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紅,戴少艾,李 婷,王 瀚
(深圳環境水務集團,廣東深圳 518000)

杜紅(1967— ),女,博士,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飲用水政策研究及供水安全保障工作?,F任深圳環境水務集團運營總監、深圳市供排水行業協會會長。從事城市水務運營管理30年,曾主持或參與《飲用水安全管理保障機制與政策示范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個國家級、地方級課題,被評為“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E-mail:429037079@qq.com。
環保水務行業是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居民生產生活的基礎性行業[1]。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環保水務行業高速發展,“十三五”以來,環保行業的投入增長超過170 000億元[2];“十四五”期間,整個環保行業的投入將持續增長[3]。在水資源剛性約束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環保水務行業亟需探索一條與我國國情適配、全球資源環境變化趨勢相符合的發展道路,整個行業迎來快速發展和產業鏈迭代升級,行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行業認知、技術知識結構和技能操作變革等諸多挑戰[4]。由此,行業內的在職教育需求不斷高漲,探索與行業發展相適配的在職教育模式及路徑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命題。
與此同時,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與職業學校教育一樣,是在職教育的重要組成,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5]。職業教育法的再次修訂和出臺,為職業培訓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同時指明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及路徑,為大力發展職業培訓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此背景下,作為民生保障的環保水務企業陸續啟動企業培訓,依托專業化、科學化在職培訓,賦能人才及組織的成長,支撐業務發展成為業內共識。深圳環境水務集團(簡稱“深圳環水集團”)作為中國環境水務行業的頭部企業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和“雙區示范”的驅動下,創新提出“安全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戰略目標。為有效支撐戰略落地,2020年6月30日,深圳環水集團成立深水培訓中心(黨校),正式面向集團內部11 000余員工開展全員、全覆蓋的在職培訓。
深水培訓中心自成立之初,即圍繞“如何更科學、更有效服務集團戰略”的命題,設立“1個目標、3項任務、5大定位”的發展愿景。其中,1個目標是指深水培訓中心將立足服務集團戰略,成為環境水務行業人才培養的標桿;3項任務是指全員、全過程、全覆蓋的人才培養,以及知識經驗的提煉與集成和深水品牌的承載與傳播;5大定位是指深水培訓中心將努力成為集團戰略的助推器、管理變革的發源地、人才倍增的孵化器、企業文化的傳播者和黨性鍛煉的大熔爐。為保障深水培訓中心的愿景分階段、有步驟落地,創新性構建深水培訓領先力模型(education learning model,ELM),并以此為牽引不斷拓展完善課程內容,有序打造學習生態,服務人才培養,支撐業務發展。
深水ELM是深水培訓中心的頂層設計,遵循“系統思維、深挖需求、守正創新、服務戰略”的總體原則,將培訓融入業務發展之中,深水培訓中心緊密圍繞集團戰略發展需求,綜合考慮行業發展方向,通過ELM的架構鏈動所有學習資源,服務人才培養,推動業務發展。
