土的范圍及邊界進行解析,對“關境”與“國境”的內涵、邊界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領土、國境和關境的清晰認知。“境”即“海關境域”或“關境”,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行使關稅權力的領域范圍;而“國境”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行使行政權力的領域范圍。一般情況下“國境”與“關境”的涵界是一致的。但如在本國國境內設置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區、保稅區和保稅倉庫時,關境則小于國境;如當多個國家形成關稅同盟,成員國之間取消關稅,而對外則實施共同關稅時,關境大于國境,此處可引出中非關稅同盟與經濟聯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二是引入海南建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案例進行“關境”解析,讓學生了解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重大決策;另外,對海南自貿區發布的首個零關稅清單進行介紹,商品清單上的貨物及物品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引導學生認知此舉是我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運用稅收政策為企業釋放稅收“紅利”的重大體現。
(2)關稅內涵與征稅對象、納稅義務人。引導學生清晰認知,關稅是海關依法對進出境貨物、物品征收的一種稅。關稅屬于流轉稅,價外征收;海關在征收進口貨物、物品關稅的同時,還會代征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如下頁圖3所示。講授時要特別強調:貨物是指貿易性商品,而物品則是指非貿易性的行李、郵包等,從而引出“行郵稅”內涵。“行郵稅”是海關針對個人從境外攜帶的自用物品、郵遞進境的物品就其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合并征收的進口稅。授課過程中,引入我國2019年降低“行郵稅”稅率的視頻素材,引導學生對關稅促進我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和滿足個人消費需求作用的充分認知,并組織學生對“行郵稅”對進口和消費產生的積極作用進行討論。

圖3 “關稅”征稅對象、納稅義務人
教學節點5:關稅稅則與稅率。在該教學節點,需要對稅則內涵及其關稅稅率表結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知以下要點:一是進出口稅則是根據國家的關稅政策和經濟政策制定的進出口貨物(即商品分類稅目)和物品應稅的關稅稅率表,是關稅自主權的重要體現;關稅稅率表即關稅稅則,關稅稅則的制定和實施是我國國家主權和關稅自主權的重要體現。二是各類進出口貨物應按其特性在稅則中尋找最適合的稅號,以便確定其適用稅率。關稅稅率劃分為進口關稅稅率、出口關稅稅率和特別關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稅中的進口稅率類型和稅率標準體現著國與國之間、國與地區、國與組織之間的國際貿易關系友好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關稅進口稅率及適用范圍、適用國家與地區
教學節點6:關稅完稅價格與計稅。一是引導學生認識到關稅完稅價格是由海關進行審定的,即由海關以貨物的成交價格作為基礎而審查確定的價格。關稅完稅價格也是一國國際貿易專業化水平和海關專業水準的重要體現。二是引導學生了解進口貨物的海關估價方法,包括相同貨物成交價格估價法、倒扣價格估價法、計算價格估價法、合理估價法等,以及出口貨物的估價方法。三是引導學生了解應納稅額的主要計算方法(從價計稅、從量計稅和復合計稅),重點講授從價計稅中的“滑準稅”保護機制,強調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本國商品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不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稅法》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責任。《稅法》課程思政的建設和教學改革,需要以德育需求、樹人需求、專業需求和責任需求為導向,系統做好《稅法》課程的頂層體系設計、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調整和教學評價改革。
《稅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引導,不只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加入課程思政元素,而是要讓“課程思政”中的正確價值觀、誠信觀和法律遵從意識內化于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中,潤物于無聲,育人于無形。《稅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首先,需要設計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其次,在各教學節點,將相關課程思政元素有機嵌入到課程內容中;再次,教學環節中“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使《稅法》課程更具有靈動性、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稅法》課程的興趣和動力,讓學生真正了解和體會到國家“讓利于企,服務于民”的稅收理念和,發自內心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成為“知稅收-懂稅制-遵稅規”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