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俠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00)
2019年2月13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中第六條明確提出了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倡導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1”的基礎上,努力取得多類不同等級的“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拓寬自身就業本領,提升職業核心競爭力。試點工作以來從首批批準的5家評價組織、5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發展到349家評價組織、477個職業技能等級,從國家層面給各個學校指明了方向。“職教20條”中提出,培訓評價組織負責實施職業技能考核、評價和證書發放[2]。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可以獲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有建筑工程識圖、建筑信息模型(BIM)、“1+X”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1+X”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檢測、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建筑裝飾裝修數字化設計、智能建造設計與集成應用、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質量檢驗、數字孿生城市建模與應用等11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主要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借鑒國際國內先進標準,體現了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領域。作為一項制度,X證書的目標是要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培訓內容與專業教學內容、技能考核與課程考試三者融通,使院校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倒逼學校主動適應科技發展新趨勢和就業市場新需求。同時,也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引領創新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在1+X證書制度下,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以滿足1+X證書制度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所涉及的領域廣,內容繁多,需要大量的專業課程支撐。目前一些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隨意性、盲目性,課程設置未進行充分的企業調研和專家論證,甚至存在個別院校直接照搬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3]。
近年來,建筑行業迎來了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一些先進的技術應運而生,比如裝配式建筑技術、智能建造、數字化施工、數字孿生技術(包括BIM技術、虛擬仿真性能分析技術、AR/VR技術等)、人工智能技術等,這些新技術的產生,倒逼學校主動適應科技發展新趨勢和就業市場新需求。而目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未能及時的融入這些新技術,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另外很多院校的課程設置存在學科性課程體系的特點,課程設置存在單一化、碎片化、獨立化的特點,割裂了各門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無法滿足培養學生崗位綜合能力的要求。
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來,各個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推廣,如何將證書融入課程體系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一些院校還是采用集中式的培訓,即利用課外時間,集中在幾周內完成培訓和考核,沒有將1+X證書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并且不是全體學生參與考證,導致課證脫離,學生參與度低。
調研是基礎,教師首先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了解建筑業最新的崗位和對人才的需求,調研對象主要包括建筑行業企業、建筑業培訓機構、省內外兄弟院校、已經畢業的學生等。通過調研,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然后進行方案論證,主要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兄弟院校同行判斷人才培養方案的可行性,對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寶貴意見。通過專家論證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制定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隨著BIM建筑信息模型、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出現,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對應的主要工作崗位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崗位有施工員、質量員、資料員、安全員等,2020年新增裝配式建筑施工員工作崗位。以最常見的施工員工作崗位為例說明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需求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崗位與工作任務、崗位能力需求對照
以崗位需求和X證書技能等級需求作為課程體系設計的邏輯起點,構建能力本位、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分為六大模塊,由公共素質基礎課程模塊、公共技術基礎課程模塊、公共素質拓展課程模塊、職業技術基礎課程模塊、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六部分組成。具體課程設置如圖1所示。將職業技術基礎課程、職業崗位核心課程和職業素質拓展課程與X證書標準對接,實現職業課程與X證書課程融通,用“△”表示,課程體系簡稱為“6+△”課程體系。

圖1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6+△”模塊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中主干課程是指職業技術基礎課程和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按照“確定工作崗位→分析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的思路進行構建。具體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課程如表2所示。

表2 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對照
課程設置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相關職業技能證書,設計若干門核心課程,與X個證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考核內容上深度融合,通過常規課程學習與考核,學生同步完成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和考試并順利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本專業采取了兩種方式與X證書融合:一是在原有課程教學內容上增加一個學習情境,二是新開設一門課程。比如新增加《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設計》《裝配式建筑施工工藝》《裝配式建筑制造管理》等課程,對接裝配式建筑構建制作與安裝、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等證書的考證;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融入BIM模板、腳手架設計和驗算等內容,在《建筑設備安裝與識圖》課程內容上融入BIM碰撞問題、碰撞檢測、機電協調等內容,對接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級考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與土建大類參與度最高的四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與1+X證書對應關系
為了確保“1+X”證書制度能夠取得成效,需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隨著建筑業新技術、新規范的不斷涌現,建筑產業迭代升級,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以滿足行業前沿職業能力要求。首先教師可以對照崗位要求、對接X證書職業標準,參加“1+X”證書考評機構舉辦的師資培訓,比如省培、國培、行業企業培訓,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增加社會實踐,提升自身技術技能水平。其次要重視吸引人才,可以聘請企業中的專業人士進校開展教學工作,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課程體系構建完成后,課程的教學內容最終落實在課程標準中。目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標準基本上都是由授課教師自己編寫,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對接不及時,授課內容達不到企業和行業認可[4]。1+X制度推行,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對接X證書所對應的職業標準,選取合適的工作載體,設計恰當的工作任務,滿足X證書所需的綜合能力培養。另外需要開發適合X證書的立體化教材,可以由企業專家、評價機構和校內專業骨干教師組成教材開發團隊,合作開發立體化教材。開發的教材可以放到教學資源庫中,隨著行業技術的變化,實時更新教材內容[5]。
在考核評價主體上,采用企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多元主體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考核,將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任務完成情況、任務匯報、小組PK等環節成績認真記錄,最終形成過程性評價成績。評價結果更加合理、公平、公正。在教學評價模式上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探索增值評價。在X證書方面,學生取得X證書后,可以替代相應課程的成績,以證代考,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搭建“1+X”證書制度下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能力本位、模塊化的“6+△”課程體系是必要之舉,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立體化教材,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