兩年來,依托ELM牽引,深水培訓中心初步構建完成內容生產體系、組織合作機制和在線學習平臺,逐步與450余位行業專家、200余家產業鏈伙伴開展合作,通過業務部門牽頭策劃、行業內外專家賦能的形式,打造完成面向全體員工的3類13項近40門類的課程矩陣。在此架構下,總結27類環保水務細分領域知識經驗,產出802門視頻課程,完成超過100 387人次的學習培訓。此外,統籌組織集團內部超過25家單位部門輸出166萬字教材、118門微課、72項研學報告和100名內訓講師,帶動內部經驗成果的持續凝練產出。至此,深水培訓中心基本達成學習內容與業務需求的緊密聯結,初步完成組織人才的賦能成長。
ELM架構如圖1所示,其核心為“323”架構,通過“3協同”即行業專家、企業需求和產業鏈資源的協同,依托“2體系”即運營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支撐,推動“3輸出”即知識、人才和文化輸出,在此基礎上完成組織、績效和KPI,從而達成使命、愿景和價值觀。ELM的培訓架構是介于愿景目標與實際收效間的關鍵環節,是指導培訓工作具體實施的牽引性工具,也是指引參與培訓學習的重要知識圖譜,具體內涵如下。

圖1 ELM架構
(1)“3協同”
“3協同”是指在培訓體系資源輸入端實現包括企業內部需求、行業內外專家資源及產業鏈資源3個維度資源協同匯聚,保證培訓內容、培訓師資、培訓成效的整體質量,實現培訓體系的可持續運轉。在“3協同”的資源中,企業內部需求資源主要指通過企業內部需求的充分挖掘,掌握集團業務發展的痛點、難點和瓶頸,形成導向明確的需求清單;專家資源主要是指以需求為核心,協同聯動行業內外部的專家,精準構建專家網絡,提供痛點解決方法、先進經驗以及創新路徑;產業鏈資源主要指聯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為解決方案提供可落地途徑的渠道。通過將內部需求、專家方案和產業鏈渠道聯動協同,為打造大團隊、構建大培訓提供基礎資源,最終為整個培訓體系注入持續動能。
(2)“2體系”
“2體系”是指運營體系和教學體系,主要用于實現對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重組。就運營體系來看,主要包括構建行政管理、基礎設施、運維宣傳和能力資質4模塊的13項具體功能,通過運營體系的構建及運轉為培訓體系提供有利的人、財、物保障,并通過推動制度化和標準化的流程,實現要素的高效配置,為培訓體系提供內核生產動能。此外,教學體系是整個培訓體系的核心,涵蓋師資體系、課程體系和學員體系3部分重要內容,以多維度課程為載體,構建內外部專家與學員的鏈接,通過培訓平臺為業務痛點提供有效解決路徑,并以此逐步構建大學習生態。
(3)“3輸出”
“3輸出”是指知識輸出、人才輸出和文化輸出。作為整個體系的成果輸出端,依托已協同輸入的3類資源和兩個架構的資源優化配置體系,一是通過系列培訓、多元學習和行動共創等模式推動專業知識經驗和創新成果的萃取、凝練和集成,形成以集團發展為核心的知識生態;二是通過對管理、技術和技能人才的持續培養,助力構建適應新發展時期的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人才梯隊;三是通過共同學習和互動交流,一方面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從企業發展的旁觀者發展成為企業文化的踐行者,另一方面加強深水文化在行業內外的輻射和傳播,強化新時期深圳水務集團的責任和擔當。
構建標準化的內容生產體系如圖2所示,該流程是培訓運營的核心,是保障優質課程內容產出的重要方法。深水培訓的標準化內容生產體系是在以業務需求為核心,并同步構建“需求調研-課程立項-立項審核-課程開發-課程推廣-課程入庫-課程反饋-課程迭代”的閉環流程。同時,課程內容制作的全流程納入標準化流程建設,明確邊界、接口,實現穩定的交付質量、可預期的產出時間、可控制的關鍵節點,為多元化、大規模的協作提供可能,為高質量的項目產出奠定基礎。

圖2 內容生產流程
目前,深水培訓中心在標準化內容生成體系基礎上,結合管理、技術和技能培訓等多個具體培訓項目,已完成12余項培訓內容生產的標準化作業清單。以深水大講堂、深水慧課堂、深圳河畔論壇等特色培訓項目為例,通過標準化流程的構建,在兩年內,完成802期高質量課程的制作,吸引100 387人次觀看,獲得99%以上好評?;跇藴驶鍐危骷毞猪椖坷卫握瓶貎热萆a的全流程和各環節,以較低的成本、較短的周期以及專業化的審美,打造出緊貼業務的課程內容,在短時間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和穿透力。
通過匯聚行業內外的專家資源、平臺資源、產業鏈資源等,構建開放合作的生態是深水培訓中心的組織宗旨。生態構建過程的組織合作模型如圖3所示,包括兩個維度:一是與深水集團內部各部門、各單位合作,對業務細分領域的培訓內容共同策劃、共同推廣以及共同考核;二是與深水集團外部各組織、各機構合作,對行業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及交流內容共同開發、共享版權以及共造影響力。

圖3 組織合作模式
基于不同合作維度,深水培訓中心在兩年內已與集團內部25個部門及單位共同合作,圍繞業務發展需求,策劃包括“全球環保水務先進經驗借鑒”“超大城市高品質供水保障”“高質量水務環境業務發展”“環保水務工程建設及運營管理創新探索”“環保水務企業數字換轉型”5類共15系列方向的課程內容,為整個培訓的開展把握了核心方向。同時,與深圳市水務局、深圳市供排水行業協會、國家圖學學會、留德華人資源與環境學會、《中國給水排水》雜志、《凈水技術》雜志、同濟大學等20余家行業內專業機構或平臺深度合作,合作落地的“慕尼黑國際環保展云端活動周”“新加坡水戰略及科技創新系列課”“百家水廠大賞”“二次供水設施論壇及展覽”等前瞻式特色內容,在行業內取得超過5萬人次的廣泛關注,助力行業發展賦能。開放、適配的合作模式以及評估體系,使深水培訓中心聚合一切可以匯聚的力量,實現與合作單位良性、共生的合作,逐步推動深水培訓生態的構建,使培訓最大化釋放價值,強有力地支撐業務需要。
技術平臺是優質內容廣泛輻射的基座,是高效服務培訓目標的有效工具。自深水培訓中心成立之初,即構建培訓中心自有的數字化培訓平臺以及融媒體推廣體系。在數字化培訓平臺方面,深水培訓中心擁有包括移動端和手機端在內的在線學習平臺,學習平臺架構如圖4所示。該平臺具備課程直播、線上學習、課程評價及留言互動等功能,可滿足集團內部11 000余名員工同時登錄學習,有效緩解傳統線下培訓的工學矛盾等,有效提升培訓效率及拓展學習邊界。在融媒體推廣方面,深水培訓中心擁有包括公眾號、服務號、集團OA專區等多個維度的宣發平臺,通過課程活動海報、通知、新聞報道等形式,實現培訓內容的預告、展示和回顧等。

圖4 深水培訓學習平臺架構
目前,深水培訓中心在線學習平臺直播超過223次,內部員工的登錄量超過420 999人次,課程點擊量超過432 697次;公眾號發布642篇,關注量超過15 726人,閱讀量超過210 062次。學習平臺和推廣平臺的構建及落地,有效保障了深水培訓中心高質量內容的傳播及輻射,已成為專業知識交流的重要出口,越來越多的深水人從這里讀懂環境水務、感受深水力量。
“行動共創法”是深水培訓中心教育體系的黃金法則,法則的全景模型如圖5所示。法則的核心是圍繞企業核心業務需求,基于服務企業發展的目標,構建以“共學、共享、共創”為特色、集“師資、學員、平臺”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并以此為核心衍生、拓展,打造出可驅動創新、支撐安全、服務發展的具有深水特色的一體化共創職業教學體系,為企業培訓提供強有力的原生動力。

圖5 行動共創法模型
目前,“行動共創法”已在多個深水培訓項目中不斷滲透生長。在傳統“行動學習法”理論基礎上,通過匯聚企業、專家和產業鏈等4類培訓資源,構建集“產、學、研、用、惠”為一體的1個共創平臺,創建包括戰略咨詢委員會、班級管理委員會、學員班級委員會以及跨專業學員群體在內的4個培訓組織,實施包括選題確認、系統調研、問題分析、專業賦能、方案共創和成果轉化6步培訓流程,打破學員對業務需求、認知和技術的壁壘,在具體培訓項目中幫助學員拓展認知邊界、達成需求共識、共創業務方案,實現各線條培訓與學員特征共情、與業務需求共頻、與集團發展共振的新培訓格局。
按照全員、全覆蓋的培訓宗旨,圍繞供水保障、排水管理、水環境治理、資源再生利用、數字化轉型5個業務領域,輻射管理、技術和技能3個序列,打造涵蓋專業課程、特色課程和案例課程的課程體系。所有課程上線后,按照不同學習階段,根據課程基本評價指標(圖6),包括教學技能、授課方式、課程內容、課程設計、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6個維度的多個課程基本評價指標進行評價,保障課程質量及相關內容的迭代更新。

圖6 課程基本評價指標分級
3.2.1 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矩陣是深水培訓課程體系的基石,其核心使命是通過深刻洞察,做業務需求的支撐者。專業課程矩陣共包括4系列,分別為支撐黨建培訓的“紅船計劃”、管理培訓的“旗艦計劃”、技術培訓的“水星計劃”以及技能培訓的“魯班計劃”。專業課程矩陣的構建均從深水集團核心業務需求出發,針對特定的群體做適配的專業化培訓,推動人才能力匹配業務落地需求。
(1)“紅船計劃”。該計劃的培訓宗旨是“強根固魂,助推黨建”,培訓對象涵蓋入黨積極分子及預備黨員、基層黨員、黨組織委員及黨務工作者、黨支部書記及專職副書記、黨委書記及黨委委員9類黨員群體。該計劃通過構建針對不同黨員群體的“晨、熹、朝、旭、華”專項培訓班級,依托包括“一次黨性教育”“一堂專項黨課”“一堂案例教學”“一次現場教學”“一場觀影教學”“一場交流分享”“一次結業考試”“一次學員評優”的八位一體創新培訓模式,在近2年內完成168.5學時、10 460人次的培訓。其中,最有特色的項目包括:(1)支部書記講黨課,由集團董事長帶頭分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現代化”開始有序推進,目前已開展114次,深受廣大黨員好評;(2)思政講師專班培訓,以黨支部書記為主要群體,培養能干、能講的深水思政講師,帶頭講好深水黨建故事,有效助推黨建工作開展。
(2)“旗艦計劃”。該計劃的培訓宗旨是“管理提效,催生變革”,培訓對象涵蓋從新員工、青年儲備人才、基層管理人員、中層后備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到高層管理人員6個層級群體。針對不同群體的能力培養需求,構建“啟航” “助航”“引航”“領航”的專項培訓系列,基于“行動共創法”打造與各群體相適的教學模式,在2年內累計完成794.5學時、8 142人次的培訓。在諸多培訓專班中,成功推出包括“深水后浪:新員工入職培訓”“雙百優才:青年后備人才集中培訓”“支撐力:新任三級業務經理集中培訓”“勝任力:新任中層管理人員集中培訓”在內的7個特色培訓專班,有力賦能管理人才培養。
(3)“水星計劃”。該計劃的培訓宗旨是“奏響環水創新最強音”,培訓對象涵蓋技術新星、業務骨干、崗位專家、專業首席和領域權威5個星級,構建包括“星辰基礎課”“星光系列課”“星耀對話課”在內的環境水務技術培訓課程體系,并針對不同星級學員開展不同層級的課程。目前,在“共同策劃-專項實施-激勵反饋”的全周期、全要素的培訓模式下,已策劃3系列23個維度的350門課程,實施117門課程,完成12 006人次培訓,推出11篇高水平技術論文。課程體系中,“星辰基礎課”通過與集團二級企業、產業鏈企業合作,以基層業務需求為導向,打造“匠心學堂”“利源學堂”和“水質學堂”3學堂平臺,輸出基礎理論、日常運維、應急處置和設施管養4類18個維度的技術基礎課,廣受基層技術人員好評?!靶枪庀盗姓n”通過與集團機關部室合作,以創新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出覆蓋“雙碳戰略”“高品質供水”“智慧水務”和“資源化利用”等9個專題系列的標準化課程內容,實現技術類課程從“零散式”到“體系化”的轉變,有利于推動整個技術類標準化課程構建。“星耀對話課”通過與行業內頭部平臺機構合作,以戰略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出覆蓋“中丹水務技術對話”“院士面對面”等對話課程,打開全球視野,提升行業認知。
(4)“魯班計劃”。該計劃的培訓宗旨是“心心專一藝、事事在一工”,培訓對象包括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到高級技師5層級的一線技能工人,培訓內容覆蓋供排水泵站運行工、水生產處理工、供排水調度工、供水管道工、排水管道工、排水巡查員、城鎮污水處理工在內的8個工種,每個工種同時囊括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的培訓課程。經過多年的積累,以上工種均已獲得廣東省人社局資質認證,具有廣泛的社會公信力,經理論和實操考試合格后,可發放具有人社資質的證書,為集團持證上崗管理提供有力支撐。目前,“魯班計劃”的實訓累計超過260學時,培訓量超過2 744人次。此外,為發揮工匠師帶徒精神,廣泛開展“百師百徒培養項目”,已成功組結108對師徒,通過“師帶徒”模式,實現一線經驗的傳承和再創。
3.2.2 特色課程
特色課程矩陣是深水培訓課程體系的引擎,其核心價值是守正創新,做行業發展的助力者。特色課程矩陣共包括4系列:以單點思考分享為主的“課堂課程”、以全鏈條特色業務學習為主的“專項課程”、以全面業務交流為主的“論壇課程”、以多維度融合為主的“共創課程”。
(1)“課堂課程”。該課程以單次深度授課的形式呈現,通過兩個主要載體落地。一是“深水大講堂”項目,通過邀請行業內外的專家學者,深度分享他們對行業發展、痛點問題以及創新實踐的個人觀點,引發廣大員工對行業發展的深度思考。目前已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行業勘察設計大師等在內的48位頂級專家進行分享,培訓量達26 138人次。二是“深水慧課堂”項目,該項目按照“博思會”“青藍會”“單位專場”板塊設置,邀請集團內部青年專家或骨干,分享他們對業務問題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探索,加強對業務發展的共鳴及經驗傳承。目前已邀請包括9位深圳市高層次人才、11位博士、42位青年骨干專家在內的62名講師,共同開發完成40門課程,培訓量達7 804人次。
(2)“專項課程”。該課程以細分領域系列培訓形式落地,按照內部經驗萃取和外部經驗學習兩維度打造:一是“深水惠計劃”,以推動深水集團內部細分領域的經驗萃取總結、做法復制推廣為核心,打造包括“供水管理進小區”“排水管理進小區”“廠網河湖一體化”“區域公司智慧化及網格化實踐”等極具深水特色的系列課程,目前已完成106門課程的策劃、42門課程的實施、2 024人次的培訓;二是“飛越計劃”,通過對國內外水務同行的調研,瞄準先行城市的做法經驗,組織集團骨干赴異地學習專項經驗,實現“高精度、高能級、高效率”的專項學習賦能,目前已組織完成阿里巴巴推出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題學習,為水務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打開思路。
(3)“論壇課程”。該課程設立的初衷是通過定期的專業交流及互動,共同構建水務新生態,助推水務行業向前發展。深圳河畔系列論壇設有“大家談”“行家說”“百家講”3板塊,各版塊基于交流內容和服務領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大家談”主要聚焦水務行業“深圳河畔”系列論壇業宏觀發展方向,邀請行業內外大家學者,共同就水務行業未來宏觀發展發現進行探討,邀請具有豐富行業經驗、深厚學術修養和長遠戰略眼光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真知灼見的青年先鋒,共同就觀念、政策及實踐方法進行交流對話,推動水務行業變革及發展。“大家談”論壇每期0.5 d,主要落地形式包括主題報告、專家互動以及觀眾提問3部分。目前,“大家談”活動已舉辦5期,其中包括“智慧水務頂層規劃設計”“飲用水新國標發布:機遇、挑戰及策略”等,累計線上觀看及參與人次達12 022人次。
“行家說”就細分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產品應用和實踐成效開展交流,促進水環境產業多邊互動,以加速水務行業關鍵設備設施創新升級,助推水務技術提質及管理提效,實現產業底層架構跨越式發展,加速水務行業的產業變革?!靶屑艺f”論壇每期1.5 d,主要落地形式包括主題報告及先鋒對話兩部分。目前,“行家說”活動已舉辦29期,累計線上觀看及參與人次達28 529人次。
“百家講”聚焦水務行業特定涉水事務單元,圍繞特定單元的建設標準、設備創新、集成應用以及管理體系等展開討論,邀請標準制定者、技術創新者、集成應用者以及管理實踐者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共同為特定涉水事務單元的升級改造及管理提效出謀劃策,助推水務生產鏈條的高效運轉。“行家說”論壇舉辦每期2 d,主要落地形式包括產品展覽、主題報告以及案例分享3部分。目前,由于疫情影響,細分領域展會開展受限,“行家說”活動舉辦僅2期,累計觀看及參與人次達到5 572人次,其中“二次供水設施設計改造暨展覽活動”受到業界廣泛關注及好評。
3.2.3 案例課程
案例課程矩陣是深水培訓課程體系的關鍵,其核心要義是厚積薄發、做實踐探索的引領者。案例課程針對某一細分業務,打造包括案例開發、公開講授、創新挑戰和迭代產出4層級在內的縱深課程矩陣。
在案例開發方面,依托業務部門征集、評審和開展“經驗萃取”專項培訓課程,推動優質案例文稿產出。目前已完成包括安全生產、管網運維、智慧水務硬件設施等方向在內的120項案例文稿。在公開授課方面,首先優選出受眾范圍廣、案例互動價值高的經典案例,依托“春雨計劃”內訓師培養項目,對案例編制人員進行授課培訓,打造經典案例公開課,目前已經產出供排水生產、管網和客戶服務在內的76門案例課程。在創新調整方面,針對經典案例,推動案例打榜,發起案例創新調整。目前,“基于業務場景數字化轉型”的案例挑戰賽已完成策劃,于2022年9月正式拉開帷幕。挑戰賽以2020年—2021年入職的新員工為案例打榜主體,通過他們創新、跨界、活躍的思路,打破原有案例的固有定式,以數字化賦予案例新的活力。在迭代產出方面,擬通過案例挑戰的不斷發起,不斷迭代和優化原始案例的解決路徑及方法,實現以案例創新推動場景優化。
專業有素的師資團隊是教學體系的核心支撐,如何構建在職培訓的師資體系、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是開展高質量培訓工作的關鍵。深水培訓中心的師資體系建設內容包括梯隊組建、選拔培訓、等級晉升以及定期激勵,具體的建構模式如下。
在師資梯隊層面,師資的主要構成包括兩部分:一是外部講師,主要以行業內、跨行業的專家學者和行業先鋒為主;二是內部講師,主要由集團內部的專家、骨干組成。目前深水培訓中心的講師團隊有400余人,其中內部講師256人。
在選拔培訓層面,外部講師主要以邀請制和推薦制為主,以講師在行業內影響力或細分領域的先進性作為邀請基準,不參與內部培訓。內部講師的選拔一般具有兩條路徑:一是由各業務部門推選或指派,在接受輕量化的線上授課學習后,制作的課件由業務部門相關負責人把關和審核,通過后即可公開授課;二是公開征集及選拔,經過全流程的內訓師培養后,制作的課件由專家團隊把關和評審,通過后即可納入師資團隊。目前,深水培訓的內訓師培養計劃(春雨計劃)已實施4期,已完成100名基層講師的選拔及培養。
等級晉升和定期激勵的建設內容主要針對內部講師。就等級晉升而言,對內部講師初步設計了銅牌講師、銀牌講師、金牌講師和鉆石講師4個層級,根據授課講師的專業技術職稱級別,授予開課之初的原始等級。在課程上線一年后,根據講師的授課次數、單次課程的累計點擊次數以及好評率等要素,通過科學的評估測算,對講師等級進行晉級和更新。此外,每年教師節對年度熱門課程、熱門講師和熱門課程組織單位進行表彰,以該模式有效激勵內部講師及相關單位。在兩年的師資團隊構建和探索中,不斷推進和優化各層面的建設工作,有效保障了師資隊伍的先進性、適配性和專業性。
深水培訓中心的學員群體主要來自深水集團內部,涵蓋集團39個部門、分支機構、二級企業和產業鏈企業的11 000余名員工。學員體系建設是不斷激勵和考核學員群體的有效路徑,主要通過學分制和等級制的落地來實現。
目前,深水培訓中心的學分制是指將在線學習平臺中的直播課程、錄播課程、互動交流、隨堂測試等內容以學分的形式進行量化,學員的學習不受時間限制,通過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學分量作為組織評價學員的依據,達到預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基本規格。目前,學習平臺已具備學員學分統計及展示功能,一方面可向相關的組織或機構提供學員在職教育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優秀學員表彰的重要依據。此外,在學分制的基礎上,構建十級學員等級制,根據不同的學習積分賦予不同等級。學員每到達到一個新的等級,則可授予不同的學習勛章,學員也可利用學習積分兌換相應的專業書籍等。學分制和等級制的有效落地,有效量化了培訓成效,同時對學員的成長提供有效的引導和驅動。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新百年人類發展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時期中國發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環保水務行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必將迎來高速的迭代和創新,在行業中不斷構建學習型組織已成為新趨勢。新的發展時期,深圳環水集團探索創建深水培訓中心,圍繞企業核心業務需求,基于服務企業發展的目標,構建以“共學、共享、共創”為特色、集“師資、學員、平臺”為一體的企業培訓平臺,并以此為核心衍生、拓展,打造出可驅動創新、支撐安全、服務發展的具有深水特色的一體化共創職業培養體系,為企業培訓提供強有力的原生動力。
過去兩年,深水培訓中心以ELM的頂層設計為引導,依托“需求+專家+產業鏈”的模式,打造領先力培訓的資源底座;圍繞“內容生產+組織合作+用戶傳播”的核心,建構強有力的運營體系;打通“師資+課程+學員”的鏈條,共創緊貼業務、服務發展的高質量課程體系,成功構建開放、共贏的培訓生態,初步實現了人才成長的賦能,實現了與集團的發展同頻,與行業的發展共振。
未來,深水培訓中心將致力于把最豐富的業務場景、痛點需求與專家資源、產業鏈資源進行系統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結合,進一步構建數字化的學習平臺和智能化的知識管理平臺,讓每個人都成為優質知識的創作者和受益者,讓深水培訓中心擁有“大腦”,最終形成重要的智庫生態,助推集團向水務高科技公司邁進